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因写诗颂扬年羹尧得罪雍正,不仅被骂作罪人,还受尽各种侮辱

大臣因写诗颂扬年羹尧得罪雍正,不仅被骂作罪人,还受尽各种侮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781 更新时间:2024/2/17 6:23:39

雍正帝生性猜忌、刻薄寡恩,并且报复心极重,一旦觉得有人得罪他或者看某人不顺眼,便动辄诟骂侮辱,其言辞之恶劣,常常令人不堪入耳。比如,曾任侍讲学士的钱名世便因给年羹作诗,结果被他骂成“名教罪人”,还利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那么,钱名世究竟写过什么诗,以至于雍正帝对他如何愤恨?他又遭遇过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自幼聪慧过人、诗文俱佳,有“江左才子”的美称,并于康熙四十二年考取探花,获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等职。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与大学者方苞、查慎行等人编修《佩文韵府》、《渊鉴类函》、《骈字类编》等书,深得康熙帝的赏识。

钱名世跟年羹尧私交甚好,曾为他写过八首颂诗

雍正帝即位之初,年羹尧因有拥戴之功,且战功显赫,所以深受皇帝的器重,一时间红得发紫。在年羹尧极度风光的时期,满朝文武攀结、颂扬他的人极多,其中便包括钱名世。由于跟年羹尧是乡试同年,而且他们的字都是“亮工”,由此两人之间的私交甚好。钱名世为了能让年羹尧提携自己,便写了很多肉麻的颂诗,没想到数年之后竟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平心而论,钱名世写诗阿谀奉承年羹尧固然有损名节,但在满朝文武都巴结年羹尧的情况下,却可以理解他这样做的苦衷。更何况连雍正帝本人都拼命讨好年羹尧,动辄便在奏折中写出“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见《清世宗实录》)这样无比肉麻的话,那么钱名世那几首酸腐不堪的诗又算得了什么?

年羹尧一度很受雍正帝器重

但是在雍正帝眼里,他讨好年羹尧是策略,群臣讨好年羹尧便成了“结党营私”、“谄媚奸恶”,其忠心大可值得怀疑。所以等到年羹尧失宠后,不仅其党羽全部遭到清算,就连平时只是写诗颂扬过他的人也都倒了大霉,其中最惨的莫过于钱名世。

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在命人查抄年羹尧的物品时,意外地发现钱名世献给他的八首诗,其中有两首让他看后勃然大怒。其中一首里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一句,明显将年羹尧比作西周大将召伯、西汉名将卫青;另外一首诗中,则有“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一句,意思是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功,可与康熙朝抚远大将军胤祯(后改名为允禵)平定青藏之功相媲美。

胤祯曾是雍正帝争储时最大的对手

其实第一句倒也无大碍,但是第二句却深深刺痛雍正帝的自尊心。原来,胤祯虽然是皇帝的胞弟,但跟他的关系却很糟,并且还是他当年争夺帝位时最大的对手。如今,钱名世公然把年羹尧比作胤祯,这岂不是打皇帝的脸?所以雍正帝看到这句诗后暴跳如雷,不仅把钱名世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将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终生不得再任用。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被皇帝臭骂一通、革职逐返已算是顶格的羞辱,然而生性阴暗的雍正帝却依然感觉不解气,竟然亲自题写“名教罪人”的匾额,命人将其挂在钱家的门首,并叮嘱常州知府、武进知县,每逢初一、十五两天必须到钱家进行检查,看看匾额是否还挂在原处。如此一来,受辱的便不仅限于钱名世一人,连家人、族人都感觉抬不起头来。

雍正帝把钱名世骂作“名教罪人”

雍正帝对羞辱、迫害钱名世乐此不疲,不久又命令385位文臣写诗文诟骂钱名世,声讨他的种种“劣迹罪行”,并以此来观察文臣们的态度、立场,据此进行相应的对待。经过测试,大多数朝臣顺利过关,但也有少数“倒霉蛋”,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皇帝的责罚。

其中,余甸、徐学柄、吴廷熙、庄松承、孙兆奎、王时济等六人因为“浮泛不切”,被责令重写;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兄弟因“谬误舛错”,翰林项维聪因“文理不通”,均被勒令革职回乡。更惨的是翰林院侍读吴孝登,因为“作诗谬妄”,竟然被充军宁古塔,沦为军奴,结局甚至比钱名世还凄惨。

雍正帝将诗文“赐”给钱名世,命他颁行天下

更“逗”是的,雍正帝将审核通过的诗文“赐”给钱名世,命他出资汇集成书,用上等的宣纸刻印后颁行天下,并命名为《名教罪人诗》,这便是雍正朝非常著名的“名教罪人案”。经过这一连串的羞辱,钱名世即使脸皮再厚也撑不住,没过几年时间便羞愤而死。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世宗实录》、《清代文字狱》等

