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经”,孔子的五种不同心态

“五经”,孔子的五种不同心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33 更新时间:2024/1/15 17:18:38

[var1]

孔子

《孔子世家》中最早出现并加以介绍的是《诗经》,但《孔子世家》并未正面描写《诗经》编纂过程,只有孔子引用诗句询问弟子的记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子贡颜回)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上述记载的上一部分是孔子受困陈蔡,但也只是他周游列国活动的早期,此时的孔子相对来说对实现政治理想仍比较乐观,"讲诵弦歌不衰"。《诗经》中收录的诗词大部分是美好的祝愿,具有浪漫风格,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之一,此时孔子虽然履屡受挫,但尚未入楚,对自己的思想被君王接受仍有期待。《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描绘人类社会,尤其是春秋之前一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如《关雎》《蒹葭》等,普遍展现出清静、美好的社会环境(这些事中提到的某些动植物在春秋时期即不见记载,可以认为是春秋之前的产物);一种是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批判,如《氓》《硕鼠》等,而这些诗歌反映的现实在春秋时期显得愈发严重。因此不妨猜想孔子编纂《诗经》时,对诗歌的选择删改可能是有选择性的,使之符合自己的思想。目的之一是用古代社会的美好吸引人,为其恢复古代政治制度的政治理想服务。当然,《诗经》的整体色彩还是远离政治的,因此《诗经》并不能全买你的反映孔子的心境变化。

[var1]

《诗经》

《诗经》之后《孔子世家》一并提到了《书》(《书经》)和《记》(《礼记》),具体描述如下:

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var1]

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

此时孔子易经周游列国返回,政治思想没有被任何国君接受的他想必此时内心十分失望,于是埋头于学术研究,又因"礼乐废"的现状感到深深痛惜,着手于完善礼乐制度的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孔子此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态:研究礼乐书籍,一方面是想为周代礼乐制度倾尽心力,另一方面却又因处处碰壁的现实环境备受打击,希望借助思想上重回三代而排解忧愁。

接下来《易》中,《史记·孔子世家》作如下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var1]

《易》的成书年份在孔子晚年,这时候孔子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希望已经不大,将恢复周礼的愿望寄托在了偏向虚幻的易学中,表面上看是豁达心态的体现,实际上反映了他在"道不行"的现状中的苦闷心态,希望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易》的主要基础《周易》是孔子向往的"三代"中代表人物周文王所写,借助易学研究,孔子试图进一步研究周代政治制度,实现与先王思想的直接接触也一直是他的梦想(可能《乐经》的写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从孔子向师襄子学习文王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研究易学,对孔子来说仿佛将时代久远的周王拉回了现实。可以说,《易》编纂时,孔子的心态比《书》《礼》时期稍有平复,但仍难掩深深的失望之情。

[var1]

《春秋》成书最晚,"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和"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两段记载表明其成书年份应在孔子人生中最后两年。此时孔子周游列国已经结束,试图恢复周礼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说:"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表明自己也认识到自己"道不行"。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心态应该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类似,即通过写作史书按时自己的政治态度,抒发所思所想(和写作《书》《礼》是的心态相近);与司马迁不同的是,孔子可能还希望儒家的后继者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不排除司马迁将自己著书立说的理想通过记载加到孔子身上的可能,从"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的记载来看,孔子可能确实想以"春秋笔法"式的思想影响后人,发展自身学说。

"五经"的成书时间与内容,可能确实与孔子当时的际遇与心境有关,而"五经"也正是孔子内心仔细斟酌的结果,其编纂过程也从侧面显示出孔子晚年(尤其是周游列国结束后)心境的起伏变化。编写《五经》,是孔子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政治抱负的方式之一。

更多文章

  • 老子的复仇-南阳天团 让吴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老子的复仇--南阳天团让吴国灭亡[var1]故国的回忆老子李耳(字聃,通常的称呼是「老聃」,读音「单」)必须逃离河南,他装扮成小市民,骑着青牛,打算通过函谷关(河南西端)进入秦国(关中)。根据传说,关令(函谷关长官)尹喜登上土台,发现东方的天际线放射出若干簇紫气,夹杂着万道霞光。这天象透露,一位不平

