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为什么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35 更新时间:2023/12/12 18:23:13

柴荣继位之后,命令亲近大臣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两个策论,柴荣亲自一一阅览,采纳了王朴提出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攻下江南、岭南,再取巴蜀,其后是辽国的燕云之地,最后是河东。

赵匡胤称帝后,与赵普一起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全国的思想,但是在进攻的目标上,赵匡胤采取了调整,改为“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因此赵匡胤和柴荣在大的战略上其实并无太大区别,而不同之处在于进攻的先后顺序。

柴荣的战略,从关键点入手,起步难度大,但获益更高

很多人将周世宗柴荣对辽国发动的河北之战,看作是柴荣优先打击契丹,一举收复燕云的战略,那高平之战后,柴荣最先发起的对后蜀的战争,是不是预示着柴荣采取的是先巴蜀而后江南的战略呢,其实完全不是的。

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时间比较短,仅仅六年时间,进行了四次征伐,分别是与北汉的高平之战、攻后蜀之战、三征南唐的淮南之战、与辽国的河北之战,这四次作战都非常有特点,但无一例外,都不是统一之战。

四战中,高平之战是后周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击战,郭威刚刚去世,北汉就趁后周国丧期间,率军三万南下潞州,柴荣得知消息后,果断进行反击,亲率大军在泽州高平南面与北汉大军展开大战。

高平之战中,柴荣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冒死督战,大败北汉军队,将其击退到高平,北汉皇帝刘崇丢弃大量辎重,匆忙逃回晋阳,战后柴荣乘胜追击,围攻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足,又遇上大雨,辽国大军支援北汉,柴荣被迫下令撤军。

除高平之战为反击战,对后蜀、南唐和辽国的战争,都是柴荣采取的主动进攻策略,但其目的都非常的明确,拿下战略要地,取得统一战争的主动权,而不是单纯的灭国为目的的统一战争。

显德二年,柴荣派遣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其目的在于收复辽灭后晋战争中,被后蜀侵占的秦州、凤州、成州、阶州这四州之地,这四州对未来进攻巴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

这四州位于陇右,是当年曹魏和蜀汉争夺多年的地区,也是邓艾灭蜀汉的重要通道,所以这一战并不是统一之战,而是一次取得战略优势的布局之战。

同年底,柴荣发起亲征南唐之战,此后三年间,柴荣先后发起三次淮南之战,其实三征淮南的战役,并非是灭亡南唐的战争,自古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作为身经百战的柴荣,自然知道攻克淮南,对南唐意味着什么。

同样地,因为长江天险的存在,多次的渡江统一战争,都是从荆楚发起的,一般从淮南直接发起的渡江战役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失利的情况比较多。

所以淮南之战,对柴荣来说,同样只是一次统一前的布局之战,其目的就是将南唐的势力逐出淮河流域,解除南唐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为下一步的统一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柴荣攻河北之战,很多人认为是收复燕云之战,但恐怕不是,此战后周采取的策略是速战速决,柴荣亲率诸军从沧州北上,一路攻取三关三州,拿下十七县,兵临幽州城下,仅仅用了四十二天。

后周军队能够进展如此迅速,很重要的原因是辽国将兵力集中在幽州以北,计划等周军疲敝之后,再与之决战,但此战柴荣真正拿下的仅有瀛州、莫州、易州,柴荣计划乘势攻取幽州时,诸将都认为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柴荣再英明神武,能够拿下幽州已经是极限了。

周军能够取得的最大战果,我相信柴荣在亲征之前,就已经有所预判了,因此河北之战,柴荣的最大目标就是幽州城,而不是普遍认为的收复燕云,此战柴荣的目的同样是为统一进行布局,收复幽州之后,后周就可以依托燕山的地理优势,以较小的代价防守北方了。

看待柴荣的统一战略,要从整体的大局上来看,而不能单纯的从一场战争来看,其实相比于赵匡胤的宋朝,柴荣的后周,并非是没有能力灭掉后蜀、南唐、荆南这些割据势力。

只不过柴荣相比于赵匡胤,其布局更加的广阔,他优先夺取战略要点,这样的话,就要更早的与强敌进行对抗,可能并不是决战,但起步一定会很难,一旦完成布局,统一将顺理成章。

