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朝堂上如此厉害的康熙皇帝,在对待自己的后宫方面却有很多束手无策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对后宫把控不够,所以才有了后来腥风血雨的“九龙夺嫡”事件的发生。
康熙即位的时候年幼,还没得及组建自己的力量,再加上父亲顺治帝24岁就早早地去世了,也没有给他留下坚固有力的班底,虽然名义上有好几位顾命大臣如鳌拜等,但那都不安好心,也并不可信可靠。 于是康熙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构建力量体系,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联姻,于是他的后宫中就有了大量的皇妃。前期主要是朝廷权臣们的女儿,比如鳌拜的女儿就当过康熙的皇后,后期还有边境民族的公主之类,她们给康熙生下了大量的儿女,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
作为康熙女儿的公主们,虽然在嫁人上基本难从心意,但这只是她们个人的生活,对于整个大清帝国的朝局稳定并无多大影响。关键在于那35个儿子,每一个都在法理上存在着成为大清皇帝的可能,于是争斗不休。 从小就掌握实权的康熙皇帝,一生之中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波涛,对于自己儿子们那一些明里暗里的争斗,自然都是洞若观火,可那毕竟都是自己亲儿子,他虽然对此感到不快,但也想不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只能听之任之,顺便通过观察儿子们在争斗进程所使用的方法手段,观察他们的种种表现,来判断哪一个儿子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后,对于整个帝国的发展最为有利。 也正是在这个皇帝与皇子们心照不宣的观察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有一个儿子,表现得让他感到很是满意,那就是皇七子胤祐,在大部分兄弟都在为了皇帝宝座,而各种拉帮结派煽风点火的时候。
胤祐始终保持着安静,恪守着作为儿子作为臣子的本分,从未参与兄弟们的斗争,而且他还在葛尔丹等军事行动中立下了不错的战功,他这种安分守己努力做事的态度让康熙大为高兴,先是将他奉为贝勒,后来又升为郡王。 但胤祐之所以不去参与“夺嫡”,原因显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更大的可能是“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因为兄弟间的争斗更多程度上还是母亲娘家势力间的争斗,但胤祐的母亲戴佳氏只是一个七品官员的女儿,实在无背景。
再加上胤祐先天残疾,生下来就是跛子,夺得帝位的希望实在渺茫,他也就安心做个皇子只求平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成功地避开了“九子夺嫡”这一凶险事件,最后等到雍正即位的时候。 曾经参与夺嫡的皇子们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但胤祐却在雍正即位没多久就升级成为了亲王,并且管理着八旗之一正蓝旗满族、蒙古、汉族汉军的军务,是手握军队的实权亲王。
想必在胤祐年幼的时候,因为母亲出身普通,因为自己身患残疾而感到卑微难过的那些时光里,他从未有奢望过自己在长大后,竟然能够成为实权亲王吧,何况做了皇帝的雍正也始终敬他三分呢!此生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