  • 秦王手中,还有一把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拿的剑,秦王为什么背剑,秦王当年的剑有多长

    文 / 子玉提起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功业,大家脑中都是一副秦军攻城略寨的宏大场面。实际上,秦王手中可不止秦军这一把剑。先说一个魏国人的故事。趁着信陵君客居赵国的机会,秦国对邻居魏国是连连出拳。那些天,魏王被恐惧和烦恼所裹挟,巨大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放下对弟弟信陵君的成见,诚挚邀请信陵君回国。魏安

  • 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秦国已经全歼赵军,为何却没能消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大战赵国的实力,赵国长平战争图片,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

    [var1]因为当时的上党郡,已经即将被割让给秦国。冯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韩王,完成对上党郡的交割。放在后世,冯亭这个行为,无疑会被人骂作‘卖国贼’,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当时虽然没有卖国贼这个词,但冯亭如果真的代表韩国,割让了上党,那以后冯亭在韩国这边,绝对会被千夫所指,此后这辈子都不得安宁。对此,冯

  •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国君,会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灭六国怎么处置六国君王,秦灭六国之后六国皇族去哪了,秦灭六国时是哪位国君

    [var1]公元前221年,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嬴政登基为帝。那六国的诸侯呢?他们的国君,会是什么下场?首先谈谈韩国。秦国首先向三晋中最弱的韩国发起进攻,韩王安见势不妙,立即出兵南阳,以求和。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出十万大军进攻韩国,途中几乎没有抵抗,韩王安被秦军俘虏,囚禁起来。四年后,韩国决定灭秦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为何还说他功绩堪比秦始皇?他究竟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惠文王为什么车裂商鞅,商鞅车裂的过程,秦惠王与商鞅

    我们一同追溯历史,探寻真实,了解真正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名为赢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经过商鞅的改革与变法,改掉了弊政,让秦国军事力量、农业、商业等越发强大起来。可在变革的道路上,必定困难重重,商鞅变法后,影响到了贵族的原本利益,只能被分割了出去。这类群体自然不想自己的利益受损

  • 孙膑为什么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后,他做的事比挖骨更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膑被割去两块膝盖骨,孙膑被挖膝盖骨的故事,孙膑挖膝盖骨图片

    战争的胜败往往关乎国家的兴衰,所以万万不可麻痹大意。一般来说,领导者会指派谋士、军师随军出征,坐镇指挥千军万马。[var1]像这样指挥千军万马的谋士们,必须集天文地理、文韬武略于一身。孙膑就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它曾被田忌所用,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使齐国两次获胜。不过,后来,孙膑也是被庞涓构

  • 盘点那些年,从魏国流失掉的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国流失的八大名人,魏国错过了哪些人才,魏国流失的人都去哪了

    文 / 子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国的涅槃重生,一扫六合的席卷之势,都是由人才战略支撑的。往更远的说,秦穆公能够称霸诸侯,也是来自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这些外来人员的助力。就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国富民强,使秦国彻底实现了逆袭;秦惠文王用张仪的纵横之计,不仅拆散了六

  • 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于秦国的最新消息,战国秦国统一过程,秦国的历史事件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之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农田灌溉需求外,另一个就是政治外交的需求】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从未中断过,都想以自己为中心兼并列国,战争已经成为常态,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

  • 秦国该不该出兵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展开辩论,胜负难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仪与司马错舌战是否征讨巴蜀,司马错伐蜀,大秦帝国司马错伐蜀

    这一讲我们进入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资治通鉴》详详细细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国伐蜀,二是燕国政变。这两件事,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长久的挑战。我们先从第一件事谈起。“苴”“蜀”和“巴”秦国伐蜀,《资治通鉴》的记载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文字小有改动。第一句话就改了一个关

  •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赵国是现在哪里,秦国和赵国啥关系,秦国和赵国是同族吗

    [var1]姓在氏之上,姓是血脉源头,氏是这条血脉的分支。赢姓的起源《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生下大业,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帝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并祝福大费称其后代会兴旺昌盛,大费接受赏赐就为舜帝驯养禽兽,工作做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