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上因宗教艺术和文化而丰富多彩。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在19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有了大量佛教遗产,有的闻名遐迩,有的人烟罕至。青海瞿昙寺就是这么一座古老、鲜为人知的百年古寺。
瞿昙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但它的建筑风格却是汉式建筑的风格,甚至有一些皇室建筑的特征,寺内二十八间壁画廊中有不小篇幅讲述了与佛教无关的内容,有传说称明朝皇帝朱允炆退位后曾隐居在此,并圆寂于瞿昙寺。
瞿昙寺的寺名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所赐,明政府曾通过瞿昙寺推行其政教合一的政策。明朝灭亡后,清政府对瞿昙寺的态度冷淡,瞿昙寺延续了将近三百年的辉煌伴随着明王朝的终结走向了衰败。迄今600余年的古寺,是我目前遇到的最为古朴的一座寺庙,无商业也不繁华,充满沧桑与寂静。
它是青海省唯一的明代早期官式群组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有“小故宫”之称。截止2018年,瞿昙寺的僧人只有13位,当地人尊称他们为“阿卡”。寺庙古朴安静,游人极少,甚至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夕阳西下,砖木结构的雅致与悠悠岁月的静好,令这21世纪的文明时光竟有一股古朴的味道与意境,也使我万万没想到这座寺庙竟然藏着一位古代帝王下落之谜的传说。
明朝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神秘色彩的帝王之一。随着朱棣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几百年过去,朱允炆究竟去哪儿了,无人知道。但在瞿昙寺,自古就有着关于他在此圆寂的传说。
瞿昙寺虽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却有着汉式建筑风格。寺院格局以一条中心线为轴两端对称,由山门殿进入共有三进院落,此后依次是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
其中,隆国殿更是仿故宫太和殿所建,它所拥有的重檐庑殿顶是皇家建筑中的最高级别。如此深山寺院,何以拥有如此之高的建筑形制呢?因而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朱允炆有关。他为了远离纷争,心求清净,就归隐了瞿昙寺。这座寺庙,距当时首都有两千多公里。
学者认为,从建筑规格来看,没有哪一个寺院会令皇家如此慷慨,其建筑格局犹如一个小皇宫。一般寺院大殿的殿顶上都有佛床,佛床意为此大殿是佛居住的地方。但瞿昙寺的隆国殿并没有佛床,再加上一个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制,更是说明了这是一个官式的宫廷建筑。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汉式宫殿建筑的一种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除去外观和功能上的差异,不同形制的屋顶还是其古人身份地位的绝对象征。如有机会来到这里,请你一定仔细观察。隆国殿的五脊四坡,上下两层的建筑样式属于古代屋顶的最高等级。
由此可见,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一定是拥有崇高、显赫的身份地位。当地文物专家认为,除了隆国殿这种特殊的屋顶样貌,殿中保存的一些文物也同样能够佐证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曾经可能就隐居在这里。如隆国殿内的一些石质器物座,其中就有花斑玉。但青海并不盛产花斑玉,同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花斑玉是皇家的专用品。
因而瞿昙寺被文物专家称之为“汉代官式建筑的天下皇家第一寺”。隆国殿内藏有一木牌,上写有藏、汉、梵三种字体的“皇帝万万岁”。木牌后面刻有“大明宣德二年初九日,御用太监孟继、尚毅、陈亨、袁琦建立”的字样。
由此推测,隆国殿的建成年代是在宣德二年。有专家认为木牌背刻的四位太监是以钦差大人的身份负责监工。而木牌上所指的皇帝极有可能就是指朱允炆。如果推断无误,当时尚在人世的朱允炆已有50多岁,而他的叔叔朱棣已去世多年。
如果朱允炆真如传闻那样,从暗道成功逃脱。那么他为何会逃往西北呢?有关于他的下落,曾在国内其他地方都有传闻。对此专家也有推测,可能与明朝开国将领耿炳文有关。洪武十九年,耿炳文被派到青海西宁驻防。洪武三十年,他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驻守边疆。因而,当时的耿炳文是青海这边军事上的最高军官。
由于朱允炆的姐姐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鉴于多方考虑和多种关系和因素,耿炳文提早就给朱允炆安排好了退身之所。归隐在瞿昙寺的朱允炆,后来削发为僧,安安心心地成为一个吃斋念佛的出家人。但由于历史没有真相,朱允炆究竟是否真的在这里归隐出家都还只是民间传闻和专家推测。
由于寺庙位置隐秘,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曾听闻,也不知道它在哪。但若有机会来到青海,一定要去乐都看看。进入寺庙,千万别匆匆行过,一定要慢下脚步,静下心,在酥油茶香中感受文明的古老,聆听着禅音缭绕。
除了有关朱允炆的神秘传说以外,寺庙的壁画更是值得一看。寺院的“七十二间水厅”(厢廊壁画),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壁画内容多为佛教传说故事包括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的内容,但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技法纯熟,都堪称是瞿昙寺艺术之最。
在日落余晖下,丝丝光芒穿过木格窗,若隐若现的古老壁画令人安宁。尤其在这几乎没有游客的平和环境里,我犹如是人世间的一颗凡尘,滚落在光束中,静静地凝视着它。它安静、古朴,没有尘世喧嚣。它精美、雅致,于长河中沉淀了6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