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英雄当中,最令人唏嘘的并不是他们在对敌作战中英勇捐躯,而是被自己人所杀害。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位被誉为“东莞岳飞”的英雄,此人便是袁崇焕。他在抗击后金入侵的过程中建立卓越的功勋,却被朝廷当成叛徒冤杀,曾一度遭到世人唾弃。
不曾想造化弄人,最后为袁崇焕平冤昭雪的竟然是取代明朝入主中土的后金,即清王朝。本篇就来了解袁崇焕平反的过程中,清高宗乾隆皇帝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这起平反事件,谈谈乾隆皇帝对绝密文件的处理态度。
一.袁崇焕的军旅一生
1.弃文从军真报国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阉党横行,边塞军备废弛。正值此时,地处东北的建州女真部族崛起,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统一了女真各部,摆脱明朝的羁縻统治,建立后金国。
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向辽河地区扩张,开始对明朝用兵。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大败明军,乘势攻占沈阳、辽阳及辽东大部。
由于一败再败,明朝的军队及官员闻金色变,想方设法远离京师地带。时任福建邵武知县的袁崇焕,满怀报国之心。1622年他借地方官进京接受考核的机会,要求调往辽西边境任职。袁崇焕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准,以监军之职到山海关赴任。
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重新修筑了宁远城,派重兵驻守,作为山海关东面的重要屏障。并且在宁远东面构建了以锦州、右屯卫、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为一体的防御体系。
2.宁锦大捷建功勋
宁锦防线形成不久,孙承宗就遭阉党弹劾。魏忠贤换上自己的亲信到山海关,将关外的驻军统统撤入关内做消极防御。唯有袁崇焕不愿放弃宁远要塞,据理力陈,誓与此城共存亡。随着周边的守军撤离,宁远就是孤城一座。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精锐直扑宁远。袁崇焕面对强敌,依然沉着应战。他身先士卒,伤而不退,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坚守的信心。
而且通过合理的调度和布防,充分发挥出西洋大炮和火器的威力,给敌军以极大的杀伤。后金围城三天,就阵亡四千人,伤者不计其数,最后被迫撤围而归。明军取得对战后金以来的第一场大胜。
战后从未尝败绩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其子皇太极继位。而袁崇焕擢升为辽东巡抚,总管辽东军务。之后双方开始和谈,休战一年多。随着谈判破裂,在1627年皇太极亲自率大军冲击宁锦防线。此时该防线除了宁远、锦州外,其余城防均未完工。
袁崇焕采取放弃小堡守大城的战略,亲自镇守宁远,派赵率教守锦州,令满桂等将领在外围策应。皇太极先攻锦州,宁远则派军骚扰其粮道;待后金转攻宁远,锦州兵则偷袭其大营。如此往返制肘二十多天,后金伤亡过半而未进寸土,不得已回撤。明军又取得大胜。
3.仓促救驾含冤死去
后金人的实力不仅仅在于强横的武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开始学习汉人的文化并能将其运用自如。皇太极就非常喜欢读《三国》、《水浒》,而且能将其中的战略战术精要在实战中加以应用。
他见明东面山海关一带的防御坚固,而后金铁骑又不善于攻坚,于是通过外交手段与蒙古喀尔喀、科尔沁等部结盟。在1629年,皇太极带领一支精锐之师,借道蒙古西行至明军防守薄弱的龙井关,兵分三路突入关内,随后攻占遵化,威胁京畿地区。
明廷急调袁崇焕率辽师回援。袁崇焕领军星夜赶赴蓟州,想凭借坚固的城防阻挡敌军。谁料皇太极竟然绕过蓟州直接攻击北京城。袁崇焕无奈只能与敌军在京城外展开野战。就在战事陷入胶着之时,崇祯皇帝明思宗突然下旨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临阵囚帅,这是兵家之大忌,但袁崇焕的罪名竟是谋逆。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在当时迅速定罪,三个月后,袁崇焕被押赴西市,接受史上最重的刑罚-凌迟。一代名将就此终结一生。
二.明末至清中叶袁案的转变
1.明朝官方民间对袁案的态度
冤案中明朝官方判定袁崇焕谋逆的缘由有如下几点:一是袁引敌入京畿,且消极防御;二是明军十倍于敌,袁却一直主张和谈;三是袁以营中久留的白喇嘛,是为通敌之细作;四是说袁擅杀大将,既排除异己,又取信于后金。
以上理由多缺乏充分的证据,但此案由思宗钦定,即便很多官员和有识之士为袁求情,亦未改变结局。
袁崇焕在关外两度大捷,受到国民们的极大仰戴。但敌军突入京畿,大肆劫掠,对当地百姓造成严重的伤害。而各路援军赶到时,因局面混乱,包括袁崇焕所统领的辽军也是就地筹粮、筹饷,同样给百姓带来困扰。
所以当听说敌军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时候,缺乏理性的民众对他是恨之入骨。在袁崇焕受刑过程中,人们争相买他的肉生食。
袁崇焕死后,在明朝官方的舆论导向之下,绝大多数人对他是批判加诋毁的,而仅有的少数“同情、鸣冤、推崇”的声音也被否定的浪潮所淹没。
这个时期的私史几乎都将他看作是“通敌、叛国、欺君”的大奸大恶人,竟相口诛笔伐,诟骂侮辱。王荣湟博士曾收录明末清初有关诋毁袁崇焕的史籍二十四部之多,这些史料多采自当时发行的邸报或民间传闻,故观点雷同。
2.袁案的昭雪
