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治理被战争破坏的关陇一带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十六国时期,最贤明的君王当属前秦的苻坚。今天就来聊聊前秦对关陇一带的治理。
公元350 年,苻健占据关中陇西一带,“与百姓约法三章,薄赋卑宫,垂心政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而关右称来苏焉。”蝗灾发生后,苻健更是减膳徹悬,正是因为苻健的简朴作风,出现了“关西家给人足”的情景。
苻健的后继者苻生虽以残暴出名,但在位时,未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而是继续推行苻健安定民生、恢复经济、致力于治的各项措施。
苻生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秦昭宣帝苻坚,苻坚在位时期轻徭薄赋,抚恤孤寡。他是十六国时期少有的勤王,在王猛的辅佐下,“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真正实现了国富兵强。
苻坚的妻子苟氏甚至亲蚕于近郊,表示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视。对于阻碍农业生产的因素,苻坚更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关陇地区土地肥沃,但是降水量小,干旱成了关陇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苻坚又是怎么做的呢?史书记载苻坚“以境为旱,课百姓区种”,推广区种法。区种法适合干旱地区、畜力不充足、农具不齐备的穷困小农的较为先进的集约化耕作方法,使亩产有所提高。
为了彻底解决水旱问题,苻坚征发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的奴仆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这一点在历史上少有皇帝能做到,不是征发普通的百姓去干苦力,而是不惜得罪贵族豪门,使用他们的家僮、奴仆。
而对于关中因战争损耗,导致人口减少的问题。苻坚不断迁徙人户,充实关陇地区。兴宁三年,苻坚徙匈奴酋豪六千余户于长安;太和五年(370),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等等。人口的充实,使关陇经济的恢复有了劳动力的保障,从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仅是积极推动生产,苻坚还具有备灾意识,并且与倡导节俭相结合。史书记载苻坚遇有灾荒年景,不仅愈修德政,而且积极引导抗灾救灾,效果相当显著。
后来经济恢复后,贵族的奢侈之风有所抬头,针对此情况,苻坚厉行节俭之风,亲自下令提倡节俭,禁止奢靡的行为。
苻坚其实一直是受到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尊敬的,其实好多人希望淝水之战苻坚没输。因为苻坚非常仁慈,虽然是氐族人,但是他对待各族百姓无丝毫分别,颇有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海纳百川的风度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