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为啥李耳却叫“老子”?

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为啥李耳却叫“老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946 更新时间:2024/1/20 9:34:41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如此灿烂的文化,就是因为过去的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智慧与思想记录在史籍之中,而史籍又经过千年的流传,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感受时空中他们的风采,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

具体来说,现在的人们最喜欢讨论的智慧碰撞的时刻应当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先进思想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时期。由于这个时期,这些圣人们的先进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人,因此他们也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孔子”“孟子”等等,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人一般的组合方式是“姓氏+子”,但李耳姓李,为何却被叫“老子”呢?

[var1]

百家争鸣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个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若是说第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我们。然而,这个时期各家思想蓬勃发展的背景却跟后来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完全不一样。

后来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汉赋,还是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都是因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到一定地步,人们才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由此创造出了这些灿烂的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文化诞生的时期,基本上都处于社会和平发展时期,甚至属于非常强大的时期。

[var1]

但百家争鸣却跟后来的完全相反《汉书·艺文志》就诠释了这一现象:“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其中的“诸侯”就是这个时期社会的缩影。西周后期,由于“天子失势”,从而出现了“天下裂”的情况,因此诸侯势力纷纷崛起。

由于一时之间诸侯势力崛起的很多,因此兼并战争频发,为了能够真正一统天下,各个诸侯纷纷礼贤下士,力求变革图强。而在经济方面,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进步,因此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在文化上,由于天子失势,因此“学在四夷”,加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因此下层的士大夫可以学到更多,由此出现了勤学之风。

[var1]

诸侯需要,下面的学术风气又十分浓烈,因此常常出现相互辩难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最终体现在社会方面就是“百家争鸣”情况。《汉书· 艺文志》记载,这个时期数得上名字,差不多有189家。而在《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书籍中,则记录有上千家学派。

不过,尽管是“诸子百家”的局面,但从影响范围、流传范围以及出名程度方面来看,不过12家而已,这12家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等等。通过了解他们这些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我们就可以发现,里面有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等。然而再了解一下他们的名字与姓氏就会发现,他们本名跟这个完全不一样。

[var1]

就像孔子,叫孔丘;孟子,叫孟轲。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都是有道德、有学问之人。但了解道家的人就知道,“老子”原来姓李,名耳,字聃。那么,李耳为何不称为“李子”,而是要被称为“老子”呢?

“老子”何故

据人们考究,李耳之所以被称为“老子”是有多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他出现就长相怪异。在北宋道士贾善翔编著的《高道传》中记录了老子的出生故事。书中说,老子是因为他的母亲吃了李子,由此怀上了他,而经过八十一年的妊娠,老子是其母亲割破左腋而诞生的,由于他被怀了八十一年,本来时间就久了,生下了就是耄耋老人,加之他生下来时,是白发、白眉、白须,俨然一个老头的样子,因此被称为“老子”。

[var1]

第二个说法是因为老子学问很高,为先贤大德之人。虽然我们称呼孔子为“圣人”,但历史上的孔子却向老子问道,因此这么看来老子应当是学问非常高,不然孔子如此大才之人,如何会专门跋涉去向他问道。

第三个说法是说古时候的“老”和“李”同音,又或者是因为姓氏的关系。据史料记载,老子出生地为楚国苦县,而苦县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在《晋书卷一四志第四》就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而北齐魏收编著的《魏书》里面也记载此地有老子庙;东魏崔玄山的《濑乡记》也记载:“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

[var1]

河南之地,“老”和“李”的发音相似,因此人们原来称的“李子”因为读音问题,被流传开以后,“李子”就变成了“老子”。姓氏原因是因为,根据姓氏追溯,就会发现李姓是源于老姓,所以很多人说李耳被称为“老子”,其实也跟孟子、孔子的“姓氏+子”一样,无甚区别。

当然,除了这些大众流传的说法,还有说是因为李耳曾经是周王室的“守藏室正史”,由于在这个位置,可以看很多书籍,接纳先进思想,加之他本人就非常聪慧,于是就有了李耳是中国古代思想哲学之父的说法,因此以“老子”来尊称他,表示对他学问的钦佩。

[var1]

结语

“子”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叫“孔子”“孟子”以及“墨子”等称呼分析出那个时代对于著书立说思想的看重,也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学术争鸣的氛围。可以说,那个时代他们虽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发达的环境,但还是在在思想文化上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我们。

