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郑和下西洋中断原因?是皇帝发不起红包?海权败给陆权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断原因?是皇帝发不起红包?海权败给陆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23 更新时间:2024/3/14 1:15:43

在历史上我国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陆权国家,但是也有海洋文化和航海事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和越文化就是典型的早期海洋文化,秦时秦始皇徐福东渡日本,三国时孙权水军抵达宝岛台湾,以及隋唐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发达的海外贸易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重要过程。其中,最著名的,规模巨大的航海行动,当属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它所带的财物最多,船只规模最大,人数也最多。除此之外,郑和下西洋也是十五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可以说,在欧洲的航海行动进行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组织起像明朝那样如此规模巨大的航海活动。

但是,这样的航海行动,虽然是航海历史上的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真的给明朝带来了巨大利益吗?可能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首先,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上面它与欧洲的航海行动并不相同。欧洲的航海行动,为的是收敛财富,发现财富,或者说发现更多获取财富的机会,可是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巨大,耗费了明朝很多的财力物力,但是它却没有什么非常重大的地里发现,也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经济利益。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只是耗费了明朝的国力而已。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这是在明史当中,对于郑和下西洋规模的记载,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朝为了郑和下西洋所投入的财力物力。明朝给藩属国的赏赐,更是惊人,我们来看一组以下数据:

这是永乐三年,朱棣皇帝赏赐给日本国王的财富:赏钞五千锭,钱一百五十万,织金文绮,纱罗,绢三百七十八匹。次年,,又赏赐白金千两,钱一千五百万,锦,纱罗,绢四百一十二匹等。赐王妃白金二百五十两,钱五百万拧丝,纱罗,绢八十四匹。同年,赏赐占城国王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六年(1408年),又赏赐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锦绮纱罗五十匹,彩绢百匹。《论郑和下西洋》第377页。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单给日本藩属国就这样巨大的财富,对于数目众多的藩属国,大明赏赐的财富,发出的红包可想而知,大明到底有多少藩属国呢?鉴于明朝藩属国的门槛很低,估计大明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藩属国?

明朝张變在《东西洋考》中,指出朱元璋即位指出,便有“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声闻于耳者三十一,风殊俗异,大国十有八,小国百四十九。”这么多的藩属国,让大明维持这么大的财政开销,打肿脸充胖子,厚往薄来政策,最终使明朝庭被迫中断远洋船队航行。

其次根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所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郑和下西洋并非是为了通过发达的海上力量和交通进行经济贸易并以此来提高明朝的经济实力,而是为了展现大明王朝本身的国力以及其他的一些与经济发展并不沾边的目的。

因此,在明朝的航海行动与在宋朝的海上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并没有给明朝的国力却并没有通过这次航海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反,在这次活动之后还有了减弱。

除去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这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还引发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在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当中,它所采取的贸易形势大多数都属于朝贡贸易。所谓的朝贡贸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商品贸易对等的等价交换。我们从明朝王圻的著作中找到证据:

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代他物,官设牙行,与民交易,谓之互市,时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续文献通考》卷二六。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所谓的贸易,就是朝贡,是政府之间的事,完全阻断了民间和海外的贸易关系。它属于一种单方向的赏赐性质的贸易,虽然在这种贸易形式当中也能够带来其他国家的一些“产品”,但是这一类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客观方面的。也就是说,这一类大多都是郑和到达某一个地方所吸收的当地的生产特点,这属于自然而然得到的而不是等价的商品贸易交换。

比如说大明王朝在陶瓷工艺的生产技术方面,在陶瓷生产方面,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等并且也产生了新纹样。

也有历史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陶瓷工艺当中著名的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所以,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某一个固定地点的时候,对于当地生产工艺的和学习成为了郑和下西洋最大的收益。但是在郑和获得如此收益的同时,它也将大明王朝绝大部分的财富通过赏赐的形式终于给了其他国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大明王朝所承受的损失实际上远远大于其它的国家。如此一来,才会引发了大明王朝最后的经济危机。

郑和航海为什么中断呢?很多史学家研究得知,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开海有利于贸易交流,却也迎来了倭寇和农民起义军余党的骚扰,造成明朝疲于防守;明朝同海外诸藩国之间的贸易是朝贡贸易,推行“厚往薄来”政策,加上郑和船队耗费巨大,将大明财富赏赐殆尽,后期明王朝财政无法支撑,皇帝给藩属国也发不起红包了,迫使后世皇帝停止远洋航行。

笔者认为,以上几个原因都是客观原因,最重要的还是主观原因,郑和下西洋虽然开阔了眼界,初步形成国人的海权观念,但是这种海权观念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跟几千年的陆权传统观念根本不值一提,缺乏长久维持的动力机制,

也就是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利达王朝都奉行千年传统的“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加上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农耕文明以及其带有的强大的历史惯性,这是很难被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或者海洋文明所取代的。正是这个强大的历史文化惯性,拖住了明朝水军向深蓝海洋进军的步伐。

此外,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儒家“华夷观”造成了国人对海外世界特有的认识,我们之所以叫“中国”就是中央之国,将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将大陆看成是地平大陆,这种思想也限制和束缚国人对外开拓。郑和下西洋奉承的是孔孟之道,主张用儒家传统礼仪来改造诸国,只要求在仪式上或者表面上归顺、宾服就可以了,并没有像西方航海大国一样,占有别国领土,或者作为自己殖民地。

关于海外国家,朱元璋曾这样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患中国者,不可辄自兴兵,肤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载一隅"彼不为中国患之,肤决不伐之” 《礼记正义》第246页。

