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民族英雄岳飞,就像一座丰碑一直屹立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永垂不朽。人们钦佩的不只是岳飞的事迹,更是他顽强不屈誓死报国的民族精神,但是就这样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离世竟成了一个谜。在人们心中对于岳飞的死,最大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冤”。
那么岳飞是被谁害死的?是秦桧、金人,还是赵构?被易中天一语道破。在国人的固定思维中,秦桧就是导致岳飞离世的凶手。那么秦桧与岳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在古代朝廷中朝中大臣有文武之分,而岳飞就属于武将,秦桧则是文臣。所以秦桧和岳飞是合作关系,同为朝廷的重要大臣。
因为“陈桥兵变”一事,武将在朝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受重视,地位更是与文臣无法相提并论。在一个本就不强盛的国家,文臣执掌大权,只有处理朝政并没有开疆拓土的能力。所以宋朝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直在消耗自己的体能,让宋朝陷入困境。秦桧身为朝中大臣,他最擅长的不是帮助君主处理政务,而是争权夺势。
在朝中最能让文臣立功的机会无异于在帮助南宋解决外交问题,但在外交问题上文武之臣却存在歧义,以秦桧为首的文臣主张议和,而岳飞为首的武将主张攻打。在外交问题上,两军势均力敌,双方站在了对立面。秦桧为了实现争权夺势,极力阻挠岳飞立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议和。所以他利用赵构的心思顺水推舟,借皇帝的手将其杀害。
随着金国的势力崛起,开疆拓土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消灭北宋后,又将矛头指向南宋,企图实现天下统一。南宋经济富足,精兵良将众多国力强盛,所以金国几次进军都没有成功。岳飞是南宋的守护神,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金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最后一次金宋对抗中,岳飞所向披靡,打的金军完全没有还手的机会。
后来因为朝廷内部出现问题,岳飞被召回,北伐大业就此结束。以岳飞为首的武将不再辉煌,文臣登上舞台。文臣还是想要和金国议和,但是金国并不想就此收手,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金国可以与宋朝议和,但是岳飞必须死。因此宋朝内的文臣,决定牺牲岳飞一人换来两国和平。
靖康之难后,宋钦宗与宋徽宗被金国囚禁在金朝,南宋群龙无首,为此,众大臣将原本无缘于皇位的赵构推上了皇位。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赵构,在权力中心渐渐迷失了自我,不再是那个想要驱逐鞑虏,复我河山的亲王。他所想的只是如何能在皇位上坐得更稳更久。而在岳飞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的梦想是实现南宋复兴,打败金国,迎回二圣。
这个梦想很宏伟。但是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利益碰撞,如果岳飞的计划实现,二圣回来后,赵构立于何地呢?赵构一手打下的南宋政权,怎么可能拱手相让,权利与亲情似乎权利更高一些。于是他对岳飞起了杀心,即使知道杀了岳飞,等于丢了半壁江山,但自己也还拥有半壁江山,能继续做皇帝。
岳飞的逝世,无异于是南宋的巨大损失,但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岳飞的离开。他的逝世不可否认比较冤,但是生前的行为是导致他结局的引子,如易中天分析的:岳飞一心为国,独掌岳家军,势力宏大,触犯了掌权者以及文官的权力利益。而他誓死与金国对抗,也成了金国眼中的威胁。外界加自身的因素,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处在各方利益的交接点。
所以岳飞的死,似乎与三者都脱不了干系。假如秦桧是杀岳飞的刀,那么皇帝赵构就是刽子手,而金国就是监斩官。
参考资料:
《宋史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