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为史学经典,史记里儒宗叔孙通和资治通鉴里的叔孙通为啥不一样

同为史学经典,史记里儒宗叔孙通和资治通鉴里的叔孙通为啥不一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50 更新时间:2024/1/21 13:34:46

韩王信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与匈奴和谈企图拖延时间。但是汉高祖刘邦对他有所猜疑,听说他跟匈奴在底下勾勾搭搭,派使者前来斥责。韩王信害怕被刘邦清算,就献出马邑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冒顿随即率领大军越过句注山,进攻太原,抵达晋阳。准备大举进攻汉朝腹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汉匈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远在一千六百里之外的汉高祖刘邦,正在朝堂之上唉声叹气、发愁郁闷。

不过,让刘邦发愁的并不是匈奴进逼(我们今天认为)的头等大事,而是眼前乱哄哄菜市场一样的“庄严”朝堂。

本来嘛,革命成功了,弟兄们聚在一起、喝酒快乐一下、庆祝一下是高兴的事,可是酒喝到一定程度这事儿也就跟着出来了。现在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他曾经的革命战友喝到酒兴正高的时候,开始相互争功邀宠、攻击挖苦,有的人胡喊狂呼、拉拉扯扯,有的人推推搡搡、甚至拔剑乱砍殿柱,简直比农村赶集还热闹。我们的汉高祖刘邦同志现在已经越来越烦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欢庆酒宴,可他现在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攘外必先安内。其实对于韩王信投降,匈奴进逼的消息刘邦已经知道了。他虽然对韩王信的背叛很生气,但他并不慌张。

他知道韩王信有几斤几两、能翻起多大浪花。就是加上匈奴他也不怕,他有打赢的信心和底气。再说现在匈奴离得还远呐,他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做准备了。只是眼前的乱象还真让他有点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时,旁边一直在观察他以及那些吵吵闹闹乱象的叔孙通,看在眼里,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走向前,对汉高祖刘邦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样乱哄哄农贸市场一样可不行,皇家的威严还不如小平民百姓家呢,必须要制定规则,得让他们知道做臣子的本分,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

刘邦来了兴趣:哦?老刘,看不出你还懂这个?你从哪学的啊?以前我们县长大人就搞过这样的仪式,可繁琐了,看得我头昏眼花还弄不明白。你整得这一出难不难啊?可别我都不会,更让人笑话了。

叔孙通回答说:陛下,您忘了?我可是儒家弟子啊!我们儒家,很难和你们一道攻打天下,但可以与你们一起保守成业坐天下(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而且,儒家的本职之一就是典礼专家啊!陛下如果愿意,我这就去征召鲁地的优秀儒生,和我的弟子一块儿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陛下请放心,对您来说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他朝乱哄哄的人群一努嘴,喏,是他们。

刘邦高兴了:好,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理。要快,等这边都捋顺了,我还要收拾韩王信和匈奴那群不知死活敢找我麻烦的家伙呢。

于是,叔孙通就开始召集人员在城郊划出场地、绳索拦出演习场所,插立茅草表示出尊卑位次,在野外演习礼仪。经过一个多月演练后,叔孙通高高兴兴跑来告诉刘邦,成了。

刘邦于是就让他们举行礼仪演练,看完演练后发现自己是唯一男主角而且没啥台词,简直不要太简单,高兴极了。好了,自己是过关了,现在该折腾折腾那些不懂规矩的群臣了,下令让群臣都抓紧时间练习。

公元前200年十月,长乐宫落成。这可是大喜事啊!诸侯、群臣都前来参加朝贺典礼。

结果在叔孙通的引导、指挥、武装监督下,从朝贺典礼和酒宴开始直到结束,没有出现敢大声喧哗、不合礼节的人。

刘邦高兴极了:“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啊!”

就授任叔孙通为太常,常赐黄金五百斤。

可以说,后世“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从叔孙通、从公元前200年开始的。

所以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眼里,叔孙通那可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把他称为汉家儒宗。

司马迁把陈胜写进《世家》,以诸侯的标准对待,内心深处的原因是:如果没有陈胜吴广首倡大义,揭竿而起,就不会有后面的高祖刘邦的汉朝,也就不会有自己书写历史的机会。吃水不忘挖井人,司马迁不想忘本。

把叔孙通写进《传记》,并立为儒宗,是因为:叔孙通通过帮助刘邦,制定礼仪,顺利的把儒家弟子带入朝堂,为朝廷制定礼法。使儒家在顶层站住了脚跟,打开了局面,有开山之功。

