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燧:诬陷太子毒害朱棣,罪恶滔天的他,如何逃过夺命的屠刀?

朱高燧:诬陷太子毒害朱棣,罪恶滔天的他,如何逃过夺命的屠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5 更新时间:2024/1/20 0:58:44

朱棣本人骁勇善战,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寄予厚望,可惜的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从小体弱,身体肥胖,几乎不可能上战场,朱棣对他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好在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身强体壮,又都精通骑射,朱棣对他们二人很是满意。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他上位之后立即着手削藩,这一举动,将朱棣渐渐逼上了绝路。朱棣本就有不臣之心,再加上姚广孝等人在旁劝说,朱棣终于决定,在建文帝除掉自己之前先动手,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帷幕。

建文帝失败之后,朱棣登上帝位,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变成地位尊崇的皇子。朱高炽身为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礼法,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但是朱棣却更喜欢朱高煦,而且朱高炽的形象不佳,朱棣其实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朝堂之上的势力也很快站了队——以解缙为代表的文官支持朱高炽,以丘福为代表的武官支持朱高煦。多番争论之后,朱棣还是碍于祖宗礼法,选择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按照常理来讲,既然已经选定了太子,那么对于其他的皇子,也就是未来的藩王,应该限制他们的部分权力,以免了y将来重蹈覆辙,但朱棣却并没有这样做。

朱棣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不已,在灵谷、天禧两座寺庙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同年十月,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

徐皇后死后,朱高煦和朱高燧便开始了他们的小动作。朱高煦仗着朱棣对他的宠爱,多次公然挑衅太子,还增加了自己手中的兵力,而这一切,朱棣全都知道,但他却并没有阻止。

朱高燧见朱高煦如此高调行事,都没有被问责,于是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为了扳倒太子朱高炽,朱高燧与朱高煦二人联手,将太子身边的心腹一个一个都送进了大牢,太子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永乐七年,朱高燧的野心暴露,朱棣大怒,处死了朱高燧身边的心腹,还褫夺了他的冠服,本想将他贬为庶人,可太子朱高炽仁厚,一直在朱棣面前为三弟求情,这才保住了他皇子的身份。

有过这次的教训,朱高燧老实了很多,十来年的时间都不曾犯事,行事非常低调,朱棣见他改过自新,非常欣慰。

然而,朱高燧却不像朱棣看到的那样简单。

永乐二十一年夏天,朱棣突然病重,一直沉寂的朱高燧终于按捺不住了。据《明史·朱高燧传》记载:

“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

上文的意思就是说,当时赵王是暗中找了四个人来帮他完成这件事情,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下药毒死朱棣,伪造诏书,在朱高煦和朱高炽到来之前,让内侍将诏书内容公诸于众,宣告废太子,改立赵王朱高燧。

这件事情看似天衣无缝,但是涉及到的人员太多,难免会走漏风声,也正是由于这样,朱高燧的计划败露,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大怒,当即就想杀了朱高燧,可这个时候太子朱高炽又在旁边进言,说着肯定是底下那些人背着朱高燧私自干的,朱高燧对此事并不知情!

有了朱高炽在旁边调解,朱棣的气渐渐消了大半,朱高燧虽然保住了一命,但也被朱棣严格看管起来。

第二年,朱棣带兵北伐,却死在了归途之中,朱高炽登上了帝位。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加上多年来生活地战战兢兢,心病早已埋下,他在位仅十个月,就病逝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登基,史称明宣宗。

原本朱高燧对皇位已经不抱幻想,但是突来的变故,让他又打起了小算盘——父亲当年不正是抢了自己亲侄子的皇位吗?那我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呢?

当然,有这个想法的,并不只朱高燧一人。

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曾派人秘密联络朱高燧,想与他联手除掉朱瞻基。但是朱高燧有了前面两次的教训,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他没有答应朱高煦,但也没有拒绝他。

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正式发动叛乱,有了朱允炆的前车之鉴,这次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果然,短短两个月之内,叛乱就被平定下来,朱高煦也被活捉。

叛乱既定,朱瞻基准备带着大军回朝,户部尚书陈山却提出意见:汉王朱高煦叛乱,必定联系过赵王朱高燧,如今朱高煦已败,何不趁机除掉朱高燧?

当时有很多大臣都非常赞同他的这个意见,唯独杨士奇不同意。杨士奇认为,赵王并没有发动叛乱,朝廷只需多加提防,没必要赶尽杀绝。

经过几番思索,朱瞻基最终赞同杨士奇的说法,并没有问罪朱高燧,反而是将朝廷之中那些弹劾朱高燧的奏折,全都送到了朱高燧的面前,又拟了一份诏书,上面对朱高燧的忠贞加以肯定,并且还给了他相应的赏赐。

朱瞻基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敲打了朱高燧,同时又安抚了他。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朱高燧终于不再迷恋那个位置,他现在只想保住老命,度过残生。此后,朱高燧在家闭门不出,也不再过问任何政务,宣德六年赵王朱高燧病逝。

纵观朱高燧这一生,犯了三次糊涂,但最后还能得个善终,属实幸运。

朱棣总共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虽然贵为太子,后来又成功登上皇位,但他的一生,却实属是个悲剧,当太子时处处被弟弟排挤,朱棣也不信任他,再加上自己的形象欠佳,所以他当太子的那些年,心理压力极大,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这也直接导致他英年早逝的悲惨结局。

次子朱高煦,不论忠奸,他的确是个领兵打仗的能手,也的确酷似朱棣年轻的时候,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甚至想将皇位传给他,但是碍于祖宗礼法,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或许是觉得有些可惜,所以后来朱棣对朱高煦的所作所为一直不闻不问,算是默许,这才导致朱高煦愈发猖狂,最终篡位不成反被杀。

与两位兄长相比,朱高燧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与二者相争的地方,但是他却也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倘若不是朱高炽多次替朱高燧求情,朱高燧早就被贬为庶人了。

兄弟相争,叔侄相争,其实造成这场悲剧的幕后主使,正是朱棣。倘若朱棣在选定太子之后,就限制汉王和赵王的部分权力,后来应该也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靖难之役的悲剧尚在眼前,朱棣却没有以此为戒,反而一味放任两位藩王的所作所为,着才是悲剧的源头!

