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为江山永固,对后宫做了一残忍决定,生过孩子的嫔妃苦不堪言

大清为江山永固,对后宫做了一残忍决定,生过孩子的嫔妃苦不堪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41 更新时间:2024/1/16 22:48:11

老百姓普遍认为阿哥是幸运的,一定是前世积福才能托生到帝世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皇子们连被父母抚养长大这样的待遇都享受不到。除了清朝之外,历史上大部分封建王朝的皇子均由生母养大。唯有清朝“特立独行”,致使皇子与生母被硬生生地拆散,母子仅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相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讨论一下。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明中叶以后,女真各部互争雄长,经常征战,形成互相残杀的混乱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可以说,满族人是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从天下大乱中篡夺中原统治权。稳坐江山后,清朝统治者对明朝被推翻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反思,最终,总结出五种前朝被推翻的原因,分别为: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武官兴兵作乱、百姓造反、外族侵略。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清朝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为清朝长治久安打起了“预防针”。

对于宦官专权,满清皇帝拿出的方案是:坚决禁止宦官群体接受文化教育,他们唯一需要学会的就是遵守礼节,效忠皇室,仅此而已。事实告诉我们,尽管清朝出现了一些权力很大的太监,但是,他们掀起的政治风波,远无法与前朝魏忠贤的等宦官相比。可以说,清朝皇帝的这项举措非常成功,根治了困扰历代皇帝的宦官问题。

对武官有可能兴兵作乱的问题,清朝皇帝是这样解决的:把训练士兵的武官,和调度士兵的武官剥离。在募兵期间,士兵的征召和训练工作均由专门的武官负责。在打仗的时候,再换一批武官带着士兵们上战场。按照这样的分配,武官对士兵们的统治力大幅下降,武官拥兵自重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

对于百姓造反的问题,满清统治者采取的办法是“对症下药”。康熙年间,民间收成欠佳,百姓怨声载道,无粮果腹。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完全是因为鳌拜等八旗官员不注重民生。康熙上台后,致力于调节民生,安抚各地灾民,促进农业发展,消除了百姓造反的隐患。

满清与蒙元类似,都是由外来民族统治的中原政权。不过,与蒙元相比,满清的治国政策成熟得多。

首先,满清统治者将精力放在了解决内部矛盾上,以“满汉融合”的方法解决了内忧。此后,清朝要面临的最大外患便是北方的蒙古人。满清统治者处理蒙古问题时同样采取了怀柔的办法,通过和亲等方式与蒙古建交。

据统计,在满清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总共有近八十位清朝公主(格格)嫁到草原。在清朝所有和亲的格格中,最出名的是“荣宪格格”。荣宪格格是康熙的爱女,深得父皇宠爱。众所周知,康熙对子女的封赏十分苛刻,但是,在面对爱女时康熙却破了例。

在荣宪格格出嫁之前,康熙特封其为“固伦”。不过,身为皇女的荣宪格格,仍无法逃过政治牺牲品的命运。为了进一步促进清廷与蒙古的关系,康熙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女儿嫁到遥远的漠南。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荣宪格格还跟随康熙帝出征,到了康熙六十年逝世于军中。

导致政权被颠覆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外戚干政。

“外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严格来说皇姓之外皆外戚。通常情况下,“外戚”指的是皇帝母亲一方的亲属。许多皇帝身体欠佳,寿命较短,在英年早逝后幼年的太子登基继位。显然,年幼的太子根本无法治理国家,所以太子的生母便会走上政治前台,进行垂帘听政。

母后临朝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她们的上位也给外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想要杜绝这一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疏离皇子与其生母之间的关系。在满清建国后,统治者们一改前朝的做法,每逢嫔妃诞下龙子,便强行将这对母子拆散,将皇子送给其他嫔妃或宫女抚养。有时,皇帝还会将皇子交给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抚养皇子。

这种方法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有效地离间了皇子与生母之间的关系。

雍正为例,他对自己的生母“乌雅氏”的感情非常淡薄,但是,却与自己的养母佟佳氏十分亲近。雍正登基后,曾感念佟佳氏对自己的仰慕之恩,写下“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的句子。

由此可见,生于皇室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皇子们享受着表面的光鲜,却要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真可谓福兮祸所依,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清史稿》、《满族起源》、《历史上的外戚干政》】

更多文章

  • 贪官和珅冒死提出一个建议,却差点被抄家,专家:落后世界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电视剧和珅抄家,和珅被抄家砸开柱子

    和珅曾经向乾隆皇帝冒死提了一个建议,被后来的专家学者们,认为那是和珅才华与眼力最为杰出的一次表现,但是却被乾隆皇帝给拒绝了,而乾隆的那一次拒绝也被人们认为那是满清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那是在1793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实力迅速壮大发展,由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飞跃,以及

