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军队的棉甲,从明初使用到明末,并被后金所沿用

明朝军队的棉甲,从明初使用到明末,并被后金所沿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22 更新时间:2024/2/5 19:05:22

《国初事迹》中记载“(朱元璋麾下)将士攻城时,系拖地绵裙,或红或青绿,以其虚胖,箭不能入,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后地广,易用铁甲等器”,这种拖地绵裙便属于一种棉甲。

明末朱国祯所著的《涌幢小品》第十二卷中曾经提到棉甲的制法。

“绵甲以绵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麤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揣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黰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按照书中的描述,棉甲的结构与一般的棉袄无异,内外为布,中间填充棉花。棉甲外形为大衣状,袖子有五寸长,下摆盖住膝盖。制作棉甲时,为了避免棉花移位,表面要用线密纳多行。棉甲缝好后,先要用水泡透,然后铺在地面上,用脚把蓬松的棉花踩成紧密的棉片,再将其晒干,棉甲便制作完成了。制好的棉甲不吸水,不容易霉变,对鸟枪也有较好的防御力。

一件棉甲要使用七斤棉花,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以冬日家用棉被为例,单人棉被一般需要5~6斤棉花,双人棉被需要8~10斤,一件棉甲使用7斤棉花,用棉量已经相当于一件大棉被。

▲ 非洲棉甲骑兵

棉甲所用的棉花可以采用废旧棉絮,如《兵录》中说,“南方(制甲)用绵布旧絮夹中里,外纳作袄形”。这说明棉甲的制作成本可能会比较低,便于推广。从《国初事迹》中的记载来看,朱元璋最初使用棉甲,可能便是因为政权初创时资金不足,等到地盘扩大后,便改用铁甲了。

明朝中晚期,棉甲的装备量颇大,当时的棉甲往往混合纸张制成,合称“棉纸甲”。

《纪效新书》中提到一种缉甲。这种甲用绢、布做外部,内部填充棉、纸制成。缉甲同样需要密缝而成,长达膝盖。戚继光专门指出,这种甲不能太薄,需厚一寸才能防备铅子。缉甲较为轻便,又不像铁甲容易生锈,防御力高于藤、角制作的盔甲,适合南方步兵使用,使用时需搭配藤盔。

毕自严《石隐园藏稿》中记载,毕任天津巡抚时,安排制造军械,“独是铁盔铁甲仅造二百副有竒,藤盔绵甲止造五百副有竒,则以所资工匠颇伙,非可以仓卒办耳”。这里的藤盔、绵甲搭配使用,应该便是戚继光所说的辑甲。

▲ 《武备志》中的纸臂手

明军的臂手也有采用辑甲工艺制作的,《武备志》中记载有一种纸臂手,其为整个衣袖造型,表、里均用双层布制作,内里填充棉花、茧纸,再用绢线缝过。纸臂手上厚下薄,关节处特意做薄,以便活动。

《筹海图编》中记载,抗倭名将傅良桥说过,铁甲过于沉重,不如制作一种软甲,这种甲“以布为之,制如夹袄,用丝绵沙纸钉成厚寸许”。软甲既轻便灵活,防御力也足够,综合性能比藤甲更强,但价格却只有藤甲的一半。

棉甲、辑甲、软甲三者名称虽有不同,形制却大同小异,应为一物。这种甲对于火器弹丸有较好的防护能力,明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万历入朝作战时时,明将李如柏“头盔亦被铳击,幸有衬盔棉厚未至重伤”。

《明神宗实录》中录有《总督两广侍郎刘继文备陈防倭条议》,该条议中提到,水军作战时,“合用喷筒等烧帆焚橹,复用绵甲遮避箭炮”。

《平播日录》中记载“贼(播州军)前列马兵,衣绵甲,蒙毡衫,火箭及身不伤”。

▲ 大都会博物馆藏朝鲜布甲

《明史·流贼传》中记载,李自成的骑兵“绵甲厚百层,矢炮不能入”。不过按照另一记载,闯军使用的应该是多层布制成的布甲,《崇祯实录》中记载,李自成的前锋骑兵“纫重布为甲,刃矢挥击不得入”。这种多层布合制的甲朝鲜军队也有使用,如大都会博物馆便藏有一件朝鲜布甲。