可见,自大明开朝那天起,大明并没有征服海外国家的想法,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无非就是寻找建文帝巩固自己的统治,扬我国威建立华夷秩序,给自己留个盛世的好名声罢了。

无论是成熟的农耕文明,还是重农抑商,儒家“华夷观”,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陆权观问题,海权不敌陆权,天下大国,唯我独尊。

后世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件事情的评价上也是众说纷纭的。很多人赞同郑和这种不经磨难的冒险精神,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是间接拖垮了大明王朝统治的举动。比如说蔡东藩就曾评价过郑和下西洋是: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然以天朝大使,属诸阉人,亵渎国体,毋亦太甚”。在他的观点当中,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大明王朝的一种或幻性质的行动,事实上也是如此,郑和下西洋带给明朝的损失远远大于利益,他确实是间接的拖垮了大明王朝。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开创性的铸造了三种一套的钱币,至和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仁宗钱币图片,宋仁宗最值钱的钱币,宋哲宗时期铸造的钱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至和元宝小平钱铜质,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旋读,存世量大,普品常见,《北宋铜钱》第672号至699号共收录28种版本,其中也有一些好版本,部分好版分享如下,美制类,包含672号美制,673号美制挑元,674号美制背阔缘,自宋钱开始有一类版本被命名为美制,美制类的钱币

  • 北宋战争期间铸造的大钱,庆历重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时期的铜钱顺序表,庆历重宝存世量,北宋铜钱年号一览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一系列事件造成北宋国内经济形势下滑,国库空虚,所以宋仁宗在1041年改年号为庆历的同年开铸了折十大钱庆历重宝,庆历重宝有铜,铁两种,先铸造大铁钱,钱文规整,铸量大,存世较多。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庆历五年铸当十铜钱,有直读,旋读两种,因同时还在铸造皇宋通宝小平钱

  • 明朝选驸马趣事,皇帝老丈人的烦心事,这三位漂亮公主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驸马名单,明朝比较有名的驸马,明朝皇帝选驸马标准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公主只能下嫁给老百姓的,明代皇室有这样的规定,大凡公主的分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孝顺的男子,不允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原来这是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出于这样的考虑之下,所以明朝皇室规定,明朝的公主不能嫁给这些达官显贵,只能选择民间的男子。但是,当

  • 紫禁城的第一任主人朱棣,当22年皇帝,为何在位期间没生出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的皇帝爸爸朱元璋,生育能力很强悍,一生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甚至到68岁还生下一个女儿。不过他虽然生了这么多儿子,却在皇位继承上一点都不犹豫,直接就定下嫡子朱标为太子。可让他伤心的是,朱标早逝,他不得已另选他人,最让人诧异的是他跳过剩余所有儿子,直接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画像朱允炆年

  • 朱高炽在位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凭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高炽为什么在位十个月就死了,朱高炽为啥在位10个月,朱高炽历史上的评价

    朱高炽仁德的一面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出来。朱棣的皇位大家都知道是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里抢过来的,对于前朝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朱棣的手段异常的狠辣,对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的情面,根据《国朝掌故》记载,建文朝忠臣铁铉被朱棣割掉自己的耳朵然后蒸熟之后塞到他的嘴里,朱棣问他:“你觉得自己的肉好吃吗?”铁

  •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戮功臣?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原因很简单,不仅因为他建立了大明王朝,还因为他一生勤勉,建树颇多,特别是创立了大量的制度典章,给后来者,许多借鉴!但是,再伟大再牛气的君王,都不可能是“完人”,每个人身上,有优点,肯定也会有缺点,朱元璋也不例外!如果你仔细一数,会发现,朱元璋身上的缺点很多,但是,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他喜好杀戮!尤其

  • 汤和不愿意为朱元璋猎杀黑熊,亲信不理解,汤:熊字拆开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汤和死了朱元璋什么反应,汤和对朱元璋有多重要,朱元璋与徐达汤和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君王要想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就不得不提防身边的每一个人。宁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而臣子们则是伴君如伴虎,不得不时刻打起万分精神,说不定哪一刻就惹怒了皇帝脑袋搬家。然而在历史上疑心最大的皇帝,就非朱元璋莫属了。他经常会出奇不易的试探自己的手下,比如他曾以是否愿意帮忙杀黑熊为缘由

  • 明代徽州绢丝案,牵动国家的各个阶层,最后的解决方法非常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代徽州大事年表,徽州绢丝案,徽州丝绢案主要讲什么

    明朝中后期的税收是很重的,所以清朝康熙为了稳定汉族人心,才会提出“永不加赋”的承诺。此时的徽州府税赋就很重,每年除了缴纳正税之外,还需要向南京承运库,缴纳一笔8780匹生绢的“人丁丝绢”税。如果不是仔细人,肯定觉得每年需要缴纳的赋税都一样,不以为然。可是,帅嘉谟不仅天生对数字敏感,而且有强烈的乡土情

  • 福建长乐一农民挖出石碑,内容还原历史真相,明朝海军震撼30余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明朝石碑,明朝出土石碑,明朝石碑现状图片

    石碑被发现后,当时的长乐县长立即派人将碑保存起来,不过县长离任后,这块碑又被荒草乱石掩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郑和碑落入敌人手中,长乐人将郑和碑北运南平。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的“天妃灵应之记”碑,重新回到长乐。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石碑,让这么多人“费心”?这个石碑就是“

  • 明朝开国六公爵下场如何,只有一个善终,还有一个传到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有几家铁帽子公爵,明朝灭亡时有几个公爵,明朝公爵是怎么排名的

    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跟着朱元璋比较早,元至正十四年,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就是李善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可以说是朱元璋文臣里的领导。1370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李善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