  • 慈禧特邀此人唱戏,但此人却染上了一个恶习,慈禧知道后立马特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京剧原本只是地方上的戏曲,进入京城后,被一代又一代的名角删繁就简,日益趋向成熟。与当时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戏剧占有绝对的优势。余派、马派、谭派等名角名动京城

  • 清朝作家潘伦恩,记述的2则奇闻异事,让人胆寒都是他所见所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书中有两个奇幻的故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劫数的说法,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思想封建落后,所以人们坚信鬼神论,古代很多著作中都有鬼神的记载。比如最古老的《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我们是炎黄子

  • 鳌拜之死,其实是孝庄太后用的一计,鳌拜太蠢根本就没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鳌拜与太皇太后关系,鳌拜为什么能掌握朝政大权,鳌拜跟孝庄太后有关系吗

    这也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了。一年之后,皇太极英年早逝,临终前并没有说明继位之人。按照惯例,皇位应该由六岁的福临来继承。可是,多尔衮并不甘心,身为皇太极的弟弟,他对皇位也垂涎已久。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理应掌握着主动,无奈皇太极的势力仍然很大,他们据理力争,甚至不息拔出刀子在多尔衮面

  • 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挥霍完万贯家财后,晚年靠拉车维持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铁帽子王及后人,清朝铁帽子王有兵权不,清朝王爷拉车

    在封建社会,要说生活最为富裕的群体,那便是封建官吏,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范进中举》一文便可以看出古代封建官僚制度有多么腐败,古时候最赚钱的“行业”并不是从商,而是做官。在有些朝代,甚至对官职官位明码标价,有钱人花钱买官,然后用最短的时间捞回成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的“巨贪”。在清朝

  • 清朝灭亡已有107年,14万皇室成员怎样了?从事这一行业的比较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灭亡14万皇室都去哪了呢,清朝灭亡后皇室的人去哪了,清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入主中原前,满清人口的总数是比较少的,后来清军入关,定居中原并安稳四方,随着时局的稳定,人口也开始不断增长。天下太平后,人们安居乐业,直至晚清时期,清朝的皇室成员已经高达14万。清朝朝廷每年还需要拨巨款来供皇室成员吃喝玩乐,而大部分钱财都是压榨百姓得来的,无异于吸食百姓血汗。清朝灭亡后,14万的皇

  • 为什么说:洪秀全的女人过得生不如死?看他的数字化管理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对洪秀全评价,历史上洪秀全是怎样的一个人,洪秀全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结果,由洪秀全带领的起义军,在攻克了南京城之后,便丧失了继续征战的斗志。之后,坐拥半壁江山的他,开始关上天王府大门,独占着自己的天子之位,全身心的打造自己的幸福天堂。在南京的11年里,洪秀全几乎没有出过城,仅有的一次还是好几十个人一起抬着轿子,送他出宫去探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人

  • 慈禧晚年进行了一场豪赌,结果,让满清的寿命又延续了数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临死前干了三件事,慈禧晚年是如何过的,满清慈禧太后统治下的中国

    因为,在汲取了辽金过度汉化(汉化以至于到了文弱的地步)以及蒙元过度排斥汉化(民族阶级压迫)的两极化趋势之后,满清采取了这样的一种路线:积极延揽汉族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并不放弃满洲旗籍集团的政治多数地位,只给汉族以表面平等(部院台主事官员满汉各一员,中基层地方官吏用汉人),而不愿也不能给汉族以实际平

  • 别被清宫剧骗了,清朝时期的发型根本就不是这样,而是比剧中还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到了清朝,由于满人入关,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习俗,其中,一项就是将“束发”改为“留辫”。在很多清朝的影视剧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清朝的男子都留着“阴阳头”,就是头的前半部分剃光,而后边编着长长的辫子。当然,在港台的一些清宫剧当中,也有不剃头的,只是在后面留着一条长辫子。那这两种梳头的方式,到底哪

  • 和珅不光贪财,他也“贪色”,府中美女更是包罗万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71岁和珅照片,和珅和他的女人下场如何,和珅美男子照

    根据史书记载,冯霁雯是宰相英廉的孙女,十八岁便嫁给了和珅。踏入仕途之初,夫妻二人恩爱无比。当时和珅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生员,而冯霁雯却是出身名门的独生女,身份悬殊。可是,即便差距如此之大,冯霁雯还是为其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为丰绅殷德,二子则于嘉庆元年夭折。和珅与冯霁雯的婚姻,为其后来仕途的发展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