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曹操几乎没怎么见血,就拥有了荆州七郡中的六郡,而剩下的那一郡,一部分掌握在刘备手中,另一部分则在孙权手中。曹操身边的谋士贾诩,一看预期目的已经完成,就建议曹操见好就收。但是曹操没同意,因为在他心里,远在益州的刘璋已经伸出了橄榄枝,自己的大后方也没什么动荡,自己的重要对手,就剩下了一个年过四十,且“一事所成”的刘备,还有一个初出茅庐,连自己家地盘都没打理好的孙权。
于是曹操就想,自己努努力就能彻底把问题给解决了,何必今日事要放到明日做呢,所以他就选择继续开打,结果一场“赤壁之战”状况频出,最后他只好借着赤壁的火光含恨而归,不过他虽然输了“赤壁之战”,但也没有把荆州七郡全给弄丢,只是“战略性”地放弃了长沙、桂阳等四个整郡,以及荆州南部的部分郡。
在这场战役打完,刘备占据了四个整郡,而孙权则占据了荆州南部的部分郡。大家不管是看《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罢,都应该知道,赤壁一战,主力是孙权,负责人是周瑜,而刘备只是协从,但是从战后的利益分配看,刘备似乎得到的更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八年前说起。当时曹操正在和袁绍对峙,曹操因为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另一方面还担心腹背受敌,所以对要不要硬刚袁绍,一直犹豫不决。这时候郭嘉先是祭出了“十胜十败论”,稳定了曹操的军心,然后他又神秘地告诉曹操,有可能对曹操不利的孙策,非常喜欢孤身犯险,曹操听后和他会意地一笑,不久之后,孙策果然因为防卫不当,被刺客行刺,然后因为伤势不治而死,从而曹操开始放手对袁绍放手一搏。
孙策死后,孙权根据大哥的遗嘱继了位,然后开始和江东士族共治江东,而在同一年,给袁绍打工的刘备,一看袁绍不拿自己当自己人,而且袁绍军中派系林立,内斗严重,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远投刘表。也在同一年,曹操惊险地赢得了官渡之战,正式成为中原一霸。
8年后,因为刘表的一场大病,三个人的命运开始汇聚。在这八年里,刘备除了“髀肉复生”,和年龄虚长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而孙权则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慢慢的开始掌控东吴的局势,而曹操,依然是中原的霸主,不过底气比以前更足。
孙、刘二人面对曹操的到来,因为位置不同,最初的想法也是各异。孙权当时还没有完成对东吴的整合,因此他根本没有能力向北发展,就是即将面临的生死之战,他也不敢奋力一搏,后来在他决定出兵后,他曾募集了五万雄兵,但是他为了震慑后方,自己留了两万,而周瑜实际带走的兵马,也不过只有三万人。而当时的曹操,麾下的实际人数,已经在二十万左右。
刘备虽然只是给刘表打了8年工,但是论知名度和影响力,孙权这个乳臭未干的新秀还要差他一筹,而且更关键的是,刘备还是“皇叔”,在大义(匡扶汉室)上的作用,孙权更无法和刘备比。所以鲁肃在战前,曾经和孙权分析过局势,鲁肃认为,刘备这个曹操的眼中钉,对东吴来说是最好的团结对象,不论他混成什么样,只要东吴想对抗曹操,都要把他拉到统一战线中来。
鲁肃为了联络刘备,曾借着给刘表吊孝,到荆州找刘备谈过心。刘备常年混迹于各方诸侯,自然是人心熟透,一看鲁肃来访,他就知道孙权有意合作,在和诸葛亮商量后,他对鲁肃说,他现在一穷二白,眼看着荆州也混不下去了,自己正打算去投奔刘表的旧部吴巨。鲁肃也知道刘备这是睁着眼说瞎话,刘备不过是想在后续的合作中拿点好处。虽然史书对这一段没写那么细,但骆驼猜测,刘备当初应该跟鲁肃暗示过,如果打赢了曹操,自己一定继承表哥的遗志,好好照顾荆州。
当时情况紧急,而且孙刘联军的实力加一块,纸面力量也差着曹操一大截,而且刘备要是真跑了,仅凭孙权抵抗曹操,那么东吴必定有失,到时都不用曹操出全力,光是江东的士族就有可能当墙头草。于是鲁肃就没反对刘备,并带着诸葛亮回了东吴。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向墙头草们示威,二是想让孙权亲自拍板,以安刘备的心。后来孙刘联军在机缘巧合之下真的击溃了曹操,刘备立刻就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只分得了两个郡的部分,而其余的部分仍然掌控在曹操手上。
骆驼看来,“赤壁之战”中,刘备的作用其实可以看作是刘表,而荆州原本就不属于孙权,因此在战后,刘备这个刘表的亲戚,重新拿回表哥的遗产,完全是合乎情理的。而孙权之所以没有选择“按劳分配”,是因为他当时凭借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内外的敌人,他确实需要刘备这么个盟友的存在。
虽然从表面上看,孙权好像得到不多,但实际上,经此一役,东吴算是彻底地成了老孙家的基业,这对于孙权来说,要比得到前线的几个郡划算的多。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要是无利,谁又肯起早呢。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