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协确实对曹操动过杀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不久,便被曹操接到了许都,自此始刘协正式成为曹操的傀儡。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99年,汉献帝刘协便准备动手解决了曹操!
刘协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也不复杂。自公元189年9岁的刘协沦为西凉太守董卓的“傀儡皇帝”以来,已有10年之久,刘协也从最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年近二十岁的大小伙子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这十年里,刘协的日子过得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唯董卓、西凉叛将李傕,以及后来的曹操马首是瞻。他们说往东自己绝不敢往西,他们说“吃素”,自己绝不敢“要肉”吃,比如,公元195年时,刘协为西凉叛将李傕挟持。
其时,“内外隔绝,侍臣皆有饥色。”于是,刘协向李傕“求米五斗、牛骨五具以赐左右”。然而,李傕却说:“朝晡上饭,何用米为?”等一下就给你们上饭,要大米干嘛?李傕分明是准备把刘协饿起来。
这还不算最过分的!
之后,李傕“以臭牛骨与之”。这下可彻底惹火了刘协,“欲诘责之”。幸亏侍中杨琦站出来劝谏,傕自知所犯悖逆,欲转车驾幸池阳黄白城,臣愿陛下忍之,刘协这才忍了下来。
由此可见,刘协虽然贵为天子,但有时却毫无颜面可言。
年近20岁的刘协眼看自己“翅膀变硬”,渐渐有了力量,就想着折腾折腾,总不能一辈子都做傀儡吧?——有句话怎么说的,“做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说干就干!
是年(199年),汉献帝刘协以“衣带诏”的形式命令岳父董承“谋诛曹操”。
董承是原西凉太守董卓的部将,他之所以没有在之前对西凉叛军的清洗中被处理掉,在于他的女儿嫁给了献帝刘协为妃,是为董贵妃。
后来,董承在献帝东归洛阳(195年)的途中一直忠心耿耿、尽力辅佐。献帝进入洛阳后,也是董承建议调曹操的部队进洛阳“拱卫京师”,只是没想到曹操来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将献帝转移到了许都。
是以,献帝刘协对董承非常信任,全权委托他去办这个事。
于是,董承秘密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人“同谋”——本来刘备也在其中,不过恰逢曹操派遣其率军南下抵御袁术,刘备才得以“溜之大吉”。
这种事自然是相当隐密,然而却出了意外:
原来,是变期间,刘协的皇后伏氏给父亲伏完写了封密信,“言司空(指曹操)杀董承,帝方为报怨”。
伏完这个人不太会办事,他先是把信给曹操的谋臣荀彧看,荀彧虽然“恶之”,但还是“久隐而不言”——伏完这样做,或许是觉得荀彧有光复汉室之心吧;接下来,伏完又把这封密信给“妻弟”攀普看,谁料想,攀普是个贪生怕死之徒,竟然把这个消息偷偷汇报给了曹操,使得曹操“阴为之备”。
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抢先下手平定了这场叛乱,将董承、董贵妃、伏完、伏皇后、献帝二子和种辑等人一并杀掉,“夷三族”。
可怜献帝刘协“谋反”未成反倒搭进去了亲人的性命,真的是好不痛苦!
或许,正如题主所问,刘协一剑杀了曹操不就完了吗?搞那么复杂干嘛呢?
首先得承认,刘协杀曹操其实并不难。以献帝二十岁时的血气方刚、身手敏捷,对付年近四十岁的曹操还是显占优势的,一剑杀了曹操,或者和曹操同归于尽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曹操死了以后呢?
曹操死了,并不代表曹操的势力会跟随曹操一并消亡。曹操手下的一大群谋士(比如郭嘉、荀彧等),一大群猛将(比如夏侯渊、曹仁等)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可能会疯狂的报复献帝刘协。如果刘协是“孤家寡人”一个到也没什么,可是刘协还有自己的一大群妃子(比如伏皇后、董贵妃)孩子等,自己死了,他们怎么办?
还有一种可能,曹操死后会不会有别的枭雄站出来“绑架”他?这也是刘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这个事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好好谋划一番。
总之,如果刘协一剑解决了曹操,一方面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血光之灾,另一方面也不一定会消灭曹操势力。是以,献帝刘协才会让自己的岳父董承“大费周章”地去谋划这件事,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由董承“出面搞”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即,一旦董承谋划失败,由他去背锅就好了,这无形之中也给献帝提供了一层保护。结果亦如是,除了刘协和刘备以外,参与谋反的所有人都死了。
所以,大家看,献帝刘协可是个“人精”啊!
还没完!
是变以后,曹操见大业未成,不便称帝,觉得还是留着献帝为佳,至少还能号令天下不是?但他又觉得刘协好呆是个皇帝,不到二十岁的大小伙子,哪个皇帝身边能没个妃子呢?娶别家的闺女我不放心,干脆做我女婿得了,以后再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闺女就能治他。对,就这么办……
于是,很快,曹操便将大女儿曹节许配给他,且命令他立其为皇后。
献帝本身继承了汉室的优秀血统,是个帅小伙,曹节自然乐意,所以,二人婚后感情甚笃。曹节平日里尽心安抚丈夫“受伤的心灵”,刘协也就没了“谋反”的想法。
……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鉴于姐姐曹节的感情,曹丕没有难为献帝,“拜山阳公,四子列候”。献帝刘协也算是得到个不错的结果。
如此看来,曹操曹丕父子还是挺仁义的……
参考:《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