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在对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对工业的技术改革也作出了新的要求。标志性的工业革命自此开始。18世纪中期,英国的国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成为一个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厂机械化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在此期间,为了能扩张更大的市场,就看中了其他国家。英国迫切地希望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这其中就包括了清朝。
为了表达合作的诚意,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第一次派使团来中国访问。乔治三世还选了一名使团代表带去他的书信。从小就是中国迷的马戛尔尼就是被委以重任的访问团的代表。在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前,马戛尔尼早就听说在中国的君主治理国家制度完善,民间也十分繁盛富足,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在欧洲人的眼中,我国治理国家用的是孔子的思想,所以人民都安居乐业,非常的强大,人人都以礼相待。当然事实上,被人们称为康乾盛世的清朝繁荣统治时期,与康熙在位时期的治理有莫大的关系。而雍正在九子夺嫡之中凯旋胜利,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没有松懈。可以说,前朝的安内攘外为乾隆扫除了许多的障碍。
乾隆最开始并非储君,在他之上本来还有几个皇子,但是都因各种原因早逝,所以江山的继承,这就是乾隆皇帝了。因此,乾隆皇帝接手的江山是比较顺利的,治理起来也没有太多难度,康乾盛世的主力应该是康熙所为。
马戛尔尼对于这些了解并不多,他只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广阔。人们在孔子思想的教化下彼此礼让相待,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地方是一个富强的东方国度。为了表达诚意,他带来了英国国王亲手写的一封祝贺信,还带了许多精挑细选的礼物。这些礼物中有工业革命技术的产物,比如纺织机,也有象征现在军事进步的军舰模型,以及精美的西洋怀表等。
马戛尔尼准备带着平等合作的目的和这些礼物作为见面礼,与乾隆洽谈。英国希望两国加强合作,清朝可以放宽一些贸易政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当马戛尔尼从天津上岸的时候,与他所听到和了解到的格格不入。落入他眼中的并不是富裕的人民,而是地方官员凶神恶霸,人民骨瘦如柴,普通民众生活艰苦,贫富悬殊差距还很大。
虽然与自己心中所想差距甚大,但是马戛尔尼还是抱着期望来完成主要目的。1973年,马加尔尼带着使团来访的时候,正赶上乾隆的80大寿。一向以地大物博自诩的清朝面对千里迢迢来访的使团,接待宾客的规格竟然要求他们在皇帝面前下跪。这是因为清朝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看到对方使团竟然不自降一格十分愤怒,所以接待规格都下降。
马戛尔尼是怀揣着平等会谈的心理来访问的,并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会让自己下跪称臣。无奈之下,他只能单膝下跪来表示尊敬。更让英国使团无法接受的是,乾隆皇帝还下了一道圣旨。圣旨内容大致是英国国王派使者来到清朝,皇帝也非常重视。天朝非常强盛,什么东西都不缺,他们所带来的宝物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就暂时收纳库房。
乾隆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这一封回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骄傲和不屑。这在统治者眼里是一种“大国风范”,实际非常愚蠢,多少有点小家子气。英国已经是工业革命的佼佼者,实力不容小觑。如果与其合作发展的话,清朝的商业军事方面必定也会有所发展,国力变得真正强盛起来。而乾隆不仅拒绝了对方合作的这一请求,还让对方俯首称臣尊严扫地,这实在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
愚昧可以使一个本该崛起的国家堕落,有一句话是常用来封闭统治者的愚昧的。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国人用它来放烟花,西方国家却用它来制造枪炮。也正是由于清朝后期统治者的愚昧狂妄和自大,导致了自己国家发明出的东西反过来打开了自己的大门。如果清朝能够不以统治天下狂妄自大的心态来看待交流合作,不紧闭大门,也许鸦片战争以及人民更多的苦痛都不会实现。
所以说,一个国家想要前进和强大,不仅要有技术上的革新,更多的还要有思想上的先进甚至是超前。如果只停留在不可一世,自欺欺人的虚幻世界里,终究有一天会被枪炮打醒。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