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之后殉葬制度逐步减少,但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废除

春秋之后殉葬制度逐步减少,但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废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94 更新时间:2024/1/22 0:34:09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最为残酷血腥,令人发指的殉葬,远远超出墨子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的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人类的行为呢?这要从臭名昭著的“人殉制度”说起。

人殉制度

殉葬是先秦之前的野蛮风习,贵族们生前钟鸣鼎食,死后还要本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将生前喜欢的一切,包括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带到坟墓中继续享用,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从现在的考古工作来看,“龙山文化”以前就出现了“人殉”,而大规模的人殉,则是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就发现了164具殉葬着的骸骨,而妇好墓中也有16具殉葬的骸骨。

在这种奴隶制社会的结构下,奴隶作为一种财富或者一种工具,被奴隶主拿来殉葬已经成为制度,而这种制度被后来的周朝继承下来,形成了完整的丧葬礼制,所以在我们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战国之前的贵族大墓,累累殉人白骨屡见不鲜,史书中也常有记载。

[var1]

秦穆公

如《史记》记载的一个关于秦穆公的小故事足以佐证大规模的人殉存在。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秦穆公病重,他想死后让大臣们与自己一道共赴黄泉,于是便宴请大臣们,在大家喝得兴高采烈之际,秦穆公感慨道:“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仲行、针虎三人以为是秦穆公不过是感慨而已,竟当场表态愿随秦穆公一同赴死,这一表态不打紧,秦穆公死后果然命这三人殉葬,连同其他人一共殉葬了177人,关于此事,秦人作了著名的《黄鸟》诗:“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表达了讽喻痛惜之意。

正常死亡有如此多的殉葬者也就算了,就连不正常死亡也有大量的殉葬者。如《史记》记载的晋幽公是在出宫与女人厮混时被人所杀,属于典型的非正常死亡,但是即便如此,就连他的墓中也有百余殉葬者,后世有盗墓贼掘开其墓发现殉葬者“横相枕藉,尸体未腐。”另外齐桓公被活活饿死,死得无比凄惨,即便如此在为其入葬之日,仍然要杀人殉葬,足以见得用活人殉葬是当时约定俗成的丧葬礼制之一。

君王们以活人殉葬,王公贵族,妇人商贾也不例外,于是活人殉葬之风盛行一时,诸如秦国宣太后芈月也跟风而动。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宣太后与大臣魏丑夫私通多时,宣太后在临死前下令指定要“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大臣庸芮劝道:“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宣太后这才作罢,魏丑夫终逃得一死。

随着文明的演进,人文精神逐渐觉醒,墨子批判人殉制是“辍民之事,靡民之财”,就连主张厚葬的荀子也抨击人殉制度道:“杀生而送死谓之贼”。

所以在春秋之后,大规模制造泥塑木偶代替活人殉葬的越来越多,人殉现象也越来越少。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国正式下令废止人殉,中原王朝走向了文明。

[var1]

秦始皇

但是人殉习惯并没有随着思想家们的批判而彻底消失,反而在秦始皇驾崩后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人殉葬事件。当时胡亥率百官、后宫嫔妃数万人护送始皇帝灵柩入地宫,到了骊山后,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于是遣兵将后宫妃嫔万人和修造陵墓的工匠一起赶进坟茔。胡亥此举,将人殉制度推向了顶峰。

胡亥此举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慨,自汉代之后,大多数皇帝不再杀生殉死,偶有后宫活人为帝王殉葬者,规模也小了许多。

然而,这种野蛮习俗在元明两朝又开始复燃。如成吉思汗驾崩后其子孙“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而朱元璋则在驾崩之前发布了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这道命令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复活了中国先秦之前的人殉制。

据史料记载,明朝人葬制度规定很详细,妃嫔是否殉葬都有明文规定,一般来说,凡是册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生过皇子且已经就藩的,可以不殉葬,另外娘家有功勋者亦可恩免,其余大部分嫔妃皆在殉葬之列。

明朝之人殉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被废止,他虽然生前被瓦剌俘虏过,也是明朝最没有建树的皇帝之一,但因为他临驾崩前留有遗诏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勿复为。”所以当时对其评价甚高,时人称此举是“千古帝王之盛节”。即便如此,明朝帝王中,还有宫女宦官殉葬的例子,不过作为制度,的确已经被废除了,此举的确堪称文明之进步。

[var1]

爱新觉罗·玄烨

真正的活人殉葬,其实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完全废止,康熙帝直接出台律法,禁止奴仆随主殉葬,不管是自愿还是被动,所以活人殉葬这种残酷野蛮的制度,直到此事真正退出了中国舞台,距今不过三百多年而已。

活人殉葬如此残忍,殉葬者不愿意死怎么办?

