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孝子包拯,还是觉得远,人家索性辞职不干了,专门就在家伺候两位老人。这一下就是十年。父母双亲,后来相继离世,守丧期满了,这包拯,才重出江湖,开始自己开了挂一样的人生。那年他38。包拯在进入官场后,算得上顺风顺水,可以说官运亨通。一共干了26年,他升迁了27次,而且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平均一年就升一回,做过的职位,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他这一生的精华呀,其实不像电影里演的似的断案,而是在谏言,他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做谏官,怼天怼地怼皇上。
公元1058年,包拯59岁时,任开封府知府。因为开封是北宋的都城,知府包拯能做什么?上朝议政。包拯,在这开封知府这位子上干了一年三个月。在这期间,他的确算得上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看到不顺眼的人和事儿,马上就上奏章弹劾,只认理不认人,急了连皇上都喷,用北京话讲,爱谁谁死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这宋仁宗,有一位十分宠爱的贵妃叫张贵妃,这仁宗皇帝呢,可以说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满足他一切要求。要说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张贵妃呢,有一伯父,竟然当上了这个三司使。什么位置呢,就相当于国家的财政部长。这朝中大部分的官员,对于这个任命,可以说都很有意见,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包拯可不是。照说起来,有点不识抬举了。对于这种没原则的家风,他马上就向皇上开炮了,那说到激动之处,喷了仁宗皇上一脸唾沫星子。说真的,也就是仁宗脾气好。没有说当场发飙,但是回到后宫后,这仁宗就拿张贵妃出气了,你瞧就因为你,你非要替你这大爷是吧?要官,你不知道包拯把朕看得非常的紧吗?这宋史包拯传里,是这么描写包拯的,拯立朝刚毅贵气,宦官为之联手,文者皆淡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情。说的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见到包拯笑,比见到黄河水变清还难?
从开封府知府离任,包拯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最后再升为枢密副使,进入到了宰辅的行列。一直到这1062年的7月3号,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3岁。按具体说。影视剧,小说啊,戏曲里,演绎了那么多事儿。说都是发生在包拯当开封府尹这一年多时间里,其实真的,的确不太可能,只是因为。包拯这种不畏权贵,只争对错的精神,让他在历史上赢得了很多的尊重,加上清朝长篇小说三侠五义把包拯啊作为主角,让他清正廉明的这形象就一下到达了顶峰了,然后就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还有包括什么这个尚方宝剑,什么三口铡刀,追根溯源的说,这都是在小说里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没有的,但是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是需要包拯的。需要像他一样的清官,需要像他一样呢心里装着百姓的铁面无私的好官。在咱们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啊,藏着这么一幅,收藏了这么一幅包拯的画像。说实话,不但不黑,还挺白,而且啊,也没有那个小月牙。一切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咱们百姓在心中树立了那么一个我们渴求的良好的包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