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张士诚,下一步就该考虑正式对元宣战,夺回汉人的江山政权了。
于是,朱元璋在围攻平江城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到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回应天。
结果在瓜步渡江的时候,小明王的船沉了,船上的人包括小明王在内全部淹死了。
这显然是一起人为谋杀事件,因为只有小明王的船沉了,其他人啥事没有~
凶手自然是廖永忠无疑,作案动机也非常明确。
朱元璋只是名义上尊小明王为主,借用小明王复宋的旗号扩大自己的势力,如今眼看着要一统天下了,兄弟们辛苦打下的江山,自然不能交给一个傀儡皇帝做。
廖永忠借着这次机会制造一次“意外”事件,众将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都挺高兴的,朱元璋也没有怪他。
不过,朱元璋作为最大的即得利益者,自然被怀疑成此次事件的主谋。
对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封廖永忠为德庆侯,并作了澄清:
“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意思是,廖永忠杀掉小明王事件纯属窥探圣意,朕并没有授意他这么干,别让朕背锅!所以只封侯不封公!
后来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在编撰《通鉴博论》时,也帮忙澄清过:
“是岁(指至正二十六年), 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 大明恶永忠之不义, 后赐死。”
但即使澄清了也依然免不了后人对朱元璋的怀疑,毕竟朱元璋说得谎也着实很多,有点“狼来了”的意思。
那么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到底有没有说谎呢?
说实在的,朱元璋还真是冤枉的!
朱元璋不想当皇帝吗?
他当然想,只不过还没到时候。
朱元璋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很矜持,不像其他起义军的领导者,占领两个城池就称王,取得一些成绩就称帝,只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幻想。
当初,北方属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声势最大,他拥立据说是“宋徽宗九世孙”的韩林儿为帝,又称小明王,国号为宋,打出了“反元复宋”的旗号。
朱元璋所在的郭子兴起义军算是红巾军的分支,既然红巾军已经建国称帝了,那分支自然也要接受小明王的领导。
不过,郭子兴那时已经过世了,小明王便册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起初,朱元璋还很不服气,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马上他就想明白了。
小明王、刘福通等人打出的“反元复宋”的旗号简直太好了,直戳人心,汉人受够了异族统治的歧视,早就人心思宋了,正好借此壮大自己的力量。
好在小明王的政权管理极为松散,很多事情还是自己说了算的。只是需要行行礼嘛,这波操作不亏!
而且那时的小明王实力真的很猛啊!刘福通派出三路大军北伐,往西直奔关中,东面抢占山东,中路进逼汴梁。三路军撒欢儿似的往前进攻,各州县无人敢挡。
这样极大地吸引了元朝的军事力量,无暇顾及其他,这才让朱元璋在后面慢慢发展壮大。
也正是因为管理松散,各路北伐军各自为战,不能互相支援,虽然攻下诸多城池,但又守不住。一路虽然攻下了元上都,但深入腹地,被元军切断后路,粮草供应不上,最后也以失败收场。
渐渐的,元军把丢掉的城池收了回来,转而围攻小明王的都城汴梁,刘福通等人不敌,只能带着小明王突围退到安丰。
至正二十三年,已经实力大囧的小明王在安丰又遭到张士诚的趁火打劫,无奈只能向朱元璋求救。
至正二十三年,对于朱元璋来讲是很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他面临了诸多的考验。
其一是西面的陈友谅一直虎视眈眈,早晚要与实力大过自己数倍的陈友谅决战;
其二就是要不要救小明王,一旦去救,陈友谅趁机来攻怎么办,而且小明王已经大势已去了,救回来要如何安置呢,仍然跪拜礼遇他吗?
所以,军师刘伯温是不主张去救的。
虽然朱元璋发展到现在,小明王既没出钱也没出力,但朱元璋到底借用了小明王“反元复宋”的名号这么多年,对外一直声称小明王是“天下正主”。
如今“正主”有难不去救,不仅落了个不仁不义的名声,不利于自身今后的发展,还会让张士诚更加壮大一些。
于是,朱元璋决定还是要冒险去救小明王。
至于把小明王救出来如何安置的问题,朱元璋也早有计较,送到滁州供养起来就行,小明王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是自己咋说咋办嘛!
果然,在朱元璋救出小明王清扫庐州的时候,陈友谅出兵了,还是全军出击。当然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鏖战就是后话了。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看重小明王的名号以及救援行动给他带来的口碑。
朱元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都愿意出手相救,那么在即将消灭张士诚,进而讨伐元朝的时候选择除掉小明王,显然就说不通了。
在朱元璋的计划里,将来讨伐元朝,是他正式与元朝的正面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元复宋”,可以将小明王的旗帜最大化的利用。
至于最后统一天下时怎么处理小明王,历史上的范例也是有的。相信小明王也不好意思忝居帝位,到时候三推三让禅让给朱元璋,那朱元璋就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
所以,廖永忠着实是替朱元璋瞎操心,也许真的像朱元璋所说是听了谋“儒生”的话,曲解了朱元璋的意思,本想借此机会讨好朱元璋,结果马屁没拍对,拍到马蹄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