关于活人殉葬,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一种制度,那么殉葬者不愿意死怎么办?统治者的办法有很多,故而殉葬者的死法有很多。

第一、活埋。

如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时期的“西水坡45号墓”,墓主是一壮年男子,其墓室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各有一殉葬孩童,分别摆以各种姿势,似是生前活殉。另外吴王阖闾为女活殉以及胡亥为始皇帝活殉数万人,这皆属于活埋,这也是最简单的。最原始的一种活殉方式。

二、砍头。

结束人之生命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砍头了。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大墓中,经常发现殉葬者的头颅被很规则地放在一旁,其尸身另摆一处,之所以这样是古代奴隶主们有着用人头作祭的习俗,所以我们经常在考古工作中看到人的头颅和其他牲畜的头颅并列放在某处,当作“牲”来作祭。

如殷墟M1001号墓中,经考古工作者整理,殉葬者多达164人,然而这些殉葬者大部分尸首不全,推测生前是被砍头殉葬。而WKGM1号墓中,其墓室内更是有规则地摆放着34颗头颅,这说明殉葬者全部遭受砍头后殉葬而入……商周时期,此类殉葬最多,所以说先秦时期对于殉葬者,一般采取的是砍头这种武力手段。

[var1]

第三、毒杀。

砍头作为最原始的殉葬手段被后世逐渐弃用,原因是不能保留全尸,就不能好好伺候墓主人,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之后,对殉葬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毒杀的方式。如“靖安大墓”,有46名少女殉葬,在殉葬之前,她们都吃下了带毒的甜瓜,最后毒发而亡。再比如上文提到的殉葬秦穆公的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大臣,皆是被赐毒死殉葬。

也有一种毒杀方式是强行喂服水银,水银乃剧毒,服后即死,死后的殉葬者尸体可以保持长久不腐,可以更好地服侍墓主人。

四、缢死或者绞杀。

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永乐帝驾崩后,三十名妃嫔殉葬。仁宗皇帝让这些妃嫔们吃完最后一顿饭,便让太监带她们带到殿内自缢。大殿之内,已经摆放好了他们自缢的工具,一条打结的白绫和一个小床,最终那些宫人们站上小床,以白绫自缢,几个吓得晕倒的,则被人抬着送到绳结中吊死。朱棣人殉就是如此,他是遵照父亲礼制所为,所以不难猜出,朱元璋及其后代,人殉制度与此相似。

所以说,殉葬之嫔妃即便不想死,也仍然会被逼迫而死,无论是主动自缢还是被绞杀,皆不会逃出生天,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想死也得死!”根本没有侥幸的可能。

人殉制,是统治者对生命尤其是妇女生命的贱视,更是将封建文化中轻视女性的倾向发展到了极致,可以说,古代的丧葬制度就是建立在女性的累累白骨之上的,帝王们想借人殉以达到“死后的世界也喧嚣”的地步,只可惜人死如灯灭,死后与粪土无异,何来“灵魂不灭”?又何来享受一说?不过痴人说梦罢了,正如刚进宫20天便要殉葬明宣宗的才女郭爱所写《绝命书》中一句,“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她想活,但又必须死,这正是所有殉葬妃嫔的结局。

更多文章

  • 钟会不是姜维对手,为何魏国还能成功灭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钟会和姜维三国杀,姜维与钟会谋反时为什么会吐血,邓艾钟会姜维谁更厉害

    [var1]▲三国蜀汉一代名将姜维。(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三国格局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魏国要比蜀汉、东吴强大许多,蜀汉和东吴联手打魏国才够呛,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三国格局,全因三国均有阶级、民族矛盾,而且曹操、孙权及刘备才能都差不多,但是三国后期政局崩溃,老一代领导人相继陨落。刘禅能力不多说,大家都有目共

  • 长平一战之后赵国损伤严重,为什么还能支持40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能恢复吗,长平之战赵国真死了40万人吗,长平战争对赵国的影响

