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用马谡真的是昏招吗?大家别再被罗贯中骗了,真相是这样的

诸葛亮用马谡真的是昏招吗?大家别再被罗贯中骗了,真相是这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39 更新时间:2024/2/8 12:33:17

但令人惋惜的是,纵使蜀国人才济济,它还是以一种流星般的姿态,亡于魏吴二国之前。并且还是以一种“天不佑我蜀汉”的悲惨结局草草结束。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蜀汉兴盛到败亡,转折点为五虎大将关羽的死无疑,而真正的复国无望还是诸葛亮的阖然离世,而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丢了街亭的马谡

在很多读者眼里,马谡就是一个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但是小编觉得未必,从书里的描写来看,马谡无疑是以一种诸葛亮弟子形象出现的。无论其他,从马氏五兄弟加入蜀汉集团开始,再到马谡在街亭之战出现、中间少说也有三四年。这几年内,蜀汉可谓是战事频繁。就算诸葛亮看不透,其余将士也能清楚马谡的能力。那么主张广开言路的诸葛亮没有理由不清楚马谡的能力,但史书记载的是“亮违众拔谡”。一向精明的军师孔明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除非这里有不可对外人语的秘密或者苦衷。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个秘密或者说苦衷。

街亭之战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大背景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大致战略为以老将赵云邓芝为佯攻部队,在斜谷吸引住曹真军团。而蜀军主力则由孔明亲自指挥出祁山,向魏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陇西展开突袭。力求在魏国反应过来之前占领整个陇西。而控制街亭才能确保魏军增援部队无法及时进入陇西增援,给蜀军争取时间,吞并消化刚到手的陇西。

因此蜀军对街亭的态度,不是死咬不放而是多守一天赚一天,为后方消化陇西争取时间。可以说这与普通的攻守战意义完全不同,因为马谡只需要保证自己的部队能对张郃部造成威胁,使其不敢轻进,从而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即可。

而诸葛亮和马谡无疑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从蜀军进入陇西开始,就以一种鲸吞的方式攻取陇西。整个军团分为三部分,魏延吴懿负责攻,马谡、王平负责阻击,而诸葛亮作为救火队和安抚人心的维和部队,坐镇中军。可以说这样的军阵,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但事情偏偏坏在了马谡身上。

这个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无非就是马谡舍城守山,导致被张郃围困,截断水源。从而军队人心思危,无力作战。

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点,马谡为什么会舍城守山,从兵力对比上来说,当时宿将张郃率步骑共五万来援,而蜀军的整个关陇防线才两万人,到马谡手里不过区区几千。在这种悬殊对比下,除非有固若金汤的高墙深城才可能有希望,而且还只是可能。

而事实是,当时街亭城也就是现在的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城,别说抵挡五万大军,就连马谡的几千部队都拦不住。所以这一点,不仅马谡没考虑,就连王平也没考虑。但其实两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所谓的“当道扎营,守之”,这也是王平推崇的方法,但是否真的可用呢?

答案是不行,影视剧大家都看过,骑兵和步兵交锋的场面,大家也熟悉。而张郃的五万人里就好死不死的就有骑兵,在街亭这种大纵深的地形下,马谡如果当道扎营数千步兵,即使有诸葛连弩也只不过是给张郃的开胃菜,会输的更惨。而上山不仅可以凭借地形迫使魏军下马 ,还可以想张飞一样凭借山高树密,隐藏真实兵力。可以说马谡的舍城上山不仅不是昏招,还是十分高明的一招。

第二点,水源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张郃传》中记载为“绝其汲道”,而到了《王平传》中则变成了“舍水上山”。而根据地方县志记载,马谡所驻扎的麦积崖上不仅有水,而且还是“清水四注”的景象。而造成三处文献记述不同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马谡派去驻守水源的正是王平。

王平抛开旧有的文武官员固有的矛盾不谈,其本人史书记载“性狭侵疑”,而最致命的是马谡并不是他的旧有上司,而是空降的。这就不排除他有蔑视或者敌视的嫌疑。而且关于蜀军处决马谡的所有供词都是由最先败退的王平本人和王平部将所供述,作为驻守水源的大将为何不向马谡的主力部队求援,反而最先逃窜至大后方,王平治军能力可见一斑。

而蜀军当时又急需有人为关陇一战虎头蛇尾的结局做解释,而马谡作为去时风度翩翩,来时狼狈不堪的主将,自然是最好不过。而且更糟糕的是当时审问的马谡的并不是演义中的军师诸葛亮,而是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至于为什么是李严就糟糕,在下一篇文中会详细解释,大家敬请期待。

