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之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大雅君子”隋朝尚书牛弘的故里。牛弘,隋朝时期大臣,北魏侍中尞允的儿子。史书记载,牛弘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宇文护)记室,历任内史上士、纳言上士,迁员外散骑侍郎、内史下大夫,授仪同大将军,袭封临泾公。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开皇三年(583年),拜礼部尚书,请求修建明堂,制定礼乐制度。修撰《五礼》百卷,促进儒家文化复兴。迁吏部尚书,负责人才选拔,倡先德行而后才学。生活俭朴,事君尽礼,遇下仁厚,恪尽职守,书不释手。大业六年(610年),病逝于江都,有文集传世。甘肃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
牛弘
牛弘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0公里处长武县相公乡相公村;牛弘墓为圆锥形,高4米,底部周长53米。墓门前尚存石柱,墓冢保存完好。长武县城东门外旧有“牛弘故里”石牌坊和路碑。牛弘墓在县东北15公里之相公乡相公村。清时墓地尚有献殿、门楼和石人石马。墓碑为:“隋光禄大夫牛弘之墓”。今墓地仅留土冢。周围村庄,曹姓众多,自谓牛弘后裔。相传牛氏后来因故满门犯抄,以“牛不离槽”而改姓为曹。
牛弘墓
隋文帝开皇初年,牛弘升迁为散骑常侍、秘书监。由于战乱,天下图书焚毁散失,牛弘深为惋惜,于是上奏表章,请开献书之路。他运用史实,历述自古以来经籍所兴所厄,倡言“大宏文教,纳俗升平”。申明“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经邦立政,在于典谟”。许多珍贵的典籍“王府所无,私家乃有,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此举深得文帝赞赏,颁诏:凡献书一卷,赏绢一匹,使散存民间的典籍,得以搜集、整理,披览大备。
长武县牛逼故里
开皇三年(583年),牛弘官拜礼部尚书。奉命撰修“五礼”,勒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凡百卷,刊行于世。牛弘对历代皇宫建筑考究详备,上 书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九年(589年),文帝命牛弘改定雅乐,整理乐府歌词。他引经据典,订正六律,阐发了许多“与古有违”、“皆须改之”的见解,甚得朝廷重视。遂诏命牛弘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订新乐音律,推行天下。十年(590年),牛弘受命与诸儒修订典章,刑律。他借鉴前朝成败得失,修编刑,典、律令12卷。全面系统,朝野称赞,世称“开皇律”。牛弘被封为大将军,又拜吏部尚书。
牛弘墓
牛弘主事吏部,选用官员坚持“先德行而后文才”的标准,务求审慎。所有选用,多称其职。吏部侍郎高孝基,处事稳健,才思敏捷,清慎绝伦。因豪爽有余,举止不俗,引起同僚疑忌。牛弘深知其忠厚可信而委以重任,果然功绩可嘉,众望咸服。大业二年(606年),牛弘晋升为上大将军。三年改为右光禄大夫。伴炀帝驾幸恒山、太行。炀帝引牛弘入内帐,赐与皇后同席饮宴,礼遇隆重,史无前例。大业六年(610年),牛弘从炀帝巡幸江都,十一月卒于广陵,终年66岁。炀帝痛惜,赐赠甚厚,追封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安候,谥号“宪宏”。灵柩发往安定郡故里安葬。
牛弘墓
牛弘一生好学博闻,钻研苦读。虽公务繁杂,仍手不释卷,学优而仕,潜心为官,竭忠尽职。史称“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牛弘著有文集13卷,留传后世。长武民间流传牛弘《宜山饮酒》诗一首:“檐前无数好峰峦,醉眼诗肠冰雪寒。不识宜山真面目,请君来此倚栏杆。”牛弘的长子方大,颇有学识,官至内史舍人。次子方裕,亦为朝官。
长武县牛弘故里
《隋史·牛弘传》评曰:“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史臣评价他时说:牛弘笃好攻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文献整理/梁纪委)
[责任编辑:haowan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