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隆科多也已经向胤禛示好,宫内外的兵马可以说都是向着胤禛的。胤禛夺嫡的希望大增,邬思道虽然紧张,却已经料到了七八分。
这个时候雍正急匆匆从宫里赶回家,为什么?因为他要解决后顾之忧。夺嫡成功的消息传来以后,邬思道当然非常高兴,为胤禛服务了15年时间,终于尝到甜头了。
可是邬思道冷静下来这么一想,心里咯噔一声,为什么?因为他发现自己快要完犊子了。雍正的眼神已经证明了一切。
雍正回来就是要弄死那帮夺嫡功臣的,邬思道也不例外。
邬思道明白,自己天天给雍正出馊主意,对雍正夺嫡的确是有好处,可是这些秘密,是不能公之于众的。一旦大家都知道了,那么雍正这个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为此雍正一确定自己夺嫡成功,就连夜赶回来。他赶回来的目的不仅是要告诉那帮功臣自己夺嫡成功了,而且要把这些功臣都解决了。
昨天你们都是功臣,你们的存在都有很大价值。可是明天你们就成了祸害,成了知道皇帝秘密的累赘。雍正当然要提前清除累赘。
身为雍王府的智囊,邬思道当然明白,雍正第一个要收拾的,那就是他邬思道。为什么?因为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也是知道最多的一个人。
雍正急匆匆回来,显然也就是这么一个目的。他看到邬思道以后,说他的名分自己会慢慢考虑。这其实就暴露了,因为雍正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在自己登基以后,会给邬思道一个什么样的名声,死人还要什么名声呢?
邬思道听了这话,心里打了个寒颤,他知道这个时候必须要出大招了,要不这条老命就算是要折在这儿了。半隐的话题,就这么提了出来。
半隐是为了保命,也是为了继续发挥作用。
在邬思道看来,这个时候想要功成身退,已经是办不到的事情了。他和张良、刘伯温这些人不同,他专门给雍正出阴招,这种人是不能留的。
为此邬思道只有选择半隐,什么叫做半隐呢?也就是说朝堂之上他是不能待下去的,但是他又不能让皇帝找不到他,所以他愿意到地方上去隐居起来,皇帝要用他的时候随时都能够找到他。
这等于就是在求饶了,因为所谓的半隐和坐牢没有任何区别,他的一举一动每天都会有人紧紧地盯着。
邬思道这么做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对他一点威胁都没有,反而还有余热可以发挥。到地方上去,不一定完全隐居,还可以帮助雍正观察地方上的状况。
邬思道后来先去了李卫那儿,又去了田文镜那儿,再去了年羹尧那儿,目的都是为了发挥余热,为雍正治国做出贡献。
三不可用,把雍正说得眼泪鼻涕一把抓。
邬思道觉得这点火候还不够,于是提出了三不可用的说法。第一个不可用,邬思道是康熙朝的犯人,如果雍正一登基就用前朝的犯人做大官,那这是对康熙的不孝。
第二个不可用,邬思道是个瘸子,天底下哪有瘸子可以出将入相地行走在朝堂之中的呢?第三个不可用,邬思道用的是阴谋,而雍正做了皇帝以后,那就必须要走光明大道。邬思道表示自己已经才思枯竭,无法再献策了。
这三个不可以用,完完全全就是邬思道在求饶的意思。康熙朝犯人被启用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朝代都有重新启用前朝犯人的例子。
而瘸子这只是借口,只要脑子好,残废都可以得到重用。还有就是才思枯竭的事情,这就更扯了,邬思道只会越来越聪明老道,哪有没脑子的时候呢?
所以说这三不可用,都是邬思道求饶的理由。他要告诉雍正,自己对他一点威胁都没有,反倒是小命一直攥在雍正手里,希望能够得到宽恕。
功臣反而要被害,天底下就有这么不讲理的事情。
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害了一大堆功臣,从此以后,这天底下很难再有人会百分之百为某个人效力了,这是挺可悲的事情。人心不齐就是这么造成的。
毕竟人才们都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旦功成名就了,那人家哪里还记得跟你一起享受成果呢?
所以说活邬思道压根没指望能够在雍正这儿得到任何好处,他是雍王府最聪明的那个人,自然是有办法全身而退的。
但是雍王府里的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小说里雍正当天晚上请他们吃了一顿庆功宴,当晚所有参与夺嫡的人,全部离奇去世,这才是他们该有的结局。
至于邬思道,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就要赶忙离开,其实也是担心雍正会临时改变主意。所谓的半隐和三不可用只能在短时间内感动雍正,以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
总是在雍正跟前晃悠,没有杀身之祸也会惹上事情来。没想到的是,雍正还让十三阿哥胤祥送了个丫鬟给邬思道,那就很明白了,既然想半隐,身边没个监视你的人,那咋成呢?
总结:邬思道没有半隐,也没办法半隐。
到了地方上以后,邬思道长期在江苏巡抚李卫这里,帮助他实行改革。这个时候雍正是知道邬思道的去处的,但是李卫这里很凶险,他对雍正过分忠诚。
为此邬思道又跑河南巡抚田文镜那里,帮助田文镜实行改革。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雍正曾经悄悄前来河南,想要见一面邬思道,没想到邬思道却提前跑路了。
为什么?因为邬思道担心雍正反悔。也就是说半隐的说法已经不成立了。邬思道逃出生天,犹如鱼入大海,不可能再找到他了。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