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是凭借什么才拥有如此多的财富的呢?
其实,张作霖出身卑微,直到儿子张学良出生之时,他仍然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在饥寒交迫中摸爬滚打,做过小生意,卖过包子,为了糊口,甚至,当过兽医。但是,这些只是能够勉强维持生存,他仍然还要在贫困线上挣扎。
整天为生计忙活的焦头烂额的张作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飞黄腾达。可是,命运偏偏眷顾了他,从清廷开始招抚他开始,他便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生巅峰。看到希望的张作霖顿时起了敛财之心,当时,他手握军政大权,是经过清廷授权的地方首领。
如果,此时的他想要通过抢劫等方式来积累财物,几乎是无人可挡的。但是,张作霖明白,抢劫虽然来钱甚快,但也容易惹来灾祸。此时,自己实力尚可,朝廷对自己还有所忌惮。可是,倘若时局有变,朝廷追究起此事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深思熟虑之后,张作霖决定用剿匪的方式来增加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师出有名,还可以借机扩充自己的底盘,增强自己的实力。果不其然,在他平定土匪,将土匪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之后,朝廷还特意奖赏了他一千两银子,以表彰他的剿匪功绩。
张作霖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
一九零四年,日本和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作为地方的实力派,日本和俄国都对张作霖极力拉拢。看此形势,张作霖倒也乐得坐山观虎斗。他在日本和俄国之间左右摇摆,双方的财物他都来者不拒。凭此一项,他就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
当时,为了和上级搞好关系,他一次便送给了对方两万白银作为赌金。其出手之阔,完全可以用挥金如土来形容。无心插柳柳成荫,张作霖不断地剿匪,竟然剿出了名气,一九零八年,清廷特意让他去领兵平灭蒙古叛匪。
张作霖平叛之余,仍不忘大肆敛财。除了将战利品据为己有之外,他还做起了倒卖军火的生意。他以低价购来军火,然后高价卖出,再以各种渠道购买军火。如此一来,他的财富便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他日后的万贯家财 ,也正是来源于此。
几十年后,他的儿子曾对媒体的记者这样说道:“东北民众对我们父子很是怀念,因为,我们从不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记者听到后颇感诧异:“这样的话,你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他的儿子回答道:“我们在庄稼收成好的时候花钱购买粮食,然后,在冬天的时候高价卖出,赚取差价。”记者紧追不舍:“这样的话,你们怎么有那么多的钱来买粮食?”
他听了之后,笑着回答道:“都是从官方的银号中拨用的。”
张作霖声势渐渐显赫之时,正逢朝廷开始丈放土地。他看准时机,在土地价格不高的时候砸下重金,购置了大面积的土地。而很多人看到张作霖的势力越来越大,也都争先恐后地向他献上土地。这样一来,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已无人能够撼动。少年时期的悲惨经历,极大地磨砺了张作霖的心智。这就使得他在位高权重之时,仍然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他敏锐地觉察到,经商将大有可为。于是,他果断地开了一家油坊,以观成效。事实证明,张作霖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这家油坊开张后,生意十分兴隆,很快便成为了他今后进军商业的支柱产业。一九零八年,张作霖前去辽北剿匪的时候,顺便将当铺、油坊、粮仓等开了过去。此后,他如法炮制,商号很快便布满东北。
他的产业,成为了东北一带的连锁产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粮仓规模极大,既可以做生意谋利,又可以给自己的军队供应粮草,可谓是一箭双雕。将东北的经济和军事完全控制之后,张作霖已不满足交易军火或者开办商号这样的小生意了。深谋远虑的张作霖,将目光落在了金融业和民族企业之上。他高歌猛进,开始创办银号和钱庄,不仅如此,他还在东北发行支票。
有记载:其支票的数额之大,在东三省无人敢与其争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侵略中国。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民族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国内的军阀门看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前景,于是,争先恐后地投资。在这些军阀中,自然少不了实力雄厚的张作霖。
这次,他不仅牢牢地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还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山东、北京一带。当时,我国北方的煤炭、冶铁、银行、纺织等行业均有张作霖势力的渗透。大商人看到张作霖的势力已根深蒂固,于是纷纷找到他请求入股。对于这样的投资者,张作霖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张作霖巅峰之时,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财富。有人保守的估计是五千万,可是,也有人说是一亿,至今仍莫衷一是。其实,张作霖的个人财产已经和奉系的财富掺杂在了一起,要想分清楚,实在难如登天。
而且,深谋远虑的张作霖为了防备不测,曾经将很多资产都寄于子女名下。所以,这些资产究竟有多少,至今仍无从得知。话说,他当年准备南下的时候,曾经动用了二十七辆汽车来运送自己的财物,其豪富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他的儿子遭到日本人的抢劫后,仅金银一项,就损失了二点五亿元。而此时,他的儿子坐镇东北不过三年,可以说,这些财富都是张作霖留下来的。
参考资料:
【《从马贼到“东北王”:有雄才而无大略的张作霖》、《张作霖的发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