赵匡胤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是建立在柴荣的经验上

首先,相比与全须全尾的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所建立的北宋,在统一之前,实力是比柴荣弱不少的,因为赵匡胤仅仅是柴荣部下的大将之一,与他地位相当的还有李重进、张永德等人,而且能力也不比赵匡胤差,其实五代更替下来,从后唐到北宋,实力是越来越差的。

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留下的一大摊子事业后,有点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柴荣忙活了半天,相当于是为赵家打下了统一的基础,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后,对天下的强弱形势,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

因此赵匡胤与赵普在商议统一战略时,将“先易后难”的战略调整为,先取荆南、湖南,再取巴蜀,然后是广南、江南的顺序,本质上与柴荣的战略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因为有了与后蜀、后唐交战的经验,所以赵匡胤的战略调整更加地有效。

另外,其实赵匡胤相比于柴荣,虽然仅仅过去了几年,但是时势的优势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在后蜀方面,国主孟昶已经开始由勤政之君,变得骄奢淫逸、亲近奸佞了,其国力已经日渐衰落,一年不如一年了,后蜀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了。

在南唐方面,在位期间将南唐国力推向鼎盛的元宗李璟,在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李璟在位早期,锐意进取,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南楚国、闽国,但是后因其生活奢侈无度,百姓负担加重,南唐国力逐渐衰退。

如果说李璟的时候,南唐已经不能与北宋抗衡了,那么在他后面继位的后主李煜,就基本上是给赵匡胤送江山了,李煜生活比其父更加奢靡,终日不理朝政,只知享乐,南唐江河日下,已经不堪一击了。

虽然赵匡胤的战略调整,在形势上更加的科学,但是人性上注定无法完成统一

现代管理学上讲,指定目标,要难度适当,既不能太难,无法达成,又不能太简单,即目标不能放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以达到刺激团队成长的目的。

这个理论运用到完全统一的战略上,其实也适用,其实从古到今的统一战略,基本上没有“先易后难”的,不论是楚汉之争,还是唐朝建立,乃至后面的朱元璋恢复中华,其实都在难易相当中,抓住关键问题,实现战略突破,进而获胜,甚至是迎难而上,专门找硬柿子干,最后的小鱼小虾,顺手就收拾了。

其实这中间有一个人性的问题,就比如赵匡胤在统一战略中,还提出“先富后取,攻守并举”的思想,但是打仗中,什么人才会最卖命,就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稍微有点家财,打仗的时候都会惜命,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关于古代兵源的选择,明朝名将戚继光经过与倭寇血与泪的拼杀之后,总结出了一条血淋淋的经验,富家子不要、城市人不要、脑子灵活的不要,这恐怕就是古代军事理论上对人性的一种研究吧。

明显的,赵匡胤的战略如果从生意角度来考虑,一定是成本最小的,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恐怕就有点投机取巧,没有实打实的硬碰硬,怎么可能击败强大的敌人呢。

相比之下,柴荣的抢占战略要地,然后再重点突破的战略,恐怕才能够实现统一的完美战略,北伐之战,如果能够攻占幽州,那么燕云十六州将如同囊中之物了,就可以断绝契丹对北汉的支援,那么实现中原的统一,将更加的方便了。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时,击败过朱棣的4大名将,朱棣称帝后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跟着朱棣靖难之役有哪些人,靖难之役朱棣都杀了哪些兄弟,朱棣靖难之役有多少人

    建文帝最开始任用耿炳文为将。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的老臣,身经百战,但他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朱棣是一位擅长进攻的名将,两人交手结局可想而知,耿炳文惨败给了朱棣。输给朱棣后,耿炳文选择了他最擅长的防守。如果让耿炳文死守下去,可能会拖垮朱棣,但是建文帝对这个结局十分不满,他撤换了耿炳文,用了李景隆为将,这

  •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端来一碗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送粥,朱元璋批奏折数量,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

    图1朱元璋的经历要问你在中国的历史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朝代?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和我一样是明朝。确实,明朝统治二百多年以重气节著称于世。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明朝是以道德气节作为立国之本来归束臣子百姓的。这或许和他的开国皇帝有着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他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元末时期