当然,也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虽然有品德和学术能力的人都被称为“子”,但老子却是一个特别的例外,关于他的称呼来历也是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关于他思想丰富、德高望重的说法是最普遍的,因此获得了世人的尊重。由此可见,能力始终是第一要素,有能力,他人才会服气。所以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由此获得他人的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搜神笔记之赤虹化玉:孔子修书拜苍天,赤虹化玉留预言,火德当兴建刘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火德星君和火德真君,火德真君庙求什么最灵,火德真君神像

    孔子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对《春秋》的修订和对《孝经》的。工作完成的当天晚上,孔子沐浴斋戒后,向北极星进行跪拜,将述职报告汇报给上天。孔子汇报完毕,就见天地相交之处涌起白雾,很快便弥漫在整片大地之上,一道赤虹从天而降,化成黄玉从天而降,落在孔子面前。孔子跪拜完苍天后,捡起黄玉观看,就见黄玉

  • 搜神故事:用五足牛的异象劝谏秦王,可能是一场术士与民间百姓的合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秦惠文王当上秦国一把手的第五年,当时秦国正大肆征用百姓服徭役,受到了天下诸侯的谴责。秦惠文王到朐衍公费旅游,有人向秦惠文王进献了一头有五只脚的牛。京房所写的《易传》对五足牛的解释说:大兴徭役,抢夺农时,百姓不得安歇,就会产生牛有五只脚的怪像。[var1]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小评:五只脚的牛出现,有可能

  • 揭秘:千古圣人孔子,居然不姓孔,那他姓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朝代怎样的变迁,唯一不变的就是文化的传承。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将许多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就对后人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直至今日,我们还要学习古文的原因了。一、孔子一生成就非凡,姓氏引发众人好奇我国有许多教育伟人,孔子便是其中之一了。对于他的名字我们再

  • 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国田文,田文原形毕露逃离秦国,田文算秦国丞相吗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北宋)王安石战国历史,虽纷争不断,但又精彩纷呈。与其说战国历史是诸强争霸,不如说是秦国逐

  • 东周绝恋之良配: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战国爱情故事,东周绝恋的故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爱情故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千古流传的周代爱情诗曾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表现男子追求女子时景象的诗句。然而,事实上,古代的许多学者,比如汉代的申公和韩婴认为,这首诗的本意是劝谏君主,贤淑女子才配得到国君追求,不贤之妻应远离。常言道,妻贤夫祸少,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因为这句话

  • 都江堰和郑国渠已然透露了秦国快速统一天下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郑国渠建在哪里,郑国渠与都江堰哪个先修,郑国渠是秦国修建的吗

    都江堰、郑国渠,说实话,就和历史上的名家将相一样,既然能留下名字,就可以想见,在当时是多么浩大的工程。这两大工程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十年以上的时间。都江堰至今还发挥着作用;而郑国渠的修建则比较有故事。韩国君主定了一条“间人疲秦”的计策,让郑国去说服秦国修郑国渠,本意是耗费秦国的国力,使得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制度多宽松?真正的唯才是举,为啥被后世摒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人才政策,春秋战国顶级人才,春秋战国对人才的培养

    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那么通过这些条条框框,所选拔出来的人,当真就是人才吗?这些人才被任命为王朝的官员以后,当真可以造福百姓,为国家出力吗?事

  • 春秋最具统治力的诸侯,他的相国还是一特殊行业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期最强诸侯,春秋争霸有哪些诸侯,春秋中期影响力最大的诸侯国

    [var1]说到这场改革之前,不得不先说说我们大中国历史的改革。每次改革都是阵痛的,但是改革的特点就是,观念越浅,改革越快。因为人的固有思维,明明每天吃米饭很好,突然让你每天吃鸡蛋牛奶,这个,很多人觉得我还是静静的好。所以,改革成功的多是文化底蕴不深的国家。比如:地处西陲的秦国、刚入主中原的北魏,外

  • 楚国800年江山亡于秦,不是楚王太怂,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的历史就是称王称霸的历史吗,楚国屈景昭三族怎么来的,楚国的崛起过程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各国领土也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对当时的楚国而言,地域辽阔。国力强盛,也是最有可能称霸一统天下的国家。为何最后却被只有弹丸之地的秦国所灭,是群起攻之还是单打独斗?当时楚国的国君又是如何应对的呢?[var1]春秋时期扩充疆土遗留的祸端随着周朝灭掉商朝,保留了当地很多居民。

  • 春秋战国时最厉害的两个小国,没有这两个国家,就不会有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最有智慧的小国,春秋战国最穷兵黩武的小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图

    [var1]宋国,是西周时期封国中比较特殊的国家。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这些都可以说明宋国的特殊之处。它是商朝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