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之前汉朝军功集团势力强大甚至威胁皇权故无力北伐匈奴

汉武帝之前汉朝军功集团势力强大甚至威胁皇权故无力北伐匈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87 更新时间:2024/1/17 12:27:47

要将汉朝的军事力量投送到外线去,让战火在匈奴而不是西汉的国土上燃烧,谈何容易!自汉高帝七年(前200年)的白登之围算起,直到元朔二年(前127年)将军卫青统军收复河南地,为了扭转汉匈双方的攻守态势,西汉经历了整整6代执政,耗费了将近80载的光阴。

为什么让汉军走出国门、远征漠北就这么难?晁错在给孝文帝的上疏中写道:“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国无良将——虽然晁错号为“智囊”,对西汉内政外交的诸多问题常有深刻的观察和精辟的分析,但是将阻碍汉军发动越境反击的原因归结为将帅无能,未免有失偏颇。孝文帝手下真的缺乏良将吗?

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侵入北地、河南为寇。孝文帝亲赴甘泉,授命丞相灌婴率军迎击。灌婴可是追随高皇帝刘邦九死一生、功勋卓著的战将,西汉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就是由他一手创建的。

灌婴

可是即便灌婴挂帅,也再没有了从前楚汉战场上风过草偃、无坚不摧的英姿。灌将军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将匈奴人“礼送出境”而已。

灌婴在战场上的将星黯淡令人沮丧。但老将军毕竟年已迟暮。七个月后,他就会步履蹒跚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比起灌婴来,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年轻的李广。这位陇西良家子于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第一次从军击胡,此后的40年里,他在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北疆征战中从一个青葱少年蹉跎为耄耋老将。

虽然他的英勇无畏赢得了匈奴人口中“飞将军”的美誉,但李广的功劳簿上却乏善可陈,以致于未能封侯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当年李广还在孝文帝身边做武骑常侍的时候,文帝看着这位敢与猛兽格斗的小伙子,感慨地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是没赶上好时候。但这并不是说身为将军,李广错生在了无所用武的和平年代。在4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李广统帅汉军与匈奴人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战斗,但是汉军对匈作战的表现却远不如当年对阵项羽那般优秀。

“子不遇时”多像一句谶语,划出了李广悲伤的宿命。连天下闻名的飞将军都无法带领西汉走向远征匈奴的胜利,那晁错还能将他口中那个海市蜃楼般的“必胜之将”寄望于谁?

西汉疆域图

人再强,犟不过命。笼罩在李广身上的那股宿命究竟是什么?是“强大”的匈奴吗?恐怕未必。和体量庞大的西汉相比,人口仅当汉朝一郡的匈奴从来就不是更强大的一方。而纵观汉匈双方的百年战史,主导战争形势的权力也从来就不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史记·匈奴列传》说:“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足以说明,究竟是谁在主导着战争:曾经在文帝朝三番大举入寇的匈奴人,进入景帝朝以后突然消停了下来。可是无论孝文帝还是孝景帝都没有对匈奴发动过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匈奴的国力也未因为别的原因而遭到明显的削弱。

敌情如故,战争的形势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意味着汉军外战不力的真正原因不在国门之外,而在萧墙之内。孝文帝的高参贾谊在其所著《新书·匈奴》一篇中说:“或曰:‘建三表,明五饵,盛资翁主,禽敌国而后止,费至多也,恶得财用而足之?’对曰:‘请无敢费御府铢金尺帛,然而臣有余资。’”“问曰:‘何以?’对曰:‘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使上下踳逆,天下窾贫,盗贼罪人蓄积无已,此二族为祟也。上去二族,弗使乱国,天下治富矣。臣赐二族,使祟匈奴,过足言者。’”

要御服匈奴,无论采用和平还是战争的手段,都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可是在贾谊著书的当时,汉朝的经济力量却有相当部分不受孝文帝的控制,而是掌握在“二族”的手中。

所谓“二族”,根据阎振益和钟夏两位先生的解释,该是指邓通刘濞。前者是富可敌国的异姓豪族,后者是财雄一方的诸侯藩王。这两部“印钞机”霸占铜山,铸币制钱,以致“邓通钱”和“吴钱”周行天下,无所不有。

刘濞

要收取邓通的财力并不困难,毕竟这位佞幸大臣不过专倚孝文帝的宠幸。一旦宫车晏驾,新君孝景帝一纸诏书就可以把他扒得干干净净。可是同样事情一旦换到了刘濞的身上,要从他那儿虎口夺食,汉廷就非与之兵戎相见不可了。

七国之乱让西汉王朝经历了三个月的剧烈阵痛,也让端坐在未央宫里的孝景帝如噩梦初醒。

如果说在战争爆发前,孝景帝还将远在北方的匈奴视为手足之疾,而把刘姓藩王们认为肘腋之患的话,那么战争爆发之后,他的看法恐怕就大不一样的:这些分封于东方和南方的刘姓王爷们其实和北方的匈奴一样,也不过是疾在手足而已,真正的肘腋之患近在宫墙之外——以周亚夫和窦婴为首,那些率军戡乱的异姓军功贵族才是孝景帝最大的隐忧!