他帮助儒家完成了第一次的成功转型,并为后世儒家兴盛布好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而且,他对儒家的理解和定位“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的确确是儒家两千年来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叔孙通对儒家的精确定位,使得后世的汉朝儒家弟子得以取长补短,不仅可以上得了朝堂,更可以拿得起刀枪;在内镇社稷,在外打江山,是史上最强悍的儒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也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光荣的称谓“汉族”。

曾经有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叔孙通对历史的贡献有很多,像什么“朝班”的制度,自汉代由他建立以来,虽然是情急之下的草创、虽然也在历朝历代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不同的增减,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直到清朝末年,实行了几千年。可以说,在这几千年里,各朝各代实际上的政治体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响。

当然,这都是司马迁和今天那些历史学家的历史眼光和标准,司马光可不这么看。

在《资治通鉴》的选材上,汉武帝之前,司马光大体上还是选用《史记》中的记载。但是,司马光毕竟不是司马迁,因为他砸过缸。他们所处时代与思想观念不同,在很多细节与选材上,他仍旧动了不少小心思,比如说叔孙通。

话说司马光接到编纂《资治通鉴》的任务,等编纂到叔孙通这里的时候,他要亲自参与,因为他想看看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儒家宗师叔孙通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有什么值得后世儒生学习、效仿的亮点?他翻开了《史记》,开始阅读起来。

在《史记》中,叔孙通的事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秦二世统治时,他当过秦朝的待招博士。陈胜吴广起义时,秦二世曾经询问朝中儒生(可见他爹秦始皇当时只是阬杀了四百六十个方士、儒生,朝堂之上、乡村田野之间仍有大量的儒生),有三十多个儒生说了真话。结果秦二世大怒,统统被打入牢房。

接着再问叔孙通,他一通猛夸、歌功颂德,顺着秦二世心意给他带上一顶顶高帽。秦二世大喜,赐给他帛二十匹、衣一袭,并擢升为博士。由此可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叔孙通居然“临危不乱”、看人下菜碟而因祸得福。

等他出来,大家纷纷责问他为什么这么没骨气、不敢说实话、就会阿谀奉承。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说实话?切!你们没看见前面这三十多个说实话的人的下场了吗?讲道理那也得分人吧!像秦二世这样的无道昏君有道理可讲吗?他敢胡来,如果我不跟着胡来,我还能站在你们面前吗?这个时候,少充硬汉、保全性命才是真的!”

发表完议论,他就马上收拾东西跑回老家去了。

虽然身陷狼窝,叔孙通凭着他的智慧和圆滑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是这一段记录也太给后世儒家脸上抹黑,没骨气、软骨头、像一只老奸巨猾的哈巴狗。

所以,身为正宗儒家卫道士的司马光,是说什么也不会记上这一段的,一笔抹去。他咬咬牙,接着往下看。

司马光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叔孙通最先服务于秦二世,跑回老家后开始服务项梁,项梁失败以后服务于楚怀王(曾经是山坡上的放羊娃),后来又服务于项羽,最后才投入到刘邦门下。算来算去,五宜其主,比“三姓家奴”吕布还多两姓。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司马光眼里,这是打死也不能把他这频繁跳槽给儒家脸上抹黑的历史给记录进来。

叔孙通最后投奔了汉王刘邦,也算是“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可你是怎么投奔汉王的?

本来你是光明正大的以儒家弟子身份去的,当你知道汉王刘邦憎恶儒生,好几次脱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时,你居然马上脱去儒服,换上楚制的短衣来讨刘邦欢喜、套近乎。

你就不怕你那白花花的细皮嫩肉跟一群黢黑的庄稼人站在一起鹤立鸡群?要讨好刘邦也用不着这样自贬身价吧?

看看之前的儒生郦食其老先生,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身儒服,几句话就把傲慢的刘邦收拾得服服帖帖;之后的娄敬,那也是该咋样就咋样,一身羊皮袄就敢见汉高祖刘邦,咋到你这就不行了呢?

看到这里,司马光气冲斗牛,把毛笔一甩手扔到窗外。

这一段,就是司马迁亲自来,说破大天我也不记,这太他妈丢人了。

司马光有些气糊涂了:咋都是些不堪入目的“少儿不宜”啊?不应该啊?是不是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他强压怒火,继续往下看。

叔孙通投靠刘邦时,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他是带着门下弟子一百多人来的,足足有一个连的兵力呢。可结果呢?他一个都不引荐,只推荐那些在乡里偷鸡摸狗、打架斗殴、逞凶斗狠之徒,据说也有土匪强盗。

因为举荐有功,加上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他又成了汉王刘邦的博士,当上了稷嗣君。可门下弟子没有一个沾上过他的光。

弟子们在背后骂他:我们这些年跟随先生东奔西跑,都接连投靠好几家主子了,靠谁谁死。现在终于投靠在汉王门下了,你老先生把我们当贼似的藏起来,整天就知道满世界帮汉王找一些打架斗狠的流氓地痞无赖,你老先生安得什么心啊?脑袋被驴给踢了吧?

