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前后三国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三国鼎立由平衡转为曹魏日益上风的分水岭。夷陵之战的重点不是刘备兵败,身死白帝城,而是曹丕放弃了绝好的机会统一全国。
在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和曹操发生过两次重要的战役,一是汉中之战,刘备在法正的辅佐下夺取了曹魏的汉中地区和上庸、房陵两郡;另外一个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这两次战役都是刘备蜀汉集团占了上风。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的战略目的很清晰,打通益州——汉中——上庸——荆州的通道,压迫曹魏的南方防线向后撤,为将来蜀汉和东吴一起北伐打好基础。
曹魏形式紧迫,曹操听取了司马懿的离间计,让孙权偷袭了荆州,使得关羽的战略不但落空,自己也落个被俘身死的结局。
荆州丢失后,三国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蜀吴联盟彻底破裂、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称帝、刘备在益州称帝等等。
刘备在益州足足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不顾众人的反对,决意发动了对东吴的讨伐之战。刘备并不想灭了东吴,一是他没有能力,二是他灭了东吴,曹魏会灭了他。
刘备只想夺回荆州,恢复到以前的三国平衡局势。只是,时也,势也。有些平衡被打破,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回到过去。
夷陵之战刘备是率领了蜀汉的大部分兵力出动,除了汉中的魏延没有动,其他的兵力能来的都来了,精兵强将直扑东吴。对东吴来说,压力空前的巨大,大都督吕蒙死了,新任大将军陆逊又没有得到战争的考验。孙权能做的除了权力抵抗,还有就是投靠刚称帝的曹丕。
刘备在出发前也在担心魏国对蜀汉的乘机进攻,他派出了使者前往,期望与曹丕一同出手灭了孙权。刘备这一套在赤壁之战就玩过,联合一个,打击另外一个。可惜曹丕不是孙权,更不是当时的曹操,他直接拒绝了刘备的联盟请求,甚至还杀了刘备的使者。
曹丕不同意与刘备同灭东吴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刘备在前两年占了汉中之地,这是深仇大恨;二是因为他期望蜀汉有一场大战,双方国力消耗得差不多了,曹魏好趁机南下捡胜利果实。
刘备和孙权是螳螂和蝉,曹丕是黄雀。
曹魏的设计很完美,刘备率领的几十万大军讨伐东吴,东吴大概率是抵挡不住的,此时双方消耗很大,曹魏兵分两路,一路攻击汉中,一路直接南下攻击荆州。刘备的大军在荆州地区损耗肯定不小,无法承受曹魏的南下打击,重要的是如果汉中失守,刘备的另外一个根据地益州就不保,刘备将再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曹丕以为刘备能赢,刘备也以为自己能赢。刘备派出了将军皇权驻守长江北岸,也就是为了防御曹魏的南下,曹丕想到的,刘备也想到了,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被陆逊打败了,而且还败得很惨。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取得了完胜,刘备不可能乘胜追击,对东吴开展灭国之战,刘备没有那个实力和能力,他最多是见好就收,固守荆州地区,与孙权言和,重修孙刘联盟。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刘备已经在接近胜利的时候,曹丕的大军其实已经驻扎在合肥、襄樊一带,曹丕不可能允许刘备取得胜利,孙刘联盟重归于好,曹丕极有可能派兵南下,直接攻击刘备,甚至有可能与孙权联合对刘备进行打击。
如果曹丕和孙权联合攻击刘备,凭刘备那点家当是无论任何都无法抵挡的,更何况作为蜀汉的皇帝刘备并未在成都,无法统管全局,蜀汉的境地非常的危险。极有可能被曹魏给灭了。
曹丕根本不担心东吴北上攻魏,东吴的国力具有天生的短板,无法对曹魏根基产生威胁,反而是蜀汉的刘备,既在道统上符合汉室的传承,又在军事和地域上占有部分优势,刘备对曹丕的威胁更大。
综上来看,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曹丕一定会大军南下,联合东吴,攻击刘备,甚至有可能灭了蜀汉。当蜀汉被灭,东吴还能做什么呢?除了投降,没有任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