无论怎么说,所有的相关人物都已经消逝于时间长河中。马谡死得其所也好,含冤负屈也罢,那个跌宕起伏,令人心生神往的时代已经落幕。只留下精神让我们这些人怀念,怎样您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呢?对历史人物又有什么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六国封相”的风云人物苏秦遭遇过的腻味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秦怎样身挎六国相印的,六国宰相苏秦结局,苏秦怎么评价六国君主

    [var1]苏秦出身贫寒,曾拜著名的“鬼谷子”为师。他和巧舌日簧的张仪同出一门。常言说:“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青年时代,尚未发迹的苏秦很不招人待见。《苏秦列传》说他“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家里的亲人,包括哥哥嫂子都暗地里笑话他,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兄弟,你也算出去混的,折腾了半天,啥也没弄来,

  • 春秋历史典故:公子光弑杀王僚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典故公子光杀王,公子光为什么杀吴王僚,公子光与王僚的关系

    吴太伯、和弟弟仲雍和,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都是周太王的儿子。三个人当中,吴太伯年岁最大,然后是弟弟仲雍,季历年龄最小。尽管年岁不大,但季历却是一个很有才识的人。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他的儿子姬昌和他一样,也很有德行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姬昌还很小的时候,周太王就发现自己的这个孙子和别的孩子

  • 重温《芈月传》才懂:芈月从未爱过秦王,为何甘愿与他“圆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芈月为什么能迷住秦王,秦王爱过芈月吗,秦王什么时候宠幸芈月

    [var1]秦王很喜欢芈月,所以他希望芈月也能够真心喜欢自己。他不强迫芈月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他愿意等芈月真正愿意的一天,可是终将没等到芈月的心。秦王临死前还问芈月对自己到底是何种感情。没想到芈月却说:“大王如父如兄”,到底还是没有爱过秦王。[var1]当然从这也可以看出芈月一直都是把秦王当做自

  • 秦灭六国以后,嬴政是如何处置六个亡国之君的?基本是斩草除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嬴政什么时候开始灭六国,秦王嬴政采用什么战略灭六国,秦灭六国嬴政有什么用

    [var1]前230年,秦将内史腾攻克韩都新郑,韩王安投降后被俘,韩国宣告灭亡。虽然是亡国之君,韩王安在当时的秦王嬴政眼里估计还有些利用价值,对他进行一定程度的善待,或许能对其余五国进行政治上的招降。于是,韩王安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在陈县。这位末代韩王原本可能就此孤独终老了。但是四年后的前226年,

  • 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为啥李耳却叫“老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耳的个人简历,孟子与孟轲是一人吗,老子李耳是哪里人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如此灿烂的文化,就是因为过去的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智慧与思想记录在史籍之中,而史籍又经过千年的流传,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感受时空中他们的风采,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具体来说,现在的人们最喜欢讨论的智慧碰撞的时刻应当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先进思想呈

  • 搜神笔记之赤虹化玉:孔子修书拜苍天,赤虹化玉留预言,火德当兴建刘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火德星君和火德真君,火德真君庙求什么最灵,火德真君神像

    孔子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对《春秋》的修订和对《孝经》的。工作完成的当天晚上,孔子沐浴斋戒后,向北极星进行跪拜,将述职报告汇报给上天。孔子汇报完毕,就见天地相交之处涌起白雾,很快便弥漫在整片大地之上,一道赤虹从天而降,化成黄玉从天而降,落在孔子面前。孔子跪拜完苍天后,捡起黄玉观看,就见黄玉

  • 搜神故事:用五足牛的异象劝谏秦王,可能是一场术士与民间百姓的合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秦惠文王当上秦国一把手的第五年,当时秦国正大肆征用百姓服徭役,受到了天下诸侯的谴责。秦惠文王到朐衍公费旅游,有人向秦惠文王进献了一头有五只脚的牛。京房所写的《易传》对五足牛的解释说:大兴徭役,抢夺农时,百姓不得安歇,就会产生牛有五只脚的怪像。[var1]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小评:五只脚的牛出现,有可能

  • 揭秘:千古圣人孔子,居然不姓孔,那他姓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朝代怎样的变迁,唯一不变的就是文化的传承。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将许多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就对后人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直至今日,我们还要学习古文的原因了。一、孔子一生成就非凡,姓氏引发众人好奇我国有许多教育伟人,孔子便是其中之一了。对于他的名字我们再

  • 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国田文,田文原形毕露逃离秦国,田文算秦国丞相吗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北宋)王安石战国历史,虽纷争不断,但又精彩纷呈。与其说战国历史是诸强争霸,不如说是秦国逐

  • 东周绝恋之良配: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战国爱情故事,东周绝恋的故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爱情故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千古流传的周代爱情诗曾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表现男子追求女子时景象的诗句。然而,事实上,古代的许多学者,比如汉代的申公和韩婴认为,这首诗的本意是劝谏君主,贤淑女子才配得到国君追求,不贤之妻应远离。常言道,妻贤夫祸少,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因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