要说明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异姓军功贵族对西汉皇权的威胁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高后八年(前180年)发生的诸吕之乱。想当年,周勃等人假托“安刘必勃”的所谓高帝遗诏,诛灭吕氏,擅行废立。

他们斩绝高祖嫡脉的罪行已经证明了异姓军功贵族的巨大危险性。故而孝文帝上台后,不但不对诸吕之乱的“首义功臣”周勃倾心相待,反而两度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不仅周勃,其余的列侯功臣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因为孝文帝宣布所有不担任现职的列侯功臣都要返回封国,不得留居长安。

至于那些还在朝任职的列侯功臣,则必须以太子代替他们之国——一旦离开帝都,返回封国,就意味着从此淡出汉廷的权力核心。孝文帝就像挤脓水一样把这些开国将军和他们的军功二代一点一点地挤出长安,然后将空出来的职位誊给新晋的文官智囊。这个过程注定布满坎坷,文帝最倚重的谋臣贾谊正是在列侯功臣的反击中沦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贾谊

可是贾谊虽然遭到了放逐,汉廷推动文治更化的决心却并未动摇,到孝景帝刘执政之初,继贾谊而起的新一代文官智囊晁错已经做到了御史大夫的副贰之位。只要再进一步,升任宰相,西汉的文治更化进程就将以文官智囊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功臣武将们即将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之时,贾谊的削藩策却激而生变——七国之乱爆发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将军们的影响力死灰复燃。他们不但逼迫孝景帝杀死了晁错,而且在战后建立了新的权力秩序。周亚夫和窦婴凭恃战功,势力已经膨胀到了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亢礼的地步。连孝景帝都惴惴不安地感叹“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治世先文臣,国难思良将。发动战争只会增加功臣武将们说话的分量,打断西汉文治更化的进程。

一场只延续了三个月的七国之乱已经成就了周亚夫和窦婴两位军功巨头,如果汉廷还要主动与匈奴开衅,那么国家很可能在旷日持久的对匈战争后倒退回军人政治的时代,到那时连皇帝本人都有可能受到军人政治家的挟制。相比于这样严重的后果,匈奴人在北边的小打小闹又算得了什么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寇,烽火传警长安。老上单于在关中腹地整整逗留了一个月,才在汉军的大举反击下被迫撤退。

刘恒

一个月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汉军的还击完全是事出仓促的应激反应。即便匈奴人此前已经有过大举入寇的恶行,但汉文帝仍未在北方边境上做出过强有力的军事部署。既没有与匈奴展开大战的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集结兵力,所费的周期当然就长了。

就在匈奴屡兴寇兵的那段时间里,太子家令晁错向孝文帝呈上了一篇《言兵事疏》,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匈奴问题的思考,提出择将、练兵、收编游牧武装等多项建议。而面对晁错的慷慨陈词,孝文帝回复却是十分婉转迂曲:“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是什么让孝文帝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就是高皇帝遗下的军功集团势力太强,孝文帝无法完全掌控军队。这是他有口难言的苦衷。

军功集团的强势不但构成了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更妨碍了军事改革在汉军中的推行。要知道,与匈奴人的战争不同于以往的中原战事。面对着机动能力空前强大的游牧骑兵,西汉必须改进军队的兵力结构与战略战术,建立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强大的机动武装。

可是从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形势来看,没有功臣武将的支持,皇帝连调动和指挥军队都成问题,这当口,又哪儿能奢谈改组军队的事儿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朝之后“官”和“吏”地位天差地别,互相利用也互相提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政治制度一览表,汉朝中央与地方的制度,汉朝郡县制带来的问题

    “官”与“吏”的区别,汉朝以后天差地别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崩溃,古代便开始逐步进入精英统治时代,大量士子通过自己的学识打动诸侯王,从而谋取一官半职,而其他同样拥有一技之长,却无法入朝为官者,便依附于这些官员,从事具体工作,在那个时代他们被称为“门客”,而“门客”其实就是早期“吏”