  • 为什么说南宋末年的海南根本没有成为最后的抗元基地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宋时期的海南,南宋抗金失败了吗,南宋最后为何不去海南

    不过处于巅峰期的蒙元几乎是不可阻挡的,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在崖山一战中灰飞烟灭,十万军民和他们的君王丞相一起蹈海殉国,这场“亡天下”的浩劫过后华夏大地第一次完全被一个胡人王朝所占据。对这段历史痛心疾首的现代网友们难免会设想,不愿降敌的南宋军民完全可以退守台湾、海南等沿海岛屿,利用海峡天堑阻断蒙元的攻势

  •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保镖组长——中军万户“牛魔王”纳牙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猛将,成吉思汗封的万户是多大的官,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马

    蔑儿吉角·纳牙阿,生卒年不详,巴林氏,父亲失儿古额秃,为巴林部长。太祖成吉思汗大军征服泰亦赤兀部于答兰巴泐渚纳之地,其父失儿古额秃率领二子阿剌黑、纳牙阿及族人役降太祖。据《史集》中所载纳牙阿活到了120岁,他是成吉思汗众将中最长寿的人,能征善战,史书中记载其有二牛之力,也就是说他有能拉过两头牛的力

  • 帝王也有真爱?一出宫廷版借腹生子,注定了朱祁镇的悲惨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年长日久,那个将他生下就不知去往何处的宫女的身世和下落,已经无法知道,但是造成他悲惨身世的罪魁祸首是明朝的殉葬制度无疑。当时朱瞻基宠爱孙贵妃,冷待胡皇后,胡皇后自然无法生出嫡子。孙贵妃知道她若是想在皇帝死后,逃脱殉葬的命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成为皇后,自己的儿子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是虽然她得宠

  • 成吉思汗妻子被掳走,救回时已有身孕,为何不嫌弃,还视为己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新婚妻子被人掳走,成吉思汗死后他的老婆怎么处置的,成吉思汗老婆被掳走生下了儿子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他出生的时代,中国北方区域处在女真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铁木真的父亲是个部落首领。但是九岁那年,父亲被毒死,仇敌乘机煽动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其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铁木真小时候过得

  • 历史上发生的“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靖康之变女人的下场,靖康之耻是怎么结束的,靖康之乱后北宋有多惨

    这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老婆、情人、孩子全被“一锅端”。最后,皇帝如牲畜,在金国被马踩死;皇后、嫔妃、公主沦为金人的生育工具;皇室宗室女被卖给了金人为奴、为娼……如此惨状便是历史著名的“靖康之耻”!01 一代皇朝是如何沦落不惜拿妇女抵债,换得一丝苟延残喘的?从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二次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害死小明王,朱元璋在安丰哪里,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救小明王

    消灭张士诚,下一步就该考虑正式对元宣战,夺回汉人的江山政权了。于是,朱元璋在围攻平江城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到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回应天。结果在瓜步渡江的时候,小明王的船沉了,船上的人包括小明王在内全部淹死了。这显然是一起人为谋杀事件,因为只有小明王的船沉了,其他人啥事没有~凶手自然是廖永忠无疑,作案动

  • 2003年,因为一个荒诞的理由,余桂元把岳飞与文天祥移除历史课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岳飞文天祥简历,评价文天祥和岳飞的共同之处,文天祥如何评价岳飞

    不仅是京口,悠悠华夏经历5000多年的变迁,历朝历代更是涌现出不少不甘平凡的英雄人物,许多文人墨客书写了不少传颂千古的诗词文章。这些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自豪的一页,也是极为光辉的篇章,而校园里的历史课就是人们了解这些精彩历史的一大途径。随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提倡,历史课本也在不断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更好

  • 朱文正死守洪都时,朱元璋在干什么,为何等了3个月才去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与朱文正,朱文正的死朱元璋后悔吗,朱文正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的一天晚上,洪都水关闸口轻轻打开,一个人影悄悄离开洪都城。此时,洪都城的守军已经与陈友谅的大军鏖战一个多月了,2万对60万,这样悬殊的差距撑这么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洪都城里已经有数员将领阵亡,大都督朱文正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决定派千户张子明出去搬救兵。为了不被敌军发现,张子明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