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唯一敢跟和珅斗法的汉官,备受乾隆、嘉庆信任,不是刘墉、纪晓岚

唯一敢跟和珅斗法的汉官,备受乾隆、嘉庆信任,不是刘墉、纪晓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4/1/20 3:38:29

经过众多清廷剧的演绎,导致很多人相信乾隆朝的两大汉官-刘墉纪晓岚,是权臣和珅的“克星”,但事实上却是大错特错。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官爵、地位都不如和珅的刘、纪,对前者的态度只能是愤恨、畏惧,而绝不敢跟他叫板。不过在当时,和珅的确有一位汉官“克星”,让他既恨又怕。此人,便是嘉庆帝的老师、状元宰相王杰。

王杰是唯一敢跟和珅叫板的汉官

王杰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府中担任幕僚,经常替他们构思、缮写奏折,因文笔、书法极佳,很受两位督抚的信任(“历佐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皆重之。”见《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列传一百二十七·王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以陕西省会考解元身份,参加在京城举办的会试,并以第三名的身份参加殿试。在殿试当中,乾隆帝亲自批阅试卷,在翻到王杰的卷子时,发现其字迹工整清秀,顿时便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皇帝端详一会儿后,发觉字体十分眼熟,突然间想起尹继善呈递过来的奏折,跟王杰试卷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乾隆帝亲自点王杰为状元,对他深为倚重

乾隆帝经过询问后方知,自己的猜测一点儿没错,试卷果然是尹继善的幕僚王杰所写。乾隆帝微微颌首,然后便向人询问王杰的人品,在得知其品行端正后,心里就更加高兴,于是很想把他圈为头名。但为了不看走眼,乾隆帝又亲自将王杰招来面试,看到他果然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满意之余便把他点为状元。

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引文同上。

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王杰由刑部侍郎渐次升迁为吏部侍郎、右都御史、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职务(很多文章中写道,王杰在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时,曾让未来的嘉庆帝罚站,因史书并无记载此事,恐是后人杜撰,故不予采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王杰出任东阁大学士职务,正式进入宰相行列中。

和珅对王杰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从乾隆晚年到嘉庆初年,王杰身居中枢要职达十余年时间,在任期间以清正廉明、直言敢谏著称,是朝中清流派的核心人物。乾隆帝晚年,和珅凭借皇帝的宠信专权,几乎达到一手遮天的程度,漫说汉官同僚不敢跟他抗衡,就连高级满官都要畏惧他三分。唯有王杰不怕和珅,但凡有政见不合,一定会跟他据理力争。和珅对王杰恨得牙根痒,但碍于王杰受皇帝信任,对其也是无可奈何。

杰在枢廷十馀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引文同上。

和珅很懂得随机应变,非常清楚若自己跟王杰一味地硬碰硬,根本得不到“好果子吃”,于是改而采取讨好手段,对后者改打“温情牌”。话说某次内阁议政结束后,和珅便拉过王杰的手仔细端详,然后谄媚地跟他讲:“王状元的手竟然如此柔嫩光洁,真是令人羡慕。”

和珅想讨还王杰,但遭遇对方的冷脸

没想到王杰根本不领情,而是板着脸对他说:“王杰的手虽然好,但却不会伸手捞钱,有什么好?”和珅听后,知道王杰这是在暗讽自己,感觉内心受到万点暴击,顿时羞惭至极(“杰每议政毕,默然独坐。一日,和珅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曰:‘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赧然。”引文同上)。

等到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亲政后,随即便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逼使后者自缢身亡。在查明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及后续审讯过程中,王杰都参与其中,可称得上是和珅“终结者”之一。

王杰病故后,嘉庆帝甚为悲伤

在扳倒和珅后的第二年(1800年),年已76岁高龄的王杰选择功成身退,并回到老家韩城居住。离京前夕,嘉庆帝赐给王杰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此表来尊敬和器重。嘉庆九年(1804年),在入朝谢恩期间,王杰病逝于京师,终年八十岁。

史料来源:《清史稿》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后,当夜就要杀邬思道,最后邬思道为何被雍正关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为啥杀邬思道,雍正真的会杀邬思道吗,雍正继位后要杀邬思道吗