好在朱高燧迷途知返,这才没有像朱高煦一样惨死。迷途知返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不要误入歧途。

更多文章

  • 仁宣之治的最大隐患—宦官上学批红领军免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仁宣之治背景,仁宣之治的功劳归谁,仁宣之治的五大能臣

    网络图片朱元璋时期,规定了“内官不得干政违者死”的铁律,太监们战战兢兢。在靖难之役中,宦官在情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朱棣登基后,大力启用宦官,宦官郑和连续多次对下西洋,宦官马琪到交趾国(今越南东北部)采购境内珠宝。明仁宗时期,宦官郑和、王安、马靖均进入军队进行镇守,很多地方都有宦官参与政务。网络

  • 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看看包拯临终前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包拯死后为什么展昭不见了,包拯死后的展昭去哪了,包拯死后展昭下落的原因

    包拯铁面无私,不为任何强权势力所影响,心如明镜,断案如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既有实力又心怀天下的朝廷父母官。包拯的身边也有着我们熟悉的左膀右臂,同他一起除恶扬善,将正义立于人心,其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包拯身边的带刀侍卫展昭。展昭其人武功高强又善良正义,在包拯的破案官途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包拯死

  • 李清照的背景有多大?妹夫秦桧,姐夫蔡京,还有个亲戚名声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清照和秦桧蔡京的关系图,李清照社会地位,李清照的家庭简介

    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公平这个词都是相对的,有些人出生时的境遇,可能就是别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说到宋代诗坛,存在着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其实更多的是后人因为诗歌内容、风格进行的划分,两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割裂或者对立的关系。但是一说起来这两个流派,豪放派诗人最先想起的一定是那个风流、中二,却满

  • 文天祥白城被俘,但求死绝不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天祥被俘地方,文天祥在哪一年兵败被俘,文天祥被俘宁死不降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宇2022年7月18日一、成吉思汗征服金,决定先消灭西夏我认为,西夏原为中国西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并且与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克烈部非常友好。但是统领蒙古部的铁木真于1203年灭了克烈部,使西夏失去了一部分蒙夏间的缓冲,这是。灭亡的原因。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入侵西夏,发

  • 靖康之耻到底是怎么个耻辱的存在?皇帝被俘,妃嫔被凌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真实的靖康图片,北宋靖康野史,靖康宫女被俘事件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耻辱之一,却被史书一笔带过,靖康之耻的下限只有大家想不到,城破国灭、帝王成囚,妃嫔被凌辱,宋徽宗最喜欢的公主赵金福,被折磨至死,更别提是牵羊礼,巨额赔偿了。今天一起回到900年前,来看看当时的靖康之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金人逆天乱伦,朕义不共天,志思雪耻。”北宋灭亡“金人

  • 南北宋十八位天子名录,带你一观大宋三百年国运,大宋真的很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宋天子,北宋王朝真实历史,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北宋

    大宋分为北宋和南宋,国祚共计319年,共有18个皇帝,北宋有9个,南宋有9个,分配还是挺平均的。有人说大宋国力是最弱的一个朝代,到死是不是这样,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宋太祖 赵匡胤在位时间:公元960年—976年,在位16年。关键词【开国皇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当初赵匡胤想的是定都洛阳,奈何群

  • 北宋歌姬李师师的一生,连当朝皇帝宋徽宗都微服前来只为一睹芳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徽宗李师师简历,宋徽宗与李师师的故事,宋徽宗如何评价李师师

    当时已经营青楼为业的李妈妈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同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诗人。而李师师本人更是聪慧灵动,极具艺术天赋,长大后的李师师出落得体,标志妩媚,诗文吟唱曲家那是色艺双绝,很快就名动京城,引得无数文人雅士,王公贵族慕名而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晏

  • 他因割地而被人痛恨,有人将宋朝弱小归罪于他,实际上是言过其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割地赔款,宰相有权割地孤臣无力回天,古代割地后当地人民怎么办

    幽云十六州所辖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基地。割让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从此中原地区完全暴露在了契丹的铁蹄之下,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既然是这样,石敬瑭为什么一定要割让幽云十六州呢?事情要从头说

  •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安石和苏轼对对联,王安石与苏轼的经典对话,王安石让苏轼取水的故事

    两个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比苏轼要大16岁,成名自然比他早。如果说论辈分,瞧不上他也很正常,但苏轼对他的态度亦是如此。两个人相爱相杀了一辈子,许多“细节”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王安石成名的时候,大宋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在朝之主还渴望拯救它,将一线生机交到了他手里;后者没有犹豫,开始了大刀阔

  • 刘伯温的师父张中,先预言朱元璋为帝,后又预言朱棣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后来的道家人物却带有许许多多的神秘色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唐朝时期的李淳风和袁天罡,就因诸多预言引得世人惊叹。而明朝开国前期,也曾经有一个人做出预言,先预测朱元璋会在乱世之中称帝,后又预测燕王朱棣会登基,继承大统。他便是刘伯温的师傅,号铁冠道人的张中。展露锋芒世人皆知,朱元璋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