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
保路运动发生源自于两条铁路线的修建,概况说来,应该是粤汉川汉铁路被收归国有而引发了南方诸省的抗议活动。
然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铁路线收归国有并不是一件坏事,百姓真正痛恨的是清政府剥夺百姓利益去取悦欧美列强,倘若清政府在这件事上处理得当,或许事件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保路运动使清政府彻底丧失民心
清末的清政府虽然处在摇摇欲坠的地步,但是其还是希望自救。比如詹天佑,就是清政府公费送出国学习的优秀人才,他在回国后带领国人大力修建铁路,让铁路这种优秀的运输工具在民众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詹天佑先生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当时深受侮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大气。
素有“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也是我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
在这种风气的普及下,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铁路修建活动。看到有利可图,欧美列强也纷纷投入进来,比如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经营权就被美国等国家夺走。不过在1905年和1903年,张之洞和锡良分别带领当地士绅将两条铁路的经营权买了回来并交由本地公司修建。
然而当时恰逢战乱之时,连朝堂都面临国库空虚的问题,何况民间乎。于是这两条铁路虽然断断续续地在修建,但是却一直没有彻底完成。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825q0NLQt
上图——粤汉铁路老照片
1911年,清政府看两条铁路尚未投入运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不顾及南方百姓之前为修建铁路进行的融资,将粤汉川汉铁路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并且在欧美列强的威胁下以向其贷款的方式继续修建铁路,不仅等于将经营权拱手相让,还部退还当地人的股本。
清朝政府这种出卖百姓利益去取悦欧美列强的行为彻底激怒了百姓,对自身利益损失的愤慨,对朝廷无能的厌恶,让他们团结一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这也表示清政府一件彻底丧失了民心基础。
二、清政府将未修建完成的铁路收归国有是否有合理性
毋庸置疑,从铁路收归国有到保路运动爆发,乃是清政府一手造成的,这种罔顾民心肆意妄为的举动,也是其必将走向灭亡的注脚。然而,正所谓在商言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商业行为的角度来看,粤汉川汉被收归国有是有其合理性的:
国有化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保护本国资源和民族工业、反抗发达国家剥削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当时,由于民间沉淀财富有限,再加上上层统治者提高赋税去支付各类赔款,所以我国虽然还没有被完全殖民,但是却等于是穷尽全国之力去供养欧美列强,在这种背景下,匮乏的民间经济自然无力支撑庞大的铁路工程。
上图——川汉铁路购股股本
可是铁路不开通,那么铁路沿线的经济自然得不到促进,百姓自前投入的股本无法回收,等于是将多年的积累和未来的收获被捆绑在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工程,然而粤汉川汉却又不是毫无进展,而是部分完工,这也说明了百姓们是很希望打通这两条运输线的,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地去施工。
而此时又是国有资本大力介入地方基建的最好时机,只要此时朝廷提供资金支持,伙同地方的劳动力,全力修建铁路,既能快速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又能盘活当地经济,促进物资交互,避免损耗,从而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三、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清政府的问题出在哪里?
若是从宏观上看,清政府将未完工的铁路收归国有,第一步是很正确的,那么为何后来又爆发了保路运动呢?这是因为其第二步就开始踏偏了。
中央向地方财政拨款,或者直接提供真金白银,或者提供有实物保障性质的债务,然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既缺少现金,又已然没有足够的信用背书了,也就是说清政府其实已经不具备将铁路国有化的能力了,除非其获得外部贷款(欧美列强)。
上图——新型基建项目投资3p工程
如果清政府向欧美列强贷款,首先其要评估修建剩余铁路的费用,包括清偿前期债务和支付后期工程,这个数据并不难得。
然而清政府苦于自身债务,打算既向欧美列强贷款,又将利息摊派到普通百姓头上,所以便做出了两个极其错误的决定。
首先,清政府决定不支付百姓前期投入的股本,以此来降低预算。
其次,清政府决定少支付贷款的利息,作为回报,粤汉川汉铁路的经营权被出让,(就算欧美列强以贷款入股,也只是出让部分经营权),而考虑到运营初期的利益不能保障,清政府又决定用当地百姓的赋税去满足欧美列强。
这两项卖国求荣、出卖百姓利益的决定让南方百姓根本不能接受,一个月后,各地接连爆发保路运动,痛斥清政府的无耻行径,撕掉了其最后一块遮羞布。
2019年11月9日,爱新觉罗·溥仪展览馆坐落于天津和平区鞍山道70号的静园内
四、结语
华夏人民经历了汉武帝时期的儒化改革后,树立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即使在社会出现动荡时,仍然会坚守忠君爱国的决心,这也是为何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关键原因。
然而万事皆有度,一旦事物的发展突破了绝大多数人坚守的底线,那么之前任何不敢想象的情况都会出现了。就比如这次铁路收归国有事件,如果从保护民族工业、促进运力发展和带动南方经济的角度去看,清政府无疑办了一件好事,然而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沐猴而冠的清政府掉入了列强设置的资本陷阱却又无法脱身,只能以出卖百姓利益去为自身谋福利,最终却把自己坑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