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乾隆成了五百罗汉?强盗、大雁、蝙蝠,都是五百罗汉的前身

康熙乾隆成了五百罗汉?强盗、大雁、蝙蝠,都是五百罗汉的前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10 更新时间:2024/1/16 13:05:19

众所周知,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中华化的瑰宝,这里的洞窟之中珍藏着从前秦、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朝历代兴建的各种珍贵雕塑、壁画、藏书、经卷……是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在这些文物当中,我们也可以研究查看一千多年前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对于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期我们就从莫高窟西魏285窟的一幅壁画故事聊起,简单讲述一下老百姓非熟悉的五百罗汉的来历以及变迁。

莫高窟西魏285窟南侧的壁画,绘制了一个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图注:第五幅壁画,五百强盗听佛说法图,跪坐于地的一个人代表一百强盗

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来自于佛教著作《大般涅槃经·梵行品》、《报恩经》等,算是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

故事讲述了在古印度憍jiāo萨罗国有五百个强盗,这里的“五百”在古印度语系中是一个虚指,不是实数,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九”等数字一样,都是形容很多。

因为这五百强盗经常结伙拦路抢劫,导致民不聊生。他们人多势众,当地的普通官员拿他们没办法,于是只能上报给了国

图注:第一、二幅壁画,骑兵剿匪作战以及被俘的强盗

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直接派出精锐的士兵出击剿匪,击溃并且擒拿了这五百强盗,这就是第一幅壁画反应的内容。

从上图里可以看出,当时国王派出的精锐士兵是具装骑兵,装备精良;而强盗们只穿着普通的布衣,手持刀、剑、盾牌、弓箭等作战。

强盗们打肯定打不过,跑路也比不过骑兵,于是统统俯首就擒。

强盗被擒拿后,国王亲自审问并且根据他们的罪行将强盗们剥光衣服,并施以挖眼的残酷惩罚。

图注:第三幅壁画,国王审判五百强盗,并对其处以酷刑。在亭子中端坐发号施令者即为国王。

五百强盗被施以酷刑后,国王直接把他们放逐到了荒山野岭,让他们自生自灭。

强盗们衣不蔽体,眼不能视,终日在山林间痛苦哀嚎。

图注:第四幅壁画,赤身裸体的强盗在山林中痛苦哀嚎

这个时候,佛陀听到了强盗们悔恨的呻吟,于是施展佛法,把神药送入他们的眼睛,使得他们恢复了视力。

强盗们经此大难,痛改前非,于是求见佛陀,聆听佛陀讲法。(详情图见开篇)

图注:第六幅壁画,强盗出家

在听到佛陀讲法之后,五百强盗决心剃度出家,隐居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山林中,潜心修行。

经过苦行潜修,这五百强盗最终修得正果,成为佛陀身边的五百罗汉。

图注:第七、八幅壁画,五百强盗潜修以及修成正果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不仅仅体现了当时的骑兵作战,法律审判等社会生活,更加体现了佛教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这个故事的壁画在敦煌石窟中仅有两幅,绘于第285窟和第296窟。北魏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在同一题材中不仅年代最早,而且画面构图也是最完美的。

这就是五百罗汉故事的其中一个来历。

另外,关于五百罗汉来历的说法还有很多,有佛陀的五百弟子说,五百只大雁转世说,五百只蝙蝠转世说等等。

五百大雁转世的说法是来自于《贤愚经》,说佛陀在给弟子讲法的时候吸引了五百大雁,这些大雁因为听法结果陷入猎人的陷阱全部被杀,转世后就成为了五百罗汉。

五百蝙蝠转世的说法来自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故事和上面大同小异,说一颗大枯树的树洞中居住着五百蝙蝠,一天一个商队在此歇息,边读经书边烧了枯树取暖,蝙蝠因为喜爱听书,不肯离去,结果被火烧死,转世后就成了五百罗汉。

图注:成都宝光寺第295尊罗汉之阇夜多尊者,原型即为康熙皇帝,康熙因为出过天花一脸麻子,因此罗汉脸上也有麻子。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具体记载五百罗汉姓甚名谁,于是这也给了后世极大的操作空间,于是许多高僧甚至名人都被附会传说成了罗汉,最离谱一个说法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最后也成了五百罗汉之一。

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阇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更多文章

  • 密折制度非常重要,为何雍正经常破口大骂?尬聊不断,非常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雍正密折制度解决方法,雍正建立密折制度,雍正密折制度有什么作用

