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板是否重用,不看你的位置而是看是否信任你。赵云一生便是如此

老板是否重用,不看你的位置而是看是否信任你。赵云一生便是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10 更新时间:2024/1/22 14:01:17

我们常称赵云为常胜将军,我倒认为赵云称为“关键将军”更符合赵云的历史地位。

长坂坡乱军之中救下阿斗,汉中之战独自断后杀穿曹营......

我们可以从赵云的谥号中,看看蜀汉人对赵云的印象:“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一个温和、贤能,做事有条不紊,又能平定祸乱的人,这也是对赵云一生的评价。

赵云的成名战要数长坂坡的七进七出了吧,不过这虽说是老罗的戏说,但也从侧面反衬了赵云的勇武。

长坂坡一战,不仅彰显了赵云关键时刻的可靠,更显示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子龙不弃我走也”。

盲目信任那是傻子,刘备这个乱世枭雄自然不会如此天真。他能这么说正是了解赵云的性格,知道赵云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备对赵云的任用,也是出于赵云的忠心。

乱世君主除了开疆拓土外,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及老巢的安全。刘备也是如此:地盘今天打不下来,明天接着打,但自己的小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赵云就是刘备能托付性命的那个人。

刘备称王后,赵云的翊军将军低于关(前将军)张(右将军)马(左将军)黄(后将军)的将军名号,确实算不得五虎上将。

但若有有人便因此看低赵云,这是纯粹的表面看法了。

在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一个人是否有权并不是光看他的职位,而是看君主的信任度。另外关长马黄受封前后左右将军,只是个尊称、名号,并不一定掌管着具体的权力。

就好比魏延被任命为“镇远将军”,若没有“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这两项官职,镇远将军也就是一个名号。

就连新来的魏延都被派去镇守汉中,这还不是说明赵云不被重用?

这得看刘备怎么想的,而不是“你”怎么想的。

对刘备来说,魏延是一个能当一面的将军,而赵云却是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的人。孰轻孰重?

就拿刘备初入益州的时候来说说。

这又有人会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赵云,否则为何打益州不带他俩?说这话的人仍然是不过脑子的。

《资治通鉴》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

这些人都不想想,刘备一定能拿下益州?我们站在2000年后,自然知道益州之战的结果。但刘备知道吗?刘备认为自己一定能拿下益州吗?是你天真,还是刘备天真?

为将者只有未虑胜先虑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这时候的刘备来说,荆州比益州更重要。

刘备的根基只有荆州,而荆州又面临着曹操、孙权的两方威胁。那么留守的人既得有忠心,又得有能力。没有忠心或许会投降魏吴,没有能力又守不住荆州。

诸葛亮、赵云、关羽便是这样的人。一个将帅(关羽),一个内政(诸葛亮),一个最稳妥的人(赵云)。

刘备拿不下益州可以退回来,慢慢想法。但若荆州没了,益州又没拿下,刘备就真的无路可退了。

当初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陶谦,若不是留守后方的荀彧处置得当,曹操的兖州基地就没了。后期曹操出征,总是留荀彧在老巢,这不是说明荀彧不懂军事,而是对曹操来说荀彧看守老家比随军出战更重要。

刘邦登记后评定战功,定萧何功绩第一,虽说对前方征战的将领不公平,但也说明了后方安稳与补给的重要性。

刘备自然也是考虑到这些,才将后方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赵云。

刘备不是不重用赵云,而是太看重他了——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对方了。

另外在《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解: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内事”就是刘备的家事,你以为君主的家事是谁都能管的?

到了刘禅一朝,赵云地位更高,“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些官职中最重要的就是被一些人称为“保镖队长”的中护军。

中护军执掌禁军。这个禁军可不仅仅是保卫皇城的军队,而是蜀国所有的军队。蜀国中哪怕在外的军队,比如汉中等地的镇守军队,同样也是隶属于禁军的。

皇城附近的禁军是内军,地方的军队是外军。内外军都归中护军管(中护军在中领军之下)。

前、后、左、右四大将军是有了战事才有实权,而中护军的职权却是一直都在的。

比如黄忠的后将军,职称虽高,但若不给你兵权也就是个“养老”的职务。但赵云的中护军不一样,他始终有着对禁军将领升迁任免的权力(虽然都得皇帝点头才行)。

这是一个保镖队长的权力?

至于赵云的军事能力。

若说能代表赵云“关键”时刻最靠的住的地方便是刘备伐吴与诸葛亮伐魏。

先说说刘备伐吴,任命赵云都督江州(今重庆),刘备这是又将赵云当做了自己的后援。

刘备战败,若没有赵云的及时支援,陆逊会不会继续攻打刘备真的难说(曹丕出兵只是个借口罢了)。

再来看看诸葛亮北伐,赵云在箕谷失利,这貌似是一场战败。但看看诸葛亮与邓芝的问答: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

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赵云那一路本来就是疑兵,战斗力怎么样不清楚,但人数肯定不会多。在街亭已败,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赵云断后,仍然保证箕谷一路的兵马、物资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不是赵云的能力是什么?

