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乃是“三朝元老”,张家也是望族,张廷玉之父张英当年乃是康熙朝的“宰相”,被任为文华殿大学士。
有了这一层关系,张廷玉的崛起之路就顺遂多了,他通过科举走进朝堂,一步步往上爬着。
因为张英当年又是胤礽、胤禛(雍正)等皇子的老师,张廷玉在这一批皇子中很混得开,毫不夸张地讲,九子夺嫡到最后,不管是谁胜出,张家都会继续陪着皇权走下去。
最后的胜出者乃是胤禛,而胤禛在即位之后,也第一时间重用了自己老师的儿子张廷玉。
虽然有一定程度是靠背景,但张廷玉在康熙年代,便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文人、政治家。
在康熙中后期以来,张廷玉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康熙的赞赏,而这时的张英早已经退休回家了,所以张廷玉是有真材实料的,不仅不逊色,甚至要超越他的父亲。
康熙六十一年,长寿皇帝康熙驾崩,当时京城内有八阿哥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而西北又有胤禵带着大军平定西北之乱,雍正的处境是很尴尬的。
也是这个时候,年羹尧、隆科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雍正的顶级心腹。
年羹尧当时管控着西北的粮草,如此一来便断绝了胤禵带着大军造反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管理着京城的治安事务,实际上拥有着很重的兵权,两个力量的协助,竟稳稳地让雍正坐稳了皇位。
但隆科多也好,年羹尧也好,他们不是文治方面的大臣,要想发展,雍正还要解决内政的问题,找到适合的人才。一来二去,挑了挑就只能剩下张廷玉了。
张廷玉被誉为雍正的“贴身秘书”,登基之际,雍正身边的大小事,事无巨细都是交给张廷玉来办,多的时候,张廷玉一天要帮雍正下达数十道圣旨的文书命令,加上张廷玉办事能力很强,表达能力更强,很快帮雍正度过了前期不稳定的阶段。
在雍正登基的年末,张廷玉正式成为政治中枢。
与此同时,再将目光看向隆科多及年羹尧,隆科多因为是雍正的“嫡母”佟佳氏之弟,所以本来就和雍正有着亲戚关系,是为雍正的舅舅。而年羹尧,其妹年氏也进入了雍正的后宫,倍受雍正宠爱,所以年羹尧又算是雍正的“大舅哥”。
二人和雍正亲密的身份,加上为雍正立下不世的功劳,让这两个人有些“飘飘然”了,而雍正也在朝堂毫不避讳地夸赞这两个人是他的恩人,导致年羹尧回到京城,还要雍正带着文武百官出去迎接他,夸张至极。
但也是这种“盛宠”之下,两人走向深渊。
年羹尧掌有兵权,隆科多在京城有着极多数贵族追捧,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清代注重皇权,皇权才是不容侵犯的根本,如果二人愿意和张廷玉一样匍匐在皇权之下,那么万事大吉,可惜二人并不愿意,飞扬跋扈,一次次挑战着雍正的底线。
年羹尧结党营私,对于雍正的命令属于是听一半不听一半,虽然人在西北西南,但却对朝廷之事频繁干涉。
朝堂中有官员得罪了他,那么就会遭到年羹尧的打击报复,雍正都保不住,久而久之,朝堂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年羹尧派系的,时人戏称为“年选”。
言外之意就是,朝堂的官员,都是年羹尧选的,实际上就是在讽刺雍正。
时间久了,雍正的不满积累到极点,所以他必须要做出对年羹尧的裁决,雍正二年,雍正和年羹尧还是和和气气的,但在雍正三年的年末,雍正忽然列出年羹尧的九十二项大罪,最终将年羹尧逮捕入狱幽禁起来。
这一次逮捕,不是做做样子,雍正是有着足够的底气消灭年羹尧,比如西北地区的军事,就交给了后起之秀岳钟琪,比如一直给年羹尧求情的年氏因病去世,雍正已经不需要顾忌什么东西。
也许死到临头,年羹尧有过幡然醒悟,整一个大清,皇权至高无上,年羹尧的行为就是在打皇权的脸,而且他位高权重,拉拢的派系过于深厚,被雍正最后消灭,无可厚非。
年羹尧是如此,隆科多也是。