    书案面前,在紫禁城的忙碌中,雍正在奋笔疾书,对远方臣下发来的密折进行批复,由此最终成了洋洋洒洒的二千余万字。厚厚的宫墙内外的奏报靠的是密折将彼此信息通报,成了雍正了解地方资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留给历史的是一些有趣的往事,至今看来还觉得满纸的生动活泼。影视画面其实这种形式来源于康熙的创造 ,根本上来讲

  • 玄烨即皇帝位后,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被尊为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康熙的生母佟佳氏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去世,玄烨即皇帝位,时年仅八岁,史称康熙皇帝。康熙二年(公元1663 年)二月,康熙皇帝的生母去世,嫡母(即皇帝的正宫皇后)开始在小皇帝的心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正式拉开序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康熙皇

  • 民间故事:乾隆叫纪晓岚投江而死,纪晓岚如何靠机智才学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于纪晓岚的简短小故事,民间流传的关于纪晓岚的故事,乾隆与纪晓岚历史故事

    有一次,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正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纪晓岚这个人很怕热,就打着赤膊办公,谁知这会儿乾隆皇帝突然驾临。在古代,臣下衣冠不整见皇上是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还光着上身呢!如此失仪怎可见皇上?于是,纪晓岚就慌忙钻到桌子底下躲起来。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他了,他向左右摇手示意,让他们不要吭声,

  • 清朝最后的文学大师,50岁跳河而死,留16字遗言,好友:不得不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877年,王国维出生在海宁的一所书香门第,从小,他就接受了极其浓厚的文化熏陶,长大后,王国瑞对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十分的着迷与热爱,16岁,王国维在岁试中取得极佳的成绩,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之后的日子里,王国维将精力都放在了学术探讨与研究上,20多年的时间里,王国维已经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思想

  • 顺治问和尚:大清能延续多久?和尚说了14个字,直到溥仪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顺治皇帝深度解析,顺治皇帝对大清的贡献,历史上的顺治真去当和尚了吗

    不少在位的皇帝享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所以也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也就出现了历史上记载的各个皇帝找寻天下精通神明药术的人,很多佛教和道教的人都可以受到重用。他们为皇帝苦练长生不老丹药,可是皇帝不曾想这些所谓的灵丹妙药只是一些重金属药物罢了,不仅不能使自己长生不老,反而还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除此

  • 民国奇才弘一法师,不顾妻子哀求执意出家,妻子跪地三天三夜无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弘一大师故事,佛教大师弘一法师,弘一大师一生的传奇故事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赞赏和敬意,李叔同到底何人?相对于他的原名而言,弘一法师这个名字,更是让他广被人知。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富商之家,小时候曾接触了佛法,后来拜师学习书法,金石,文学等,1894年

  • 李鸿章给张爱玲奶奶多少陪嫁?八〇年张家捐献文物,还获利20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爱玲与李鸿章的血缘关系,李鸿章真实家产,李鸿章后人捐多少文物给国家

    张爱玲父亲张志沂(左),祖母李菊耦,姑姑张茂渊01先从一部小说讲起。有一次张子静从外面回来,丢给张爱玲一部小说,说道:"听说爷爷在里面。"张爱玲一看是《孽海花》,顿时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孽海花》是曾朴所作。首创于1903年,1931年出版第三集,前后历时28年。小说出版后引起很大影响,是当时很

  • 她自愿被康熙占有,儿子被封铁帽子王,他的名字几乎被众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清铁帽子王,康熙最宠爱的女人是谁,雍正封十三爷为铁帽子亲王

    看过《康熙王朝》的都会了解,宝日龙梅是喀尔喀部落的公主,因为噶尔丹无情的侵扰,喀尔喀部落最终家破人亡,大汗土谢图也被残忍杀害。从清军入关到统治全国,满汉之分日益严重,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叛乱,作为蒙古部落的大汗,噶尔丹开始着手统治蒙古,几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劲敌。宝日龙梅在父亲的指引下来到京城

  • 乾隆出生地为何造成三朝乌龙?他的孙子道光借此还办了一件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死的时候道光多大,乾隆死于道光哪一年,乾隆遇到道光

    嘉庆皇帝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十一岁的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猝然去世。跟随嘉庆出行的旻宁在众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护送灵柩回京后即皇帝位,史称道光皇帝。虽然登基在平稳中过度,但是道光帝还是在心中存有一丝不快,原来在嘉庆遗留下来的军机大臣以66岁的托津、

  • 李昭寿:太平天国最没有底线的叛徒,在身败名裂中结束肮脏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这个无耻小人,在其短短二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在捻军、满清与太平天国几大势力之间来回反叛,实在没有办法把他准确归纳到某一方阵营之中。谁对自己有利,便依附于谁,“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毫无道义、原则、信仰和底线可言。因其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后世常将之比作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姓家奴”吕奉先,谓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