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康熙解决朝政问题,顺治帝还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召集起来,命他们好好辅佐尚且年幼的康熙,岂不知,年幼的康熙,又如何能够对付老练的鳌拜。在那个危急存亡之秋,四臣之首索尼不愿得罪鳌拜,孝庄提了一人后,索尼直称自己与鳌拜势不两立。
四人之中最年长的当属索尼,但索尼成名时是在清太祖时代,历史的河水不断流淌,待到康熙即位之时,索尼已无半分进取之心。虽然他尚存几分才能,但一心只为保护家族的未来,对于鳌拜,只能选择袖手旁观,并无半分插手之意。
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战功显著,也想过为尽皇命辅佐康熙,但碍于自身的懦弱胆小,加之鳌拜在朝中权势滔天,双方势力极不对等,故常常站在鳌拜一边。至于遏必隆,此人父亲乃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所以官位世袭父亲,自身也在之后的清朝入关屡建战功,却有勇无谋,敢同鳌拜吹胡子瞪眼,但却依然无法限制鳌拜的所作所为。
第四人鳌拜,出身将门,精通武艺,在皮岛、松锦之战中立下大功,被称为“满洲第一武士”,深得皇太极的喜爱。在顺治帝时代,已成为议政大臣,是整个清朝最重要的中央决策枢纽之一,年纪轻轻便位极人臣。有这样的三位大臣,开心的自然就是鳌拜。无人能够对他产生威胁,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样的情况使得鳌拜越来越目中无人,独掌朝中大权。以至于所有的事务都要鳌拜来过目,朝中敢与鳌拜做斗争的官员,轻则免除职务,发配边疆,重则流放山林甚至砍头。一时间,朝中官员尽皆臣服于其下。权利的膨胀导致野心的生长,尚且年幼的康熙帝早已不被鳌拜放在眼中,哪怕是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惹恼了鳌拜,最终也难逃一死。
朝中不断上演着荒唐的闹剧,太和殿内乌烟瘴气。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鳌拜身上,只要他摇头,那么就意味着此事不行。皇帝权威的流失刺激了康熙帝,处理鳌拜之事迫在眉睫。然而,康熙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想与鳌拜掰手腕,无异于蜉蝣撼大树。他先是去求助索尼,但索尼一心只想保全自己家族,关于朝中是谁掌握实权,索尼并不关心。
于是索尼便不断“和稀泥”,争取在康熙与鳌拜两边都不得罪。对于索尼的手段,康熙是有苦难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苏克萨哈身上,但苏克萨哈胆小怕事且又与鳌拜交好,对于此事只能袖手旁观。而遏必隆又是处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对于鳌拜在朝中的众多党羽,自己却形单影只,无法提供给康熙太大的帮助,一气之下竟然选择了因病不上朝。
最终,几近绝望的康熙帝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后。孝庄皇后并无实权,但是作为皇太后,她有着所有人都没拥有的东西:威望。于是,孝庄皇后决定自己亲自去找索尼,去会一会这个已经把稀泥和成精的老家伙。对于皇太后的登门拜访,索尼并无半分意外,他知道孝庄是迟早要来的,于是便准备将稀泥拿出来再和一遍。
但这时,孝庄抓住了他的命脉:索尼仅十六岁的孙女。孝庄告诉索尼,孙女年纪也不小了,而皇上也到了该大婚的时候。这对于极度看重家族的索尼来说,无异于是天外之喜,自己的孙女能够成为皇后,这意味着自己家族能与皇帝结成更加亲密的关系,这对于家族的未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于是当即告诉孝庄:鳌拜已犯欺君之罪,臣建议“清君侧”。
1665年,康熙帝大婚,索尼孙女终成皇后。而索尼也并未食言,联合其他两位大臣一起对抗鳌拜,有了带头大哥,这场荒唐的闹剧很快就结束了,康熙帝也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康熙善理朝政,天下欣欣向荣。在此期间,索尼去世,苏克萨哈盘算着皇帝已经成熟,自己也不能再为他提供帮助,于是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
而就在大家都认为天下太平之时,鳌拜再掀波澜,他先是以“不欲归政”诬陷苏克萨哈,使其惨遭杀害。再威胁遏必隆使其无可奈何,局势在缓缓倒向鳌拜这边。但是康熙帝心智已经成熟,对于鳌拜,他开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先是下诏将鳌拜的心腹一一调离权力的中心,然后再将鳌拜请到自己的房间,名曰不懂朝政,望鳌拜指教。
据史书记载,鳌拜在进入房间之后,康熙令人将煮在沸水里的杯子取出来泡茶给鳌拜喝。但由于水杯刚从沸水之中取出,滚烫至极,鳌拜拿捏不稳,将杯子摔碎于地上。这时,藏在房间里的健壮少年将鳌拜抓住,康熙以“大不敬”罪名将鳌拜治罪。
鳌拜服罪最后,康熙决定将其斩首示众。但鳌拜却脱掉自己的上衣告诉康熙:“我为爱新觉罗出生入死,立过不世之功,你却要将我斩首示众?”康熙只能放弃斩首,改为禁锢其出行。而在鳌拜后来的岁月里,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起云涌,也无法承受从掌权者变为阶下囚所带来的巨大的落差感,郁郁寡欢,最终在惨淡中去世。
参考资料:
《啸亭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