雍正犯过数次“大忌”,那便是常常在朝堂中说某某某大臣是他的“恩人”,比如年羹尧、田文镜,对于隆科多,雍正更是热情,多次直呼舅舅,搞得隆科多都要飘起来了。
虽然隆科多不会造反,但事实证明,雍正太过不注意君臣界限,最终导致隆科多把雍正当作小孩子。
雍正在位时大力反贪污,而隆科多就带头贪腐,最后还私藏重要的玉蝶,即便雍正心里真的把隆科多当舅舅,此时也不能留下他了,因为和年羹尧的错误一样,这是对皇权的践踏。
有着如此两人的先后事,再看回张廷玉。
张家和雍正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就拿九子夺嫡来说,张廷玉没有表示过明确支持谁,他只忠于大清。
如此一来,雍正和张廷玉就没有那么“亲近”,但这种距离感是好事,因为和雍正保持距离,才能保持清醒。
张廷玉一直谨守着自己的底线,做好文臣。其实他文臣的身份,也是被雍正放心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帝王最忌惮的都是有着兵权的官员,对这些文政的心腹,却是没有那么忌惮。
皇权和相权虽然会发生矛盾和碰撞,可是这种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没有皇帝和拥有着兵权那些将领的矛盾来得深刻。
在雍正初,张廷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时常和雍正最好的兄弟怡亲王一同商讨文政,自己也为大清在康熙之后的国家进行新的政治建设,在户部和吏部的舞台上,张廷玉是全能的,获得一众汉人文臣的敬重,同样也获得雍正的感恩。
不过雍正却没有对外说什么张廷玉是他的恩人之类的话,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了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真的开始学聪明了,也或许是在雍正的心目中,其实张廷玉达不到年羹尧和隆科多那么亲近的关系。
但谁知道,雍正下狠手的反而就是最亲近的关系。
直到雍正的中后期,张廷玉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和政治的巅峰,先是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也就是大清实际意义上的宰相,而文华殿大学士,一般来说要比张廷玉父亲张英当年的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更高。
又因为底蕴深厚,张廷玉成为了宝亲王的老师,宝亲王正式后来的乾隆,帝师张廷玉的名号就是来自于此。
雍正的中后期,他极其重视汉臣的作用,于是田文镜、李卫等人崛起,而张廷玉自然是更加被尊重。
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之际,他留下了张廷玉成为了乾隆的顾命大臣,既是乾隆老师,又是历经两朝的皇帝“秘书”,张廷玉就是被指定辅佐乾隆的文政。
作为清初的顾命大臣,张廷玉是为数不多的汉人,这个待遇可想而知,而雍正也立下遗诏,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个待遇也是绝无仅有的。
可惜的是,雍正没有针对张廷玉,反而是张廷玉的弟子乾隆皇帝后来和张廷玉出现了矛盾,在乾隆朝初,本来乾隆还是和老师张廷玉相处得很好的,但乾隆后来利用张廷玉来和满臣做对抗,以此来形成党争,巩固皇权。
久而久之,两人也出现了矛盾,乾隆随着帝王岁月的累积,越来越心思难测,张廷玉的一些行为让乾隆十分不满,譬如他不允许张廷玉退休,后来还因为种种事情,差点削掉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而关于张廷玉的一生,其实也算是圆满,但最后却因为乾隆造成了一些坎坷。
之所以几代皇帝都没有对付他,那就是真的没必要,毕竟回顾整个大清,又有多少个文臣是有着性命之祸的,倒霉的,都是有兵权的那些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