明代中后期,火器的装备量较高,因此棉甲也成为作战时不可或缺的装备。

▲ 满文老档插图中的陈策部

《满洲实录》中记载,浑河之战时,明军将领陈策所辖军队的装备“执竹杆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满文老档》中则说,陈策部“未携弓箭,俱执丈五长枪及銛锋大刀,身着盔甲,外披帛被,头戴棉盔,其厚如许,刀枪不入,然我兵冲入尽杀之”。

▲ 19世纪喀麦隆士兵,铁甲外披棉甲

当时后金同样大量使用棉甲。《清史稿》中记载,后金大将绰和诺“从太祖征伐,临阵衷绵甲,奋起直前,所向披靡”。《满文老档》中记载道:“英明汗之军士,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汗之军士,亦重披绵甲,手持斧斤,砍毁其台”。从这些记录来看,后金军队使用棉甲的方法跟明军相似,即披双层甲胄,铁甲外再穿棉甲。

后金用以防备明军火器的另外一种装备是盾车,从记录上看,后金和明军开战时,盾车和棉甲往往并称。浑河之战时,努尔哈赤“乃命右翼四旗兵取绵甲、携盾车,徐进攻其二营兵”,而后金军贪功冒进,“不待绵甲,红巴牙喇兵至来即进击”,导致初期进攻受挫,“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

宁锦战役时,后金试图劝降明军,便曾说“我攻城军士、云梯、挨牌、绵甲已到,即行攻取之。乘我来攻之前,缒城来降之保其身命,与尔父母妻子完聚,岂不美哉”。后金劝降明军时,竟然要专门提及“绵甲已到”,可见其在当时作战中的重要性。

除了防御火器弹丸之外,棉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轻便适合步兵使用。《明实录·熹宗实录》记载有兵科都给事中蔡思充曾在上疏中说,“马兵用铁叶甲,步兵用绵楮甲,马兵用弓箭,步兵用火器与藤牌、阔斧”。楮即楮皮纸,这种“绵楮甲”应该便是“绵纸甲”。

《临臯文集》中录有一篇《平播条议机宜》,文中说,和播州(杨应龙)作战时“兵用选锋五千,合用棉甲或絮被五千件、脑包五千个”。播州地处西南,山地较多,因此更适合使用轻便的棉甲。

▲ 使用棉甲部件的清代头盔

不过,棉甲虽然轻便,但防护力不如皮甲,也不耐潮湿。《经国雄略》中说“步兵之甲,所利在于轻坚…而藤与纸为最(轻),绵与皮次之…甲则有绵纸甲、丝绵软纳甲、生牛皮甲,纸甲绵甲虽轻不如生皮坚不畏雨”。

由于棉甲用量较大,明军也会把破旧的铁甲改制成棉甲。

《明熹宗实录》中记载,监督盔甲厂主事沈棨在上奏中提到,过去每年要修理三万套用来操练的布面铁甲,由于修理时“换布不换铁叶”,且“外解本欠精工,更加绣蚀”,效果很不理想。

沈棨建议,以后直接把需要修理的甲拆掉重做,拆下的旧甲片重新锻打成新甲片给新甲使用,拆下的布面则“加线纳缝改作棉花纸甲”,新制的棉花纸甲配发给南军或者用来操练皆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巨人詹世钗远渡重洋,娶英国妻子生儿育女,他真的有3.19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赤峰的鲍喜顺是我国现存记录身高最高的人,236厘米,比姚明还要高出10厘米,尽管如此,他还不是我国最高的人。据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高的人叫詹世钗,清朝道光年间人,有“中国巨人”的称号,关于他的身高之谜众说纷纭,有的人甚至说他有319厘米,其中掺杂着多少水分,今天咱们来一探究竟。东方巨人在江西上饶,

  • 饰演“和珅”的王刚,失手砸掉价值1亿的古董后,如今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王刚个人资料,王刚演了几次和珅,王刚演和珅背后的故事

    王刚和和珅这个角色是相辅相成的,将一个角色演活,也容易被局限在这个类型的角色之中,所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王刚逐渐淡出了影视圈。演员要是无戏可演,总还是要靠其他的方式挣钱的,于是我们发现,王刚变成了一个主持人,一开始是《王刚讲故事》,后来又主持了一档鉴宝节目,名为《天下收藏》。