而且这时候赵云已经接近60岁了啊。

(刘备188年投靠公孙瓒,遇到赵云。就当赵云15岁,那就是173年生人。到228年诸葛亮北伐也有55岁了。若赵云在早生几年,60靠上也不是不可能。)

赵云的性格与忠心,是刘备信任他的原因。若论攻城拔寨的功绩,赵云确实比不过关张二人,但若论刘备的信任程度,我认为赵云应在关张二人之上。

至于刘备是否重用赵云,还是那句话:这不是看你怎么认为的,而是人家刘备怎么想的。

地盘打不下来,可以慢慢想办法,但刘备的小命只有一条。

赵云的常胜将军,远远比不上刘备对他的看重啊。

更多文章

  • 土耳其为何认匈奴当祖先?还称其陆军前身是:冒顿单于“鸣镝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土耳其跟匈奴有什么关系,土耳其和匈奴,土耳其人与匈奴的关系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不是因为内部纷争自我败亡,就是被中原文明依靠强大的经济基础慢慢消灭,更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知不觉间被“同化”。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些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马背政权”大多烟消云散,早已融入各个文明之中。匈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从春秋战国时起就与中原文明一路

  • 假如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三国历史将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夷陵之战赢了会怎样,三国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失败,夷陵之战刘备有可能获胜吗

    蜀汉出师不利,张飞在和刘备合兵前因打骂士卒被杀。夷陵之战的惨败让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国内的叛乱也此起彼伏。三国鼎立的态势才算真正稳定下来,因为。那么假若刘备能够在夷陵之战中获胜的话三国的态势又是如何的呢?刘备作为蜀汉的帝王深知天下形势,无论是卧龙先生的隆中对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荆州都是绕不过去或者

  •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匈奴被吓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匈奴,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汉武帝时期,毕竟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实在太过出名,尤其是霍去病的战绩,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简直就像一本爽文小说,年纪轻轻就征战匈奴,还屡战屡胜,甚至打到了匈奴的大本营中,只不过这样的天才人物却英年早逝。网友们都戏称霍去病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汉朝的,任务完成了他就回去

  • 三国时期,至死都没出山的两位顶级谋士,智谋不逊诸葛亮、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最顶级的十大谋士,三国中被人忽略的顶级谋士,三国最厉害的10位谋士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传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西游记》,他们传达的都是直白的智慧,但《三国演义》不一样。这本书传达的是战争与争斗、逐鹿天下,但天下自古就只有一个王,所以势必需要谋略与智慧的彰显。诚如人们所见,三国里面的智慧代表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也因为在蜀国的谋划中,因为

  • 三国“猛人”孙坚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猛将孙坚,三国孙坚在长沙留下的足迹,三国孙坚是怎么崛起的

    孙坚不是世家出身,也不像刘备一个拥有一个皇族的姓,不过他从小就胆量惊人。才十几岁的他和父亲一起坐船在钱塘江附近遇到海盗胡玉等人在岸上分刚刚劫道商人的财物。此时孙坚坐的这艘船的司机就不敢开了。遇到海盗避之不及是正常人的思维。结果不知道孙坚是怎么劝说船家让自己上岸的,这点没有记载。孙坚一上岸就拿着刀作出

  • 赵云武力之谜:少年难斩文丑 中年苦战张郃 老年难胜姜维,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云大战文丑完整版,三国赵云真实历史,文丑vs赵云

    位列五虎上将的赵云,历来是众人最为推举的三国猛将,甚至因其完美无瑕,被列为三国众武将的形象代言人,以至于到最后,我们已经混淆了赵云到底是凭借武力为人所推崇,还是因为其深入人心的形象而被推崇。若以形象论,赵云确实比关张马黄长得英俊,然若在三国众武将中相比,赵云却并非唯一的帅哥,能与之相比的英俊名将还有

  •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诸葛亮犯下的致命错误,诸葛亮一生犯过的几大错误是什么

    第一错:在刘备面前进言,劝谏灭掉刘封。刘封,乃是刘备义子。在刘备入主川蜀之时,大放异彩,在历史上刘封有三个正向的评价: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这三个关键词,除了性格刚猛之外,其余两个皆是一代大将应该具备的特点。然而,刘封是怎么死的呢?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之上,而是死在了诸葛亮的嘴下。在《三国志 蜀书

  • 秦昭襄王的成就与秦始皇比肩,或许能超过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秦昭王的成就,秦昭襄王为什么能一统天下

    与出道即巅峰的魏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资源贫瘠,发展相对落后,在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特别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这与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不无关系。自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历届国君几乎很少有昏庸之辈,大部分国君继位后,都以一统天下作为己任,在这些国君中,

  • 曹丕:不讨人喜欢的小心眼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丕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曹丕当皇帝时老百姓过得怎么样,曹丕是好皇帝么

    这其实是在表面上赞美曹丕文学艺术上很牛之外,说他要是心胸再豁达那么一点点,再多那么一点点的公平公正之心啥的呢,那就堪称是古代最牛的明君了!这到底是夸他啊还是损他啊,抑或是明夸实损,不懂。世人对曹丕鲜有好感,究其原因,怕都是来自那所谓的“七步诗”,当了皇帝就想害死自己的兄弟,这还是人嘛,加上曹植文采出

  • 史上一共有5次三足鼎立,除了三国,你还知道哪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三国鼎立,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事件,历史上三国鼎立的时期有哪些

    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包括这次三国鼎立在内,历史上其实一共出现了5次三足鼎立,你都知道哪次呢?第一次:魏蜀吴三国与一般人认知不同的是,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历史,其实大部分并不属于三国时代,而是东汉末年。包括董卓、吕布、袁绍、袁术这些人,乃至曹操,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三国”人。三国真正形成的开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