究竟是何种原因让思宗断定袁崇焕的谋反之罪,明人所存的资料上没有说清楚。倒是清人的档案里有详细的记述。
编制于顺治年间的《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和《旧满洲档》都载录一件事,后金在大凌河一役中俘虏了明太监二人(明传统以太监为监军),在看管期间,皇太极安排人密语谈论袁巡抚与后金议定密约之事,并故意让两太监偷听到,而后在围攻北京城时又将他们放归。
太监跑回思宗那里奏明,思宗结合袁崇焕主张促和以及在蓟州堵截不力导致敌军兵临京城等等迹象,就认定袁崇焕欺君通敌。整个过程就如当年蒋干盗书,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掉心腹大患,而思宗则中计自毁长城。
后来这段历史在修撰《明史》时被采纳,袁崇焕的死因归结于思宗的误杀。修明史的官员中多为汉人,这个真相逐渐为世人所知,人们对其悲惨的遭遇都深表同情,甚至与当年的岳武穆相提并论。
只是袁崇焕当年毕竟与满清的前身后金为敌,故上层不表态,下面的人也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看法,至多是作些悼亡诗抒发哀伤之情。
直至1783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在披阅《明史》后深表感叹,翌日传谕军机大臣,言袁崇焕虽与我朝为敌,但能忠心事主值得表彰。并对袁崇焕的遭遇表示怜悯,特派人寻访袁氏后人,给予优待。
到了嘉庆年间,经由礼部主持,袁崇焕得以入祀乡贤祠,受世人的顶礼膜拜。由此袁崇焕一案得到了彻底反正,对他的历史评价由明末清初时的“通敌谋反”转变为“忠君爱国”。
三.谈乾隆对密级文件的处理态度
1.乾隆解密冤案的历史背景
从袁案平反的过程来看,时间有点长。既然在顺治朝就理清事件的真相,何以要等到乾隆来申冤?这恐怕是与时局的变迁有关。清军入关初期,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驱逐李闯,入主中原。
如果这个时候将冤案反正,就等于把太宗皇帝给崇祯皇帝施反间计下套的事公之于众,在舆论上势必会陷入被动。
到了康熙年间,虽然清朝已经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但政权尚未牢固,南方有三藩蠢蠢欲动,郑氏在台湾负险固守,前明的反抗势力仍然存在于民间。就是到了雍正年间,还有类似曾静企图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的案件发生。
因此,这个时期为袁崇焕平反,其英雄事迹极有可能被反清复明的势力所利用。故平反之事须从缓。
而在乾隆年间,经过三代英主的励精图治,中国进入到了治世,人们对于清朝的统治已经基本认同和拥护,所以在乾隆朝解密袁崇焕的档案就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且乾隆将这件案的始末公诸于世,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彰显爱新觉罗氏先祖的睿智决断,给自己脸上贴金;二是嘲讽崇祯皇帝的昏庸,忠奸不辨;三是弘扬忠君思想,深化礼教束缚。总而言之,就是要巩固清政权的统治地位。
2.外宽内严,乾隆对密件处理态度
从乾隆解密袁崇焕档案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父亲雍正,他对于密级文件的处理态度要宽松的多。雍正还是皇子时,要面临残酷的储位之争,因此行事无不慎之又慎。在雍亲王府,建立起了清朝有名的特务机关-粘杆处,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血滴子。
雍正的这些特务爪牙遍布全国各地重要衙门之中,负责情报收集工作,而且通过密奏的方式直接向皇帝报告。
雍正继位后,又推出了密匣制度,即是给亲信或重臣一个装密件的匣子,只有皇帝和匣子所有人可以打开,并且通过专人专线进行传递。这样臣子给皇帝的奏章只有皇帝可见,而皇帝给臣子的密旨也只有该臣子才能看到。
对这种神神秘秘的方式,雍正乐此不疲,但乾隆则不太乐意。首先密匣制度就意味要亲自披阅大量奏章,对于这位不喜欢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的皇帝来说是耐不住性子的。其次,相对于父亲的苛政,更喜欢祖父康熙的宽政。
他取消了粘杆处和密匣制度,朝事委于军机处上达。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就放松了密件的处理,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掌控,就是清朝的“文字狱”。
文字狱在康、雍二朝就已出现,旨在网罗文人学士在作品中透露出对清王朝或皇帝的不满、和讥讽,并兴大狱,广株连,以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文字狱在清朝约两百多起,大半出现在乾隆朝。在这种高压的思想禁锢态势之下,估计甚少有人会谈及秘史及密件。
小结
袁崇焕一案可谓是千古奇冤,在此案当中,尽管事实已经清楚,但皇帝一天不发话,愣是翻不了案。乾隆公开密档为袁崇焕申冤,也不完全是对事实的尊重,而是出于对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考虑。
表面看上去乾隆一改雍正朝以来的严苛,实施开明的政治气象,将清朝的治世推上顶峰。实际上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强化专制,禁锢思想,堵塞言路,阻碍社会的发展。
随着乾隆朝贪腐日趋严重,满清的国运也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11年灭亡,清朝反而成为历史悬案最多的朝代。
参考文献
《袁崇焕全传》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