叔孙通听说了,把他们召集起来说:“汉王天天和人干仗,现在最缺的是能冲锋陷阵、不怕死的主儿,他要的是敢玩命的炮灰。你们一个个细皮嫩肉、刀都拿不稳,是当炮灰的料吗?把你们推荐上去那还不都全进鬼门关了?放心,我心里有数。快到火候了,到时候我一个不拉地把你们全部都举荐上去。”

唉!司马光愁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太史公啊太史公!您好歹也是我的前辈,是我景仰(当然也是我想超越)的人。你把叔孙通捧成了汉朝儒宗,可是,你却把他这几样丢人现眼、无耻下流的事儿居然眉飞色舞、堂而皇之地写进传记里,我想帮您圆场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您叫我咋编啊?

我如果统统不用,您的传记里又有,别人问我,我该怎么办?咱俩一笔写不出俩司马吧?我是对您不太服气,可也不算招您惹您啊?您犯得着这么给我下套吗?

我已经忍无可忍了!后面如果还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把叔孙通拉黑、弄死你信不信?

终于等到汉朝建立了,可是群臣都是武夫出身、不懂规矩、在朝堂之上大呼小叫跟菜市场上一样。叔孙通知道汉高祖刘邦心里不高兴,就对他说:“我们儒家弟子“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打仗,我们不行;管理,他们不行。他们就是一群粗人,哪懂尊卑有序的规矩?坏了皇上的好心情,这事儿就交给我来办理吧?简单易行,只要一两个月,就能将他们治理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的。”

果然,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朝贺时,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刘邦高兴极了:“唉,还是老孙给我找回了面子和尊贵,没啥说的,重赏!”

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这才对汉高祖刘邦说:“这次成功都是我的弟子们日夜辛劳才得以完成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们也都很有能力。希望皇上能论功行赏、按贡献给他们安排进入政府部门,更好地为您服务!”

刘邦恩准。叔孙通还将刘邦赏赐的五百斤黄金分给大家,完成了有些迟到的“一诺千金”的承诺。

终于等到机会了,司马光也兴奋起来。

你司马迁不是想先抑后扬,让叔孙通的形象高、大、全吗?我偏要来一个缺胳膊断腿,你干的事我得记进来,要不然真的就两手空空了。

但是,你为弟子们求官、分金的好人好事,我一个字也不给你整进去。哼,想帮你时,你整得一出比一出恶心,太丢人了。现在你想当好人、出风头了?你想得美!

笔可在我手心里攥着呢!我得把前几次的恶气给补回来,就这么着。

汉高祖刘邦想换太子了。

这可是大汉帝国最重要的大事!现在朝堂之上能够说得上话的儒生只有叔孙通了。司马迁把这一段写得那叫一个铮铮铁骨、有勇有谋、气壮山河、感动日月、血性十足、宁折不弯,这么重要、沉重的话题硬是把汉高祖刘邦逼得最后对叔孙通说是跟他开的一个玩笑而草草收场。

司马光看得是热泪盈眶、感动万分啊!这一段说什么也不能漏掉一个字,这可是我们儒家扬眉吐气的光荣和荣耀啊!

这一段,一字不易。

到汉惠帝时,因为筑复道,叔孙通维持皇家权威的解释司马光并不十分赞同。

不过司马光想:前面删得太猛了,这两段我得放进来,要不字数不够了。不过,虽然写进去了,但我还得说道说道、批评批评、恶心恶心你,至少可以过过嘴瘾。

司马迁把你奉为汉家儒宗,我可没这么说,我压根儿就不承认。不过,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可以称道的儒生实在太少,最后最突出的就是你老哥一个,看在你为儒家守住门面的面子上,也为了不让后人看出我对太史公的心怀不满。所以,就咬咬牙把你请进我编的书中。以后,咱们就相逢一笑泯恩仇吧!尚飨。

于是,《史记》里的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叔孙通就这么变成了《资治通鉴》里缺胳膊断腿、偶尔露一下脸的叔孙通了。

更多文章

  • 契丹害怕李存勖,而统一的大宋却患了恐辽症,根本原因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建立,并已经统一全国之后,国家力量空前强大。但在与契丹的两次作战中,都被契丹打得大败,整个大宋上下都患了恐辽症。公元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以后,为了夺回五代时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企图乘辽国不备,一举夺取幽州。结果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的脚也被射伤,乘驴车仓惶逃回。公元98

