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天才青年李必,和死囚张小敬联手,要在上元节这十二个时辰里,揪出造乱者,化解长安城的危机。
古代计时,把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时辰,十二时辰也就是24小时。长安十二时辰,也就是西安二十四小时,长安城普通却惊险的一天开始了。
在这短短二十四小时的演绎里,我们却能通过电视剧考究的服装道具,一窥大唐时尚风向。
先看背景,为什么是上元节(元宵节)?
上元节是道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上元、中元、下元),而唐朝的国教是道家,举国上下对道家文化都非常重视,贵族之间更是以信奉道家为流行。唐玄宗曾下诏“道家三元,诚有科戒”。此前唐太宗想要将杨玉环接入宫中,用的方法就是先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取号“太真”,分离杨玉环和李瑁。
上元节这天,唐朝将不再宵禁,男女都可上街游玩赏花灯,是一个堪比新年的热闹节日。
再看主角李必,也是一身道袍,子午冠加拂尘,标准的道士打扮。
▲李必,历史原型李泌,是个神童,有《七岁赋棋》的传说,入仕后,他深得唐玄宗欣赏,成了东宫属官,正是在这时,他和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有了深厚的交情。正因如此,先后遭到杨国忠、李辅国陷害,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终于在肃宗朝一步步成为宰相,权倾一时。
我们会发现,李必头上的莲花玉冠,簪子是前后方向簪入的,和我们一般印象中的不太一样。
这是因为当时道家流行的纵向(即“子午向”)插簪方式,这种冠也称为子午冠。
中国古代用簪子束发,有横式和竖式,横式叫做卯酉簪,竖式叫做子午簪。唐宋时期,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到了明清之后,才开始有卯酉朝向簪法,并且有个讲究,簪子应当从左往右簪(左为生,右为死)。
▲莲花玉冠·南京博物院藏
莲花冠是道门三冠之一(太清鱼尾冠、玉清莲花冠、上清芙蓉冠),属于修道层次比较高的道士可以佩戴的头冠。
除此之外,李必手中拂尘,也是道教的重要法器。
▲拂尘,用马尾或者丝状麻布做成
拂尘在道教里寓意清扫一切障碍,扫除邪气和不干净的东西。这并不是道教专属,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在一些电视剧里,太监也会手持拂尘,也是取拂尘扫除邪气的寓意。过去不少人的家里也会挂一把拂尘,表示招财减灾。
另一个主角张小敬,是个是所穿的圆领袍,圆领袍是唐朝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服饰穿着,起源于秦汉时期,在魏晋时期吸收了胡服的一些特征,于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常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西装一样,日常和正式场合都可以穿。
张小敬是武人,所以他所穿的是圆领袍里的“缺胯袍”,在胯下开衩儿,便于骑马行动,多为军装。
由于唐风开放,所以唐朝女性也可以穿圆领袍。
唐代的官服也是基本是圆领袍的样式,因为主要在圆领袍的衣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所以称为“襕衫”,并且位阶较高的官员,会佩有鱼袋和蹀躞(dié xiè )带。
鱼袋是唐朝官员特有的“身份证”,也称为鱼符,用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
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到三品佩戴银鱼袋,而六品及以下是没有资格佩戴鱼袋的。
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则天姓和玄武有丝缕关系,而玄武为龟,所以武则天将佩鱼改为了佩龟,依旧三品以上佩金龟袋,五品到三品佩戴银龟袋,有人认为这是“金龟婿”的由来。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
蹀躞(dié xiè )带则是一种玉带,是另外一种炫富手段。不仅能用这个腰带来炫自己的玉,还能通过玉带的底色体现官阶。
▲唐墓出土的蹀躞带
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
“蹀躞”一词,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官员带蹀躞带,如同女子戴步摇一样,都有约束仪态的意味。
而女性着装这一块,自然是齐胸裙的天下了。
值得一说的是唐朝女性的披帛和半袖。
披帛没有实用价值,更多的是来自大唐爱美女性的任性审美爱好而已。
很多人以为披帛是未婚女性专有,其实不然,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半臂是一种像断袖外套一样的外衣,套在裙子外面或者搭配穿着衣服里面。在《武林外传》里,佟湘玉就有这样的半臂穿着。
半臂刚开始其实是男性胡服中的一种穿着,后来被吸收入了中原地区的衣着体系。而唐朝国风开放,女子也可以自由穿半臂,久而久之,半臂成为了女性穿着之一。
▲穿着半臂的男性路人(左)
最后,唐朝时尚的秘密钥匙还在于颜色,我们发现,虽然剧里服装的颜色搭配多样大胆,但是丝毫没有辣眼睛的感觉,能够非常舒服的感受到盛世华服的艳丽。
这是因为电视剧还原了古代服饰的染织方式——使用矿物燃料和植物染料染制,天然染料大大的降低了衣服色彩的饱和度,所以最终呈现的服饰颜色多彩却不扎眼,反倒古朴典雅。
最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