  • 汉唐始终重视对西域的管控,即使三国时曹魏仍设官管理当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简述汉唐对西域的治理,各个朝代对西域的管理,曹魏有没有占领西域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臣服后,汉宣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天山南北从此成为汉朝江山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官职与中原的“郡”是同一等级,“都护”相当于内地的郡督尉,执掌西域地区的军政。然而与内地的郡有所不同的是,西域都护还要负责保护丝绸之路上的来往商队,调解西域三十六国之间的矛盾纠纷,更要抵御外来势

  • 函谷关与潼关在汉朝之后均曾多次转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关,函谷关跟潼关有没有部队驻扎,函谷关与潼关有多远

    关中东出的通道由关中东出,面临一个西高东低的地势,就我国大地势来说是从第二级台阶(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西)下降到第一级台阶。这个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发源的摇篮之一,曾经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也是早涝盐碱风沙危胁的地区,是大面积的隆起、侵蚀(山地、高原)和沉降、堆积(

  • “金屋藏娇”的由来,阿娇下嫁,成就了刘彻成为汉武大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金屋藏娇刘彻与陈阿娇,汉朝金屋藏娇刘彻,汉武帝说阿娇金屋藏娇

    故事的主人公阿娇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陈皇后。他是窦皇后唯一的外孙女。身为汉文帝长公主的女儿,自然享有很高的地位。这里着重说一下,在汉朝长公主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在汉朝可谓是位高权重。当时的太后也有意让这个外孙女成为自己的孙媳妇,可谓亲上加亲。那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考虑的近亲结婚这回事。都是一些表亲舅亲结为

  • “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非要亲自挂帅?原因有点儿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没参加夷陵之战,刘备兵败夷陵完整版

    “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非要亲自挂帅?原因有点儿让人心酸一说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自然少不了发生于章武元年即公元二二一年七月的“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关键战役,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经典战例。关于这场战役的起因,想必很多人都已经耳熟

  • 曹魏有三位“安国亭侯”:程昱上榜,另外两位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魏五大谋士程昱,程昱曹魏,曹魏谋士程昱最后结局

    一、程昱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程昱本名程立,因梦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东汉末年,程昱曾率领百姓抗击黄巾军。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获得兖州之地后,将程昱征召到自己麾下。自此之后,程昱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

  • 华雄连斩四将猖狂至极,为何曹操不让手下猛将出战?他在害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把华雄英雄牌还给华雄,关羽斩华雄疑点,关羽替曹操出战

    嚣张的华雄董卓篡夺东汉大权后,惹得众人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准备讨伐董卓,这可把董卓给气坏了!于是他准备派出吕布,好好地收拾众诸侯,但是华雄却主动请战,表示不需要吕布出马,他便可以搞定众诸侯。见手下如此敢战,董卓非常开心,当即升华雄为骁骑校尉,并拨马步军五万,让他前去迎战众诸侯!华雄初战告捷

  • 刘裕“造宋”与晋宋之际征伐随行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武帝刘裕纪录片,宋刘裕,刘裕建立宋朝的时间

    但他的很多不足也逐渐暴露,其中文化方面的缺失对他影响尤为明显。刘裕深知“得天下”与“治天下”的区别。所以,刘裕在军事“造宋”的同时,也不断在文化上“造宋”,以终达他最高统治之目的。刘裕生平的简单介绍陈寅烙先生把北方南渡的士族分为上、次、下三等,刘裕属于次等士族,“为一未进入文化士族之林的豪族(楚子)

  • 这条始建于唐代的古道,令徽州人发家致富,是中国三大商派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徽州十大古道,徽州古道真实图片,安徽徽州古道风景

    作为中国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商,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别看古徽州山多、水多,交通不便,但早在宋代时候,徽商就已经开始活跃,到明代后期、清代初期,徽商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如今蜿蜒在皖南深山中的一条古道,便是徽商辉煌历史的一种见证。皖南山区之旅,石台是一个让我印象

  • 北番第一豪帅:一力降十会,仅凭一大优势,让隋唐第八杰身心皆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唐第八猛将图片,隋唐第八好汉,隋唐第八好汉谁最厉害

    想要说清楚此人,首先我们应该从杨林的战绩入手,虽然杨林在主线故事中排名天下第八,但是在他前面的高手,与之交手的机会并不多,除了有直接被罗成打败的记录外,杨林在小说中鲜有败绩,更没有跟北番交手的记录。因此,这个人选可以确定,并非《说唐》或者《兴唐传》等作品中的人物,进而,就要从衍生小说中寻找了。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