  •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怎么回事?说法准确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宋朝十大名相分析,北宋跟南宋相隔多少年

    基于宋代如此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我们得出了“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准确总结。“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是真的吗?要说无应该是夸张了,毕竟北宋有狄青、杨家将等著名将领,南宋也有陆秀夫、文天祥、张浚、李纲、虞允文等名相。那么,既然北宋也有将,南宋也有相,为什么还会有“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说法的?这个说

  • 成吉思汗4600兵力是如何消灭30万克里姆林宫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可汗国王和成吉思汗之间的关系不断受到挑衅。最后,可汗国王带头挑起战争,消灭成吉思汗。克里姆林宫偷袭成吉思汗。幸运的是,有人向他通风报信,以便他能做出回应。然而,当成吉思汗接到王可汗即将进攻的消息时,他很匆忙。他没有时间组织一支大军抵抗。唯一的办法是撤退到有利的地形,然后组织反击成吉思汗的撤退战

  • 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元璋闻了一下尼姑,冷笑着说:把她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杀尼姑,朱元璋整治尼姑的妙招,朱元璋得罪尼姑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一跃成为大明天子,放眼整个历史几乎都未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即便同样是“布艺”出身的刘邦,在当时也是一个身居要职的亭长。如此励志的人生,人们也不难理解“朱哥”会有众多的“粉丝”。在一统天下之前,朱元璋还曾有过较为特殊的身份——和尚,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当时的寺庙并不像现在这般行善功德的

  • 成吉思汗的子孙哪里最多?看看蒙古帝国4大汗国的延续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吉思汗缔造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子孙统治蒙古了多少年,成吉思汗有没有建立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四个汗国,领土几乎涵盖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地区。成吉思汗的子孙后裔在这些地方称王称汗,自然会留下很多后裔。所以,要比较成吉思汗的后裔哪里最多,就要看他的子孙统治哪里时间最长最久。首先看看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延续的时间。从延续时间最短的国家说起。伊尔汗国。范围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富汗

  • 是谁把朱元璋画得这么丑?并非清朝人,而是他的儿子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炮轰朱元璋的画像,朱元璋的绘画水平,朱元璋真实皇帝画像

    说起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相貌,大多还是好的,比如汉高祖刘邦,虽然生性风流,可是长得帅,刘邦也是靠着自己外表才娶了当时大户人家的女儿吕雉,如今我们看到的刘邦画像也是威武十足的美男子。还有像后来的唐太宗,赵匡胤,在其画像中都是一副雍容富贵的模样。而唯独明太祖朱元璋的样貌在民间却有着两极分化,有的画像上

  • 包拯的官职有多大?是什么级别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包拯最大的官职是几品,包拯的官职及特点,包拯相当于现在的官职

    提到“廉洁”,大家就会联想到狄仁杰、明朝的“海瑞”。不过,在中国人里,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官员,他的案子很好,被称为“青天”,因为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朝廷才会给他几次升迁。这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和现在的自己相比,是一个怎样的层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龙图阁御史京剧里唱道:“开封王府包龙图。”这是他的姓

  • 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炽为何能获史书赞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而暴毙,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就死了,正史中的朱高炽

    597年前的今天(1425年5月29日)明仁宗朱高炽病逝,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就获得“仁宗”的庙号,可以说评价非常之高。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早年,他的父亲朱棣常有换嫡之心,但是因为喜欢皇长孙才没有更换,所以,有人戏称,朱高炽是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了皇帝。接下来,我们用4

  • 含山公主:朱元璋最长寿的女儿,历经八朝,八十二岁戴上皇后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含山公主,朱元璋一生的三个女儿,朱元璋最长寿的女儿活了多少岁

    在众多儿子中,最为出色的要数朱标和朱棣,朱元璋的女儿也是个个落得出彩,其中含山公主的经历让人津津乐道,她幼年经历坎坷,却是朱元璋儿女中活得最久的,改朝换代经历了八朝七位皇帝,含山公主直到八十二岁才寿终正寝,离开人世,可以说是见证明朝历史更迭的活化石。虽然含山公主寿命很长,但是她一生经历坎坷,让人唏嘘

  • 明朝分封在山西的三位藩王,三个藩国都被李自成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末藩王有多少位被李自成杀,明末三次从李自成手下逃脱的藩王,李自成攻打明朝藩王

    明太祖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皇太子朱标和皇子朱楠早逝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分封到山西的有三个藩王,晋王朱棡,明太祖嫡三子,母为马皇后,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代王朱桂,明太祖第十三子,母为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沈王朱模,明太祖第二十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