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四位功臣,被陈为“周初四圣”,其中周公旦、姜太公更是声名远播,但是在论功行赏,进行分封的时候,这四个人却都不是最高地位的诸侯。
册封地位最高的诸侯是周武王的弟弟姬鲜,为何姬鲜是地位最高的诸侯呢?为什么他的名声并不如姜太公等人显赫呢?
西周建立分封制
在历史上,周人占据关中向商朝领地扩张,逐渐发展,强大,并且隐隐联系其他诸侯,商朝十分忌惮。
周朝祖上就有先辈被商朝囚禁的经历,周朝逐渐强大,本就尚武的他们,心中也有一些野心。
见着周的逐渐发展,商纣也不敢掉以轻心,也将姬昌囚禁了一段时间,而忧心父亲的伯邑考不愿父亲一直被囚禁,奔走解救父亲。
但是如此胆大妄为的救助却使商纣更不喜,于是伯邑考就被纣王烹杀了,还做成了肉饼给他的父亲姬昌吃。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姬昌含泪吃下肉饼,这样打消了纣王的疑虑,被放回周地。
新仇加旧恨,以及称帝的野心,周对商朝不会再有臣服之心,于是慢慢累积力量,暗中发展,以对抗商朝。
但是姬昌年事已高,被救出来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而长子伯邑考早逝,于是老二周武王就继位了。
周武王与父亲相比,更武勇一些,带领着周不断发展,而此时的商朝开始是兄终弟及。
后来也有父死子继于是内部王室斗争不断,外部有东夷与商朝对抗多年,一直虎视眈眈。
而身为王的商纣虽武学天赋不凡,因喜好喝青铜器盛的酒,这种酒带有重金属,过多饮用刺激神经使他为人愈来愈暴躁和凶残。
酒池肉林,横征暴敛,精神恍惚,在处理政事和奴隶上也十分凶残,许多奴隶因难忍受压迫逃出。
国家岌岌可危,于是在商朝与东夷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周看准了时机,给了商朝致命的一击。
至此西周就建立了,在建立西周后难免有些诸侯国不愿诚服,于是西周又四处征战,不仅事诸侯国,还收服了一些周边小国,扩大了西周的领地。
诸侯之首
在战争基本平息了之后,对于国家有贡献的人当然要进行赏赐,并且西周版图扩大,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周也需要做一些安排。
于是分封制就应运而生,而这分封的对象也是通过商讨,有先代贵族如禹等人的后代,姬姓宗室子弟,以及开国功臣,他们被封为诸侯。
建立小国管理一方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领地拥有独立的自主权,但是要履行相应的对西周的义务如上贡,替西周征战等。
这样的册封对功臣也是一种恩典,不过你知道当时册封时地位最高的诸侯是谁吗?
这位地位最高的诸侯并不是耳熟能详的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也不是劳苦功高的姜太公,而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哥哥姬鲜也叫管叔鲜。
为什么他的地位最高呢?首先是血缘,当时社会立长立嫡,周文王与其正妻有十个儿子,他长子早逝,他死后就是周武王这个次子继位。
而管叔鲜是周武王的大弟弟,当然他地位要高于周公旦,更遑论姜太公这个外姓了。
若论功劳,管叔鲜虽未有记录的功绩,但家族生死共担的情况下,管叔鲜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作为。
其次是他的职位和义务也可以看出管叔鲜是诸侯之首,管叔鲜为三监之首,当时西周并未对商的后代赶尽杀绝,而是将这些人分散在了3个封区。
但是又害怕商朝卷土重来,于是将这3个封地分给了3个宗室子弟,在治理自己封地的同时监管商人。
而管叔鲜就是
东卫的诸侯,在他的封地上还有商纣的儿子武庚,并且古代以东尊,所以管叔鲜可以说是三监之首。
并且在《逸周书、大匡解第三十八》记载:“惟是有三祀,王在管,东隅诸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
说明管叔鲜可以节制东隅诸侯,这样看来,与其他诸侯相比,管叔鲜的权力比之其他诸侯是要高出许多的。
名声微弱的管叔鲜
不难看出管叔鲜的诸侯地位是其他诸侯不可比拟的,但是为什么如此显赫的管叔鲜在后世却鲜为人知呢?
那是后来出现了一些政治上的斗争,而管叔鲜在这次斗争中落败了,我们都知道周公旦尽心尽力地辅佐了周成王。
贤名远播,但是就正常眼光来看,就算是要辅佐周成王,也不会只选一个周公旦一个人,至少还要选一些人制衡周成王。
可是没有,仅仅只有周公旦,于是周公旦忽然就得到了滔天的权势,而管叔鲜当然无法理解。
毕竟立嫡立长的观念深入骨髓,就算选辅佐周成王的王当然不能越过管叔鲜这个当哥哥的。
可是现实就是这样的,而且当时管叔鲜在封底没在中央,消息不灵通,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性管叔鲜也一直怀有质疑。
而周公旦上位后处事强硬,连召公也担忧周公旦专权,于是联系另外的监管商朝的诸侯商议,以周公旦会对周成王不利的理由和武庚联合发起了叛乱。
而周公旦坐拥中央根本不惧,亲自前去镇压,管叔鲜们的战力不足以推翻西周,以战败告终。
管叔鲜也被处死,管国也因此灭国,其他两人一人被贬为庶民,一个被杀但是没有剥夺他儿子继承爵位的权力。
而关于三监之乱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有这件事的发生,而至此之后管叔鲜也渐渐地被人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总结
管叔鲜的血缘是他身居诸侯之首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正是立嫡立长的观念让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弟弟周公旦逾越在他之上,揭竿而起导致了身死。
这也就是为什么管叔鲜虽为诸侯之首,但是却并不如周公旦姜太公出名的原因,可能是成王败寇,也可能是联合武庚,管叔鲜并没有更多的记载。
而周公虽然在成王年幼时专政,但是他后来也及时地交出了手中的权力,因此被人称道他的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