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息的,拿着这些钱,去盖房子搞地产、搞民间放贷,以此赚取差价。没出息的,就想着吃喝玩乐有点资本,花光了也就啥也不剩了。
跟国库借钱,有个好处,除了不需要利息以外,还款期限也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说到底他们压根没打算还钱。为啥?因为掌管国库钱粮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谁会冒着得罪皇子、同僚的风险,去跟你要钱呢?说到底又不是自己家的钱。
因此不借白不借,是个当官的,都想找关系去国库借点钱。这就有了后来康熙皇帝让四阿哥胤禛去催促百官还款的情况。
那么事实上,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皇子和百官,有资格向国库借钱吗?其实这只能出现在小说当中。
一、皇子百官顶多可以向内务府借钱。
朝廷的钱袋子,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国库,由户部掌管。另一个部分则是内务府,由内务府各大臣掌管。
国库的钱,那是公家的钱,是专门建设国家用的。可以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可以用来赈灾,也可以用于边防事务。
内务府的钱,那就是皇家自己的钱了。这笔钱,专门是提供给皇帝的一大家子所使用,属于皇族的私房钱。
乍一看,好像国库比内务府重要得多,其实从配备人员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清朝皇帝更加看重自己的钱袋子,内务府的钱毕竟是自己的私房钱。
所以说内务府的成员,一般多达3000人左右,是户部官员的10倍不止。光机构就有50多处,是清朝规模最大的一个机构。
内务府主要掌管皇族们吃饭、穿衣、住宿、农场等等各种事务,只要是皇家跟钱打交道的事情,都是内务府来掌管。
因此内务府总管的职责就很大了,他们一般都是由满洲皇族或者高官兼任。毕竟是给清朝皇帝看钱袋子,自己人自然更加靠谱。
因此皇子、百官,他们想要借钱,也就只能从内务府这里借钱。毕竟是皇帝的私人钱袋,很多事情可以商量着来。尤其是皇子跟内务府借钱,没听说哪个儿子跟老爹借钱,要按期本息还款的。
二、内务府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既然皇子和百官,可以从内务府借钱,而且还款可以打商量,甚至不要利息。那么问题来了,肯定会有不少人跑去借钱,这么一来对内务府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那么内务府靠什么来钱呢?其实内务府的钞票来源,还是非常多的:
第一,皇家农场、田产、畜牧场的收入。这笔收入看着不多,但是由于清朝初期圈地现象严重,因此京城周围到处都是皇家的地盘,因此收入相当丰厚。第二,皇商分红。这笔钱是占大头的,比如说顺治初年,就曾将八大晋商家族纳入内务府,称之为皇商。他们顶着个皇商的头衔,做生意更方便了,但是挣的钱自然要跟内务府分成。第三,内务府投资的国营企业。别以为打着国营企业的头衔,大家就都是一家人。有些为内务府服务,有些则为户部服务,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曹雪芹他们家的江宁织造,就是给朝廷提供丝绸的皇商,他们就属于内务府旗下的国营企业。第四,国库征调。这是历代皇帝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发生。因为内务府的钱不够用,只好暂时挪用国库的钱,这笔钱,就甭想还了。由此可见,内务府的收入来源还是很多的。其中国库的挪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了,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至于国库的收入,基本上就是从田亩税收和商户税收里得来的,每年的数量都比较稳定。所以必须要有计划地花钱,否则就会出现国库空虚的情况。
三、内务府的腐败,是你想象不到的。
要是论清朝各大机构中,最腐败的一个,肯定就是内务府了。内务府机构庞大,人员庞杂,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情况。
“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一个人在内务府做事,究竟有多少油水。内务府贪腐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
道光皇帝,是个比较简朴的皇帝。他的龙袍打了补丁以后,还要翻来覆去地穿。可是打一个补丁内务府的报价却是5两银子。而民间打个补丁,只要3文钱,那是手艺高超的价格。光绪皇帝每天早上吃4个鸡蛋,每个鸡蛋内务府的报价是8两银子。也就是说光绪一顿早餐,光鸡蛋就花费了大概32两银子。而民间1两银子可以买500个鸡蛋。乾隆时期,鸡蛋的报价更夸张,1个高达10两银子。有一次乾隆边吃鸡蛋就边问身边的大臣,你每天吃多少鸡蛋?大臣直言不讳地说:“每天4个。”乾隆都吓得目瞪口呆,直呼这个大臣太奢侈了,每天吃这么贵的东西。现在我们明白了,为啥在内务府干活很挣钱了。3000多号人,50多个部门,所有的采买到任何一个人手里,都要扒一层皮。从地方到皇宫,这一路下来,不知道被扒了多少层皮,物价自然就上来了。
总结:花公家的钱,必须要层层审批。
其实我们找公家办点事儿,就能明白为什么清朝官员不会找户部借钱了。因为手续实在是太麻烦了,一张纸上可能要盖七八个章才能把钱给批下来。
而且由于层层把关,你想要的钱未必就能批得下来,就算批下来了,也是有规定时间和利息的,完全划不来嘛!
相对而言,跑去跟内务府借钱,那就轻松多了。毕竟在他们看来,不是动用的纳税人的钱,而是跟皇帝的私人交情问题,一切都好商量。而且内务府里的那些贪腐的事情,也需要大家一起来隐瞒,拿人家手短,借钱自然就更加容易了。
比如说当初光绪询问自己的师傅翁同龢:翁师傅,你家平时吃得起鸡蛋吗?翁同龢差点没笑出来,想到周围都是内务府的人,于是就说道:吃不起,只有家族祭祀的时候吃。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