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

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3 更新时间:2024/1/18 22:21:09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北宋)王安石

战国历史,虽纷争不断,但又精彩纷呈。

与其说战国历史是诸强争霸,不如说是秦国逐强,乃至一统。

战国区区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涌现出的大贤大能之人数不胜数,他们凭借着独有的智谋,不仅让自己名留青史,也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var1]

如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张仪、苏秦;如出其不意、围魏救赵的庞涓孙膑;如百战百胜、攻城掠地的白起、蒙骜;再如远交近攻、千金谋国的范雎、吕不韦等,他们无一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但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人物都浑身正气,也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正派。

就好像战国四公子并不全是四君子一样。

本篇我们就先抛开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不论,独论齐国的孟尝君。

[var1]

孟尝君在军事最为得意的莫过于组织诸侯的合纵攻秦,此战虽然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但终究是一步臭棋。

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

秦昭襄王继位之后,求贤若渴,此时他听说齐国的孟尝君,那可是一位大才,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弟泾阳君派到齐国当人质想换来孟尝君。

孟尝君正要出发的时候,却被苏代制止了,但是到了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在齐国的权势威胁到了齐王,于是齐王就找个借口把孟尝君给打发去了秦国,这下孟尝君推脱不了,只有去了咸阳。

[var1]

秦昭襄王也不吝啬,就把秦国丞相的位置给了孟尝君,但好景不长,秦昭襄王在臣下的劝说下,觉得孟尝君并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于是乎,把孟尝君给囚禁了起来,准备杀了他。

你可能会说,秦昭襄王的弟弟不是还在齐国吗,秦王杀了孟尝君,这不是要他弟弟的命吗,其实还真是,秦昭襄王巴不得这个弟弟被齐国杀死呢,因为这位泾阳君是秦国四贵之一,威胁到了秦昭襄王的统治,结果齐国却没杀,最后这位仁兄却死于强盗之手,只是不知道所谓的强盗是不是秦昭襄王派去的,这里暂不论。

话说休繁,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说孟尝君,知晓了秦王想杀自己,孟尝君那叫一个紧张,毕竟自己在秦国,这对于秦王来说,不就像杀只鸡那么简单嘛。

幸亏孟尝君门客中有两个市井之人,他们没什么长处,只是一个会学鸡打鸣,一个会像狗一样偷东西,于是孟尝君就利用这两个人活脱脱的从秦国逃了出去,如果想知道这两个人在孟尝君咸阳大逃亡中发挥了什么样的本事,请参见“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的出处。

[var1]

孟尝君如丧家之犬一样逃离了秦国,路过赵国的时候,受到了平原君的隆重接待,赵国人听说战国F4之一的孟尝君来了,纷纷跑来观看,但见面不如闻名,赵人见了孟尝君,纷纷嘲笑孟尝君不是高富帅,而是矮挫丑(《史记》记载: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这当面打脸的事情,看破不说破呀,奈何赵人太过耿直,就说了出来,听见赵人如此说,孟尝君那叫一生气啊,于是和门客一起砍杀了数百人,屠戮了整个县城才离去(《史记》记载: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仅仅因为别人嘲笑了他,他就屠戮了一座县城,孟尝君真是狠毒的可以。

逃回齐国的孟尝君,在齐国当起了丞相,但是他对秦王想要谋杀自己的事情,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在公元前298年,组织了韩魏两国,一起攻打秦国。

你还别说,经过两三年的对秦战争,孟尝君组织的合纵攻秦,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就是齐将匡章率联军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三国联军才退军。

[var1]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场仗打的不是挺好的吗,把强大的秦国都打的割地求和了,这在战国厉害上也很少稍有吧,但这场仗,齐国耗费了两三年财力物力,虽然名义上胜利了,却什么都没捞到。

而跟着齐国喝汤的韩国和魏国,却得到了秦国割让的土地(史料记载:秦国求和,以武遂还给韩国,封陵还给魏国),看到这个结果,我不知道你还会不会赞赏孟尝君发起的这次合纵攻秦。

孟尝君组织的合纵攻秦,虽然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但终究是一步臭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打的是国家的利益,打了胜仗,却得不到一点好处,这样的胜仗,对于出钱出力出人的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跨他人之邦远攻秦国,田文虽泄了一己私愤,但对齐国却没一点好处,从这个层次而言,在孟尝君心中,自己的荣辱得失,远远要比齐国的国际利益还要重要,这样的权臣,对于国家的统治,其实有百害而无一利。

[var1]

秦国之所以能攻灭六国,其实离不开范雎,因为他提出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蚕食诸侯的战略思想,而孟尝君的连韩魏攻秦,却是典型的近交远攻,对于国家层次而言,孟尝君此举,只是削弱了齐国的实力而已。