    历史从不普及,演义才能为人熟知。所以人们心目中的情节,起码应该是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杀忠臣大略相似相近才合情合理,当然为了满足读者胃口,跌宕起伏山回路转是必须要营造的,这样看来,雍正登基了,接下来肯定是不能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皆大欢喜的结局,那就没什么戏剧性了,不合我们这么多年来

  • 雍正临死前留下遗言,致使乾隆盛世60余年,乾隆年老时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是怎么传位给乾隆的,乾隆与雍正历史评价,历史上的乾隆和雍正的关系

    据说雍正在位期间,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在处理军政事务上,说到这小编不得不给雍正皇帝一个大大的赞,用日理万机来形容真的不足为过。据悉雍正皇帝全年中只为自己放一天假,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当天,其余日子早朝一律未曾缺席。所幸雍正皇帝的敬业并非没有回报,我们后人所说的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在其中得贡献不

  • 雍正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是否还有其他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邬思道如何应对雍正,雍正为什么让邬思道善终,邬思道怎么认识雍正

    因为: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的秘密太多太多。如果他随便捅一个出去,都是大娄子。所以,雍正答应让邬思道半隐是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样,邬思道既保命了,也远离了朝廷,确切的说远离了雍正。伴君如伴虎。为什么这样说?一,飞鸟尽良弓藏,雍正和邬思道都懂。在邬思道进雍正府邸前,是一个通缉犯。正是,这种搭救之恩,邬

  • 雍正继位险象环生,康熙既然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但当康熙消

  •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差一点嫁给顺治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唯一受三代皇帝宠爱的公主,顺治孝庄,清朝唯一一位汉人皇后

    作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祖籍辽东盖州卫,父亲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大汉奸。孔有德本是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部将,在主帅被袁崇焕冤杀后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但没过多久便与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发动叛乱,祸害山东长达1年多时间,史称“登莱之乱”(1632-1633年)。叛乱被平定后,孔有德等人渡海投奔后金,自此

  • 清朝有两位官员,权利比皇帝还大,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清朝官员谁权力最大,清朝权力最大又善终的大臣,清朝的权力对照表

    但到了清朝之后,所谓的一品大员就不再是最大的官职了。清朝开始使用了爵位的制度,清朝皇族的爵位从上到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六种。我们看过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被康熙封为一等通吃伯。很多人说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清朝等级最大的官职,确实铁帽子王是清朝权利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是铁帽子

  • 清朝灭亡前夕,负责保卫皇室的禁卫军为何坐视不管?真相令人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末年皇家禁卫军,清朝禁卫军有多少,清皇室禁卫军图片

    在清末的军事改革中,除了组建起影响极深的北洋军外,还曾编练出一支保护皇室的禁卫军。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清朝的禁卫军是个“大杂烩”,既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的满八旗劲旅,又包括负责京师治安的绿营兵。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所指的禁卫军,则是在满清覆亡前夕,由清廷仿效普鲁士军事制度组建起来的,

  • 清朝极为苦命的公主,一生经历三段不幸婚姻,晚景凄凉靠兄弟养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最惨公主是哪位,清朝最幸福的公主,清朝公主真实命运

    按照常人的理解,公主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平日里锦衣玉食、出尊入贵,宛若生活在蜜罐中,不知羡煞多少普通女子。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命运坎坷、结局凄惨的公主其实并不在少数,她们的遭遇有时还比不上普通人。例如,清朝初年的和硕公主爱新觉罗·穆库什,便是其中的典型。穆库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女,生母为庶妃嘉穆

  • 雍正的位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人说他是篡位上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篡位可能性有多大,雍正是怎么篡位,在历史上雍正是篡位的吗

    并且,在这段历史中,最让人深思的三个皇帝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在他们三人执政期间,共同缔造了当时百余年的清朝繁荣。对于雍正的上位之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说对立的观点,即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篡位说;合法说;渔翁得利说。“篡位说”,这是从民间到学术界有许多人非常认同和坚持的一种说法。1772

  • 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邬思道给雍正出了哪些计谋夺嫡,邬思道离开雍正的原因,邬思道为雍正出过的计谋

    雍正回到潜邸后,一进门,就问道“:邬先生呢?”下人答:“在自己屋子里。”然后雍正就去见邬思道了。可见,雍正是为邬思道而来,那为什么邬思道不和大家一起在屋外跪迎呢?因为邬思道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雍正,是在向雍正表明一种态度,就是要离开。雍正进屋之后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了明天,就又是一种忙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