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是我心目中唐代最伟大的历史人物,如果说能够青史留名的话,张巡必须排在第一位。张巡完美的诠释了“牺牲”二字的含义,他不但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古人认为最宝贵的身后名声,他的名声被一些无知无耻小人在他们肮脏的口中咀嚼了一千三百年。
(张巡)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
能够想象得到,一旦写了关于张巡和睢阳保卫战,就会有这样的评论:
张巡位卑不忘国忧,上司投降他不降,万马齐喑之际竖起反抗叛军大旗。
“张巡吃人了。”
张巡以数千乌合之众大小四百余战,杀敌将三百、士卒十万,打击了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
“张巡吃人了。”
张巡孤军守卫睢阳十月,叛军被死死锁住不能入江淮一步,守护了江淮百万百姓。
“张巡吃人了。”
张巡战斗到最后一刻,力竭被俘仍然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张巡吃人了。”
能不能不说张巡吃人的事情?被逼无奈,这不是张巡的错。
“天大地大人性最大,张巡可以逃走啊,睢阳百姓就不会死。”
“睢阳保卫战毫无意义,睢阳丢了江淮未必落入叛军手中,江淮落入叛军手中也未必有什么危害,叛军得了整个天下也不过是改朝换代,谁当皇帝不是当?”
这种如苍蝇一般的声音在耳边嗡嗡嗡了快1300年,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张巡牺牲殉国那一刻起,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开始时是一些投降叛军的唐朝官员,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往张巡头上泼脏水,以体现自己投降是为了百姓考虑。到了现代,有些妄图标新立异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通过曲解人性来掩饰自己的自私本质;还有些人故意解构传统英雄人物,使普通人思想混乱,甚至到了说爱国、说奉献、说牺牲会被人嘲笑的地步。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鲁迅先生《战士和苍蝇》)
【不要和禽兽做交易】
史书上有几段对安史叛军的记录。
“(安禄山)狂而怒,官军之降者夹道,命交相斫焉,死者六七千人,遂入陈留郡”(《旧唐书》)。这是安禄山闻听自己留在长安的儿子被杀之后狂性大发,杀降泄愤;
“河北诸军各以城守累月,贼使蔡希德、安太清急击,复陷于贼,虏之以归,脔食其肉。其下潜谋归顺者众矣,贼皆易置之,以纵屠戮,人心始离”(《旧唐书》)。这是在河北之地坚守的军民的结局;
“时洛阳四面数百里,人相食,州县为墟”(《旧唐书》)。这是安史叛军统治下的洛阳的惨况;
“(史)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这是叛军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对待百姓的常规方式。
一支军队,如果以杀人为戏,它们就是兽军。古往今来的兽军,前有乱华之五胡,后有金、蒙、后金铁骑,近有侵华日军,无不如此。如此禽兽,如何能够希望他们有怜悯、同情之心?
不要和禽兽做交易,更不能向这些禽兽妥协!
【军人?读书人?现代人?】
张巡对抗叛军两年,从进士出身的中级地方官员彻底变身为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战略高瞻远瞩,战术积极灵活主动,战斗意志坚决果敢,体现了完美的军事指挥艺术。这位名将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能率领一支刚刚从普通百姓转变成的军队,通过消灭敌人、夺取敌军物资来发展壮大,挡住当时势头正劲的叛军,只能用军事天才才能形容。
如此军事天才,难道张巡不知道七千人守不住十万叛军攻打的睢阳么?难道张巡不知道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困守孤城是自置死地么?张巡之前把游击战、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每战避实就虚,他不知道避开敌人锋芒能够保存自己么?
叛军围城十月,中途曾经两次撤围,如果张巡想走,叛军估计会敲锣打鼓欢送。
当时叛军已经被郭子仪、李光弼、鲁炅等人牢牢封死在关中、河北地区,睢阳一旦失守,对叛军的战略包围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叛军进可攻退可守,在江南开辟第二战场是打击唐王朝的最有力手段。即使战败也多了一条出路,叛军可以提前122年上演晚唐黄巢南下广州的一幕,更不要说一路上对江淮地区的破坏了。黄巢的队伍还是汉人为主,安史叛军当中可是有大量的异族骑兵。
至于江淮乃至岭南的唐军,从天宝十大节度使设置就知道,江南根本没有唐军主力。睢阳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贺兰进明、尚衡、许叔冀,手下都是临时招募的军队,而且这些人畏敌如虎、首鼠两端,不但不敢救援睢阳,还或多或少存了叛军来了就跑、跑不了就降的念头,如何能指望他们阻挡叛军南下?
于是,张巡没有走。平叛后期,唐王朝可是把中兴战功第一的李光弼调来镇守江淮,张巡当时起到的作用就是后期李光弼所起的作用。
第一次叛军撤围,张巡逆势而上反攻叛军;第二次叛军撤围,张巡到处争取援军加强睢阳防守。直到叛军认为必须拔掉睢阳这个钉子,张巡才彻底失去突围可能。
张巡并不单单是个军人,他骨子里是个读书人,是个读圣贤之书一生的读书人,他希望通过他的牺牲来唤起更多人起来战斗,他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
张巡更不是个现代人,从历史类穿越小说就能看出来,所有来自现代的主人公都以保护自己作为第一原则。牺牲二字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是让别的傻子去做的事情。
叛军第三次围城,获得的外援是南霁云突围求援带进来的千多人和从叛军处抢来的几百头牛。等到吃光了所有的粮食,吃光了这些牛,连纸张、树皮都吃光之后,还有什么可以吃?
身为一个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张巡清楚地知道自己杀妾飨军是在牺牲比生命更宝贵的身后名声,但他仍然义无反顾。这就是张巡比其他英杰更伟大的一点,只是为了多争取哪怕一天时间。
【张巡就义前的一幕】
叛军首领尹子琦并非寻常之辈,统帅的是同罗、契丹、奚族的异族精兵十余万,张巡设计让南霁云射瞎了尹子琦一只眼睛之后,尹子琦仍然要招降张巡。敢于亲临一线战场可以算是勇,对仇人仍要招降可以算是大度。
所以,睢阳城破之后,张巡仍然有活命的机会。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中记述了张巡就义前的场景,“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当时张巡和数十被俘唐军将士都被捆绑扔在地上,即将被叛军杀害。张巡勉强站起身来,长期饥饿和疲劳让他已经站立不稳,摇摇欲倒。众将士见到张巡站起,有些强自挣扎站起,有些无声哭泣。“不要害怕,为国尽忠就是我们的使命!”最后一次检阅了自己仅存的部下之后,张巡如是说。
三十六人从容就义。
(河南商丘张巡祠)
这就是张巡,大唐唯一的张巡,青史留名的张巡,被后人当成神来供奉的张巡。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叛军两次撤围时间不短,城中原有的数万百姓该走的、能走的都已经走了。留在城中的已经不再是百姓了,而是与张巡并肩作战的战士。无论他们是为张巡所激励而留下,还是为了金钱官位而留下,无论是张巡的爱妾,还是许远的奴仆,他们只有一个身份,他们同样是与叛军作战的战士。
苍蝇们,想要批评这些战士的行为,请先成为一位战士。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