张献忠从崇祯初年开始参加农民起义,起起伏伏十几年,也曾投降过明朝,也曾经攻克过明朝的凤阳、武昌等重要城市,但是在他的大部分战争生涯中,他基本都秉承着流动作战的方式——“陷不留守”,即攻克一个地方,却并不留守该地,而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攻击下一个地方,依次循环。这种作战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结果,农民军攻占一个地方,最终也只是找到粮食果腹,然后再去攻克下一个城池,几年下来,依然毫无建树,陷入死循环之中。
虽然没有取得进展,但是此时的农民军部队却也让明朝官军头疼,崇祯末年,张献忠的部队越来越壮大,战斗力也越来越强。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的部队在湖北一带流动作战,攻城掠寨,甚至连武昌都攻克下来,并在此地称王,设立百官,战斗力不可谓不强劲,明朝官军也望风披靡。
明末农民战争
但是张献忠在武昌并没有久留,仅仅两个月之后,为了避免和势头正劲的李自成冲突,张献忠便率部离开了湖北武昌地区,向四川地区进军。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献忠不断突破明朝在四川的防线,先后攻克重庆、成都等重镇,最终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成都周边的十几个县成了张献忠的根据地。
按照常理来说,张献忠在四川站稳脚跟,建立了根据地之后,有了后方的补给和支持,军队在前线的战斗力会更加强大,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张献忠在占领成都之后,向东攻击明朝守备曾英,结果失败;又向南攻击明朝广元守备杨展,结果也失利;而北方面对清军的攻击,张献忠的部队也十分吃力,难以抵挡。为何占据了四川的根据地之后,张献忠的军队作战能力不升反降呢?
形势图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军队占领了十多个县之后,必定要分配军队去防守已经占领的地区,这就导致了张献忠攻击部队的减少,原本张献忠打明军都是以多打少,但是此时已经没有了人数的优势,所以战事不顺利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方面是张献忠并没有注重和根据地的百姓搞好关系,没有取得百姓们的支持。“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虽重兵威之,亦不能止也。”可见,张献忠不但没有发动起来群众,反而和百姓关系搞得很僵,张献忠委派的官员都可能被当地百姓杀害,甚至有的县三四个月之间被连杀十多个县官。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地不但没能给张献忠提供帮助,反而是前线军队的累赘。
张献忠在从十几年的“流寇”作战方式向建立根据地的作战方式转变时,因为不能和百姓搞好关系,也不能发动百姓参与战争,导致根据地成了累赘,使得之前连连得手的胜利转变成了四处碰壁,而最终在四川凤凰山下被清军偷袭致死。
参考文献:《张献忠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