  • 糊涂人干聪明事:清朝收归粤汉川汉铁路,是否有其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末汉川铁路路线,清朝时期的中国铁路,粤汉铁路之争

    四川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保路运动发生源自于两条铁路线的修建,概况说来,应该是粤汉川汉铁路被收归国有而引发了南方诸省的抗议活动。然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铁路线收归国有并不是一件坏事,百姓真正痛恨的是清政府剥夺百姓利益去取悦欧美列强,倘若清政府在这件事上处理得当,或许事件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 清朝,为使冀南一个镇能正常运转,把河流改了道、省界进行了调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河流治理,清朝时期河北省地图,清朝时期的京津冀

    明朝的直隶大名府清朝的直隶大名府这个镇明清时为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的小滩镇,今天则称金滩镇,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10乡10镇之一。在现在看,这个镇可能就是镇政府驻地的面积稍大一些,除此之外与其他的乡镇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明清时期,这个镇却在朝堂上有着十分响亮的“名头”,它的功能发挥得好不好,足以让皇帝和

  • 一生未出过京城的皇帝,却将大清推向极盛,他究竟是何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清王朝最厉害的皇帝,大清鼎盛时期的皇帝,大清皇帝简介及评价

    在揭开他的身份前,我们不如来回顾下身处大清极盛的乾隆皇帝。这个一生写下万余首古诗的帝王,一直以来都以爷爷康熙皇帝为榜样。不仅留下了下江南等和康熙南巡相似的事迹,还参与了大小数次战争。但老实说,他的很多开销还是耗尽了不少康熙、雍正的积累。为什么这么讲呢?毕竟在嘉庆继承皇位时,大清的国库就不如以往了。所

  • 雍正王朝中,其他皇子都向户部借钱,为什么只有四阿哥不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在听到消息后,在朝会上问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二人分别说了自己的对策,不过这二位皇子所说的对策,康熙皇帝并不是十分满意。过了一会四阿哥胤禛赶到了,康熙皇帝问四阿哥胤禛为何来晚了,四阿哥胤禛回答康熙皇帝,是因为清理国库存银和灾区临近数省的钱粮实数去了。康熙皇帝命四阿哥胤禛将清查

  • 康熙乾隆成了五百罗汉?强盗、大雁、蝙蝠,都是五百罗汉的前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十六罗汉真迹,乾隆罗汉图片欣赏,乾隆十八罗汉高清图

    众所周知,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里的洞窟之中珍藏着从前秦、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朝历代兴建的各种珍贵雕塑、壁画、藏书、经卷……是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在这些文物当中,我们也可以研究查看一千多年前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对于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

  • 密折制度非常重要,为何雍正经常破口大骂?尬聊不断,非常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雍正密折制度解决方法,雍正建立密折制度,雍正密折制度有什么作用

    书案面前,在紫禁城的忙碌中,雍正在奋笔疾书,对远方臣下发来的密折进行批复,由此最终成了洋洋洒洒的二千余万字。厚厚的宫墙内外的奏报靠的是密折将彼此信息通报,成了雍正了解地方资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留给历史的是一些有趣的往事,至今看来还觉得满纸的生动活泼。影视画面其实这种形式来源于康熙的创造 ,根本上来讲

  • 玄烨即皇帝位后,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被尊为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康熙的生母佟佳氏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去世,玄烨即皇帝位,时年仅八岁,史称康熙皇帝。康熙二年(公元1663 年)二月,康熙皇帝的生母去世,嫡母(即皇帝的正宫皇后)开始在小皇帝的心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正式拉开序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康熙皇

  • 民间故事:乾隆叫纪晓岚投江而死,纪晓岚如何靠机智才学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于纪晓岚的简短小故事,民间流传的关于纪晓岚的故事,乾隆与纪晓岚历史故事

    有一次,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正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纪晓岚这个人很怕热,就打着赤膊办公,谁知这会儿乾隆皇帝突然驾临。在古代,臣下衣冠不整见皇上是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还光着上身呢!如此失仪怎可见皇上?于是,纪晓岚就慌忙钻到桌子底下躲起来。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他了,他向左右摇手示意,让他们不要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