    赵国的灭亡,在六国中相对特殊。因为这笔账怎么算,司马迁也不会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赵世家》的结尾,是这样记载的:赵王迁八年,邯郸为秦。意思是,在赵王迁的第八年(西历公元前228年),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占了。[var1]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含糊记载赵国历史,是因为秦军攻入邯郸后,赵王迁的兄弟公子嘉

  • 《烟雨战国》之三十,秦灭东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通史东周战国,秦灭周历史事件,战国之秦灭周王室详解

    [var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朝已经失去了富庶的关中地区,实力锐减。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地蚕食下,控制范围逐步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200公里,即洛阳附近的地盘,不要说实力不如晋楚齐秦“四大诸侯”,即使是郑国这样的小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公元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

  • 田氏来自陈国,为何能取代姜太公的后裔,成为齐国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齐国国君田氏后代,齐国田氏怎么代代都出能人

    [var1]一、陈氏奔齐田氏的先祖是陈完,由于其父陈厉公死于政变,所以他未能继承国君之位。公元前672年,陈国再度爆发内乱,陈宣公想立宠妃之子为太子,于是杀死了原来的太子御寇,这引起了陈完的恐惧,因为他与太子御寇的关系很好。为了躲避这场灾难,陈完逃到了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正是齐桓公,他任命陈完为工正

  • 楚国的致命死敌,不是秦国,也不是齐国,是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国与楚国的资料,楚国和齐国,楚国与秦国关系怎么样

    楚国这个国家有八百年历史,除却春秋以前的近三百年,后面五百年都可谓是波澜壮阔。楚国从来不是个弱小的国家,即便是在西周时代,周天子率王师远征,也不能彻底征服楚国,反在归途之中意外身亡。楚国虽地处于蛮荒之地,但其国力向来不逊色于中原诸侯。更重要的是,楚国处于南方,很少受到中原诸侯国的纷争之影响,遂能在南

  • 春申君传说的产生期之战国至秦汉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申君个人简介,春申君故事,春申君为何葬在淮南

    也就是说,春申君传说是根据春申君其人及其政绩被创造出来的。从春申君其人到被传说化的春申君,这个过程也是春申君传说的产生过程之一。因此,本节首先探讨了春申君传说的产生时,依靠史料,从战国时期春申君其人开始论述。其次,对秦汉以后的春申君传说的历史演变过程展开了讨论。[var1]战国时期关于战国时期的资料

  • 古人最早认识“春”和“秋”,二者也是农业关键季节,故以春秋代称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标志,春夏秋冬古人是怎么过的呢,春秋时期农业出现了什么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这段话讲得很清楚,史官如同秘书,记载君王的言行,“左史”专门记“行”,就是“事”,形成的是“春秋”;“右史”专门记“言”,形成的是“书”。“春秋”也有个

  • 白起被封“武安君”,王翦被封“武成候”,在秦国谁的爵位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何时被封武安君,秦国武安君白起比武,武成侯和武安君

    [var1]秦法鼓励耕战,因此秦国盛产名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最为显赫的两位都出在秦国,即武安君白起和武成侯王翦。在秦国的历史上,白起可以说是名声最大的将军了,这位征战三十多年无一败绩的天纵之才,是战国时期斩首总数的纪录保持者,从伊阙之战开始,到长平之战结束,死在他兵锋之下的六国将士不下百万,这

  • 晋国人相信巫术,秦国人相信医术,孰是孰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国和秦国借粮的故事,秦国的医术如何,春秋时期秦国医术

    整个春秋史,大半时间都是晋国人与楚国人之间的战争,两国有着大量的军队。军队什么最重要,当然就是士兵。士兵要多,才能组成军队。有资格从军入伍的人,大多都应该是身体健康之人,至于体魄强健、能征善战者,那毕竟是少数。只是晋国既能如此强大,晋国除了士兵要多,而这些士兵的身体也该要相当的好。然而,事实上呢?晋

  • 曹操抢了三个女人,铸成大错:害死子侄,妻子离婚,魏国被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一共抢了多少个夫人,曹操多大的时候建立魏国,曹操魏国的历史

    曹操,既不是四世三公的士族大家,也不是号令天下的刘氏宗亲,以一个官二代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建立魏国的基业,本事着实不凡。曹操很快就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在另一件事上,曹操没管住自己的裤裆,强掳了三个夫人,最终铸成了大错。[var1]掳张济妻害死子侄,妻子离散,死不瞑目宛城一战,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却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