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牛人猛降,如今还被当做门神贴在门上,虽然关二哥很有能力,但他性格上却有明显的缺点,即太傲了,用"恃才傲物"这个词形容他最合适,尤其是看不起士大夫阶级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专门靠耍嘴皮子混饭吃,哪比得上自己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砍杀?
关羽看不起士大夫阶级,这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连诸葛亮他也不放在眼里,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好还说自己是鱼,孔明是水,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然而关羽听了就不高兴,其实诸葛亮很有才华,只是关羽就是瞧不上,就连孙权、曹操这样的人物,在关羽眼中也是猪狗一样的东西,他根本没放在眼里。
整个三国历史上,除了刘备之外,好像关羽把谁也没放在眼里,然而蜀汉集团中,有一个士大夫阶级的人却是例外,关羽对他可算心服口服,当然这个人不是诸葛亮,而是费诗。费诗原本是刘璋麾下的县令,刘备取得川蜀后,发现费诗很有能力,就把他一步步提拔上来,刘备自封汉中时,就派他去向关羽传达赐封五虎上将的事。
历史上并没有"五虎上将",这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刘备当时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并没有赵云,不过派费诗去荆州向关羽传消息是真的,在《三国演义》中,费诗跟关羽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
这段话虽然出自小说,但跟正史差不多,关羽一听黄忠跟自己并列,一下子就怒了,不肯接受刘备的封印,但费诗说当年刘邦起兵时,萧何、曹参是自己人,后来地位却排在韩信之下,萧何、曹参并没有生气,因为他们跟刘邦是一体的,如今关羽跟刘备也是如此,关羽听了费诗的话,才鞠躬道歉,终于肯接受封印。
可见关羽对费诗是心服口服的,假如费诗说的的道理不同,关羽也不会对他拜服,更不会鞠躬致歉了,可见关羽虽然看不起士大夫阶级,他只是看不起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他还是心服口服的,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
历史二:乞丐正过桥,大臣突然高喊:开城门,乞丐:我没脸活了,当即投河
清朝入关的第二年,顺治皇帝即召集一帮文臣着手修撰《明史》,这也是为自己的统治铺平道路,毕竟按照后一个朝代为前一个朝代修史的规矩,《明史》一修,也就象征着明朝寿终正寝了。
所以我们认知中的明朝终结于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此后各地藩王建立的政权被清朝叫作“伪”小朝廷,后来的叫法是南明。
1644年5月,崇祯殉国的消息传来,戍守江南的明朝文臣武将拥立在南京避难的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弘光朝。虽然被叫清朝叫做“小朝廷”,但实际上这个朝廷可不小。
在李自成和清军相继占据北方时,弘光朝不仅控制着河南以南的半壁江山,而且兵力还有近百万,实力远在清军和大顺军之上。
然而这个弘光朝却没有趁清军立足未稳发兵北伐光复明朝的统治,反而搞起了内讧。率先发难的是驻守武昌的左良玉,这位明朝的悍将在东林党人的怂恿下,居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带着80万人去打自己的都城—南京。
原本在江北设防的明军刘良佐、黄得功部急忙转移到南京上游设防,结果守军刚撤走,清军就如入无人之境,只用了一个月就从山东打到了扬州城下,在遭遇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后,扬州最终还是失守,南京门户大开。
内阁首辅马士英带着弘光皇帝弃城南逃,留守的一干大臣则慌作一团,急忙去找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求问对策,钱谦益的夫人柳如是提议大家跳河殉国。但跳河的时候,钱谦益却突然说水太冷,不跳了。
紧接着第二天,这位曾经怒骂马士英是奸臣的钱谦益就带着一干大臣赶往城门,大呼守军快开城门,迎接清军将领多铎入城。
就在钱谦益等人高呼开城的时候,城中一位叫冯小珰的乞丐碰巧路过百川桥,忽然听到这些朝廷重臣要开城献敌,乞丐当即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然后投河自尽了。
后来记载乞丐殉国投河的作者钱肃润感叹说:连乞丐都知道国破家亡没脸苟活,这些士大夫还不如一个乞丐。当然,投河自尽的可不止这么一位乞丐。
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当年,南京也曾有一位乞丐问路人:“相公知北都事乎?”对方回答说:“坏消息已传来,崇祯皇帝自缢矣”。结果乞丐听完大哭道:“崇祯皇帝果死耶!”朝北磕了个头,接着投河自尽了。
不仅如此,那位被骂做奸臣、只知逃跑的马士英,却在余杭一带与清军死战,最后战死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这些人虽有愚忠之嫌,但其背后更深远的却是一种不甘屈膝的气节。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清史稿》,《清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