孟尝君的一生做过秦国、齐国、魏国的丞相,但是此人好像就是一个专政专业户,不管到了哪都没有君主喜欢他,想想也是,君王找你做丞相是让你治理国家的,你却把君主的权力给架空了,这放谁身上都说不过去,所以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结果孟尝君的封地被齐国和魏国联合出兵给灭了。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东周绝恋之良配: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战国爱情故事,东周绝恋的故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爱情故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千古流传的周代爱情诗曾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表现男子追求女子时景象的诗句。然而,事实上,古代的许多学者,比如汉代的申公和韩婴认为,这首诗的本意是劝谏君主,贤淑女子才配得到国君追求,不贤之妻应远离。常言道,妻贤夫祸少,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因为这句话

  • 都江堰和郑国渠已然透露了秦国快速统一天下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郑国渠建在哪里,郑国渠与都江堰哪个先修,郑国渠是秦国修建的吗

    都江堰、郑国渠,说实话,就和历史上的名家将相一样,既然能留下名字,就可以想见,在当时是多么浩大的工程。这两大工程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十年以上的时间。都江堰至今还发挥着作用;而郑国渠的修建则比较有故事。韩国君主定了一条“间人疲秦”的计策,让郑国去说服秦国修郑国渠,本意是耗费秦国的国力,使得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制度多宽松?真正的唯才是举,为啥被后世摒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人才政策,春秋战国顶级人才,春秋战国对人才的培养

    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那么通过这些条条框框,所选拔出来的人,当真就是人才吗?这些人才被任命为王朝的官员以后,当真可以造福百姓,为国家出力吗?事

  • 春秋最具统治力的诸侯,他的相国还是一特殊行业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期最强诸侯,春秋争霸有哪些诸侯,春秋中期影响力最大的诸侯国

    [var1]说到这场改革之前,不得不先说说我们大中国历史的改革。每次改革都是阵痛的,但是改革的特点就是,观念越浅,改革越快。因为人的固有思维,明明每天吃米饭很好,突然让你每天吃鸡蛋牛奶,这个,很多人觉得我还是静静的好。所以,改革成功的多是文化底蕴不深的国家。比如:地处西陲的秦国、刚入主中原的北魏,外

  • 楚国800年江山亡于秦,不是楚王太怂,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的历史就是称王称霸的历史吗,楚国屈景昭三族怎么来的,楚国的崛起过程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各国领土也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对当时的楚国而言,地域辽阔。国力强盛,也是最有可能称霸一统天下的国家。为何最后却被只有弹丸之地的秦国所灭,是群起攻之还是单打独斗?当时楚国的国君又是如何应对的呢?[var1]春秋时期扩充疆土遗留的祸端随着周朝灭掉商朝,保留了当地很多居民。

  • 春秋战国时最厉害的两个小国,没有这两个国家,就不会有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最有智慧的小国,春秋战国最穷兵黩武的小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图

    [var1]宋国,是西周时期封国中比较特殊的国家。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这些都可以说明宋国的特殊之处。它是商朝人的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学是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战国文化史,春秋战国十个地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地理著作

    [var1]先秦的地理还主要受周朝的限制,基本有三个流派。分别是山岳派、平原派和草原派。山岳派,又称“西山派”。相传楚成王把这群人称作“车师”。在那里,过去被称为“东山”,由于当时秦国和楚国之间的中原政权距离较近,所以文化中不免有一些儒家思想影响,影响着汉族及周边地区。平原派,又称“南山派”。据说刘

  • 春秋一奇事:因一个女子的任性,晋国公室成为春秋最弱统治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晋国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事件,春秋时期晋国是如何大权旁落的

    [var1]离间晋献公与众公子这次大乱是前所未有、动摇国本的晋国内乱,史称“骊姬之乱”。骊姬是古戎人一国国君之女,晋献公伐其国得骊姬。晋献公对异域风情、颇为狂野的骊姬非常喜爱,因而宠爱有加。当时,已为人母的骊姬想为儿子奚齐谋得国君之位,便向晋献公吹枕边风,使立其子奚齐为晋国太子。不过,太子者,一国之

  • 晋国最后一位英明君主,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国运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国最后一代国君,晋国最鼎盛时期的君王,历史上晋国衰亡原因

    说到晋悼公,估计很多人并不认识。他的事迹,不熟读春秋历史也不太了解。我们先从他继位开始,来讲述他光辉的国君生涯。[var1]事情还要从他的前任晋厉公说起。晋厉公时期,晋国又一次爆发了外姓国卿和公室的权力斗争。结果跟晋灵公一样,最终还是国卿势力压过了公室一筹。最后,为了找到一位合适的国君。当时掌控了朝

  • 春秋一大臣,十年时间生七十几个儿子,其方法不被大部分男人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时期各国的有名大臣,春秋时期大臣名单,春秋最牛的大臣

    传宗接代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换一种方式地“永远活着”。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传宗接代看得多重。生儿育女既是传宗接代,也是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由此扩展至宗族强大,以此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从古至今,史书记载上谁的儿子最多?相信大部分读者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