更多文章

  • 唯一敢跟和珅斗法的汉官,备受乾隆、嘉庆信任,不是刘墉、纪晓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的死对头是刘墉还是纪晓岚,历史上的刘墉纪晓岚跟和珅,和珅纪晓岚刘墉历史上关系好吗

    经过众多清廷剧的演绎,导致很多人相信乾隆朝的两大汉官-刘墉、纪晓岚,是权臣和珅的“克星”,但事实上却是大错特错。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官爵、地位都不如和珅的刘、纪,对前者的态度只能是愤恨、畏惧,而绝不敢跟他叫板。不过在当时,和珅的确有一位汉官“克星”,让他既恨又怕。此人,便是嘉庆帝的老师

  • 雍正登基后,当夜就要杀邬思道,最后邬思道为何被雍正关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为啥杀邬思道,雍正真的会杀邬思道吗,雍正继位后要杀邬思道吗

    历史从不普及,演义才能为人熟知。所以人们心目中的情节,起码应该是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杀忠臣大略相似相近才合情合理,当然为了满足读者胃口,跌宕起伏山回路转是必须要营造的,这样看来,雍正登基了,接下来肯定是不能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皆大欢喜的结局,那就没什么戏剧性了,不合我们这么多年来

  • 雍正临死前留下遗言,致使乾隆盛世60余年,乾隆年老时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是怎么传位给乾隆的,乾隆与雍正历史评价,历史上的乾隆和雍正的关系

    据说雍正在位期间,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在处理军政事务上,说到这小编不得不给雍正皇帝一个大大的赞,用日理万机来形容真的不足为过。据悉雍正皇帝全年中只为自己放一天假,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当天,其余日子早朝一律未曾缺席。所幸雍正皇帝的敬业并非没有回报,我们后人所说的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在其中得贡献不

  • 雍正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是否还有其他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邬思道如何应对雍正,雍正为什么让邬思道善终,邬思道怎么认识雍正

    因为: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的秘密太多太多。如果他随便捅一个出去,都是大娄子。所以,雍正答应让邬思道半隐是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样,邬思道既保命了,也远离了朝廷,确切的说远离了雍正。伴君如伴虎。为什么这样说?一,飞鸟尽良弓藏,雍正和邬思道都懂。在邬思道进雍正府邸前,是一个通缉犯。正是,这种搭救之恩,邬

  • 雍正继位险象环生,康熙既然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但当康熙消

  •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差一点嫁给顺治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唯一受三代皇帝宠爱的公主,顺治孝庄,清朝唯一一位汉人皇后

    作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祖籍辽东盖州卫,父亲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大汉奸。孔有德本是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部将,在主帅被袁崇焕冤杀后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但没过多久便与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发动叛乱,祸害山东长达1年多时间,史称“登莱之乱”(1632-1633年)。叛乱被平定后,孔有德等人渡海投奔后金,自此

  • 清朝有两位官员,权利比皇帝还大,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清朝官员谁权力最大,清朝权力最大又善终的大臣,清朝的权力对照表

    但到了清朝之后,所谓的一品大员就不再是最大的官职了。清朝开始使用了爵位的制度,清朝皇族的爵位从上到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六种。我们看过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被康熙封为一等通吃伯。很多人说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清朝等级最大的官职,确实铁帽子王是清朝权利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是铁帽子

  • 清朝灭亡前夕,负责保卫皇室的禁卫军为何坐视不管?真相令人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末年皇家禁卫军,清朝禁卫军有多少,清皇室禁卫军图片

    在清末的军事改革中,除了组建起影响极深的北洋军外,还曾编练出一支保护皇室的禁卫军。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清朝的禁卫军是个“大杂烩”,既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的满八旗劲旅,又包括负责京师治安的绿营兵。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所指的禁卫军,则是在满清覆亡前夕,由清廷仿效普鲁士军事制度组建起来的,

  • 清朝极为苦命的公主,一生经历三段不幸婚姻,晚景凄凉靠兄弟养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最惨公主是哪位,清朝最幸福的公主,清朝公主真实命运

    按照常人的理解,公主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平日里锦衣玉食、出尊入贵,宛若生活在蜜罐中,不知羡煞多少普通女子。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命运坎坷、结局凄惨的公主其实并不在少数,她们的遭遇有时还比不上普通人。例如,清朝初年的和硕公主爱新觉罗·穆库什,便是其中的典型。穆库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女,生母为庶妃嘉穆

  • 雍正的位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人说他是篡位上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篡位可能性有多大,雍正是怎么篡位,在历史上雍正是篡位的吗

    并且,在这段历史中,最让人深思的三个皇帝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在他们三人执政期间,共同缔造了当时百余年的清朝繁荣。对于雍正的上位之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说对立的观点,即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篡位说;合法说;渔翁得利说。“篡位说”,这是从民间到学术界有许多人非常认同和坚持的一种说法。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