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359 更新时间:2024/3/5 1:13:13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湣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誉率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干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var1]

稷下学宫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则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稷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稷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特殊历史环境,对诸子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更多文章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匹夫是对古代普通百姓的称呼吗,古代人所说匹夫是什么意思,匹夫是不是贬义

    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匹夫”这个称谓何时有的呢?有人说很早,会举出《尚书.咸有一德》中说过:“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

  • 孔子画像那么滑稽,这三个细节却意味深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画像100幅,孔子的画像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最早的孔子画像是黑的

    [var1]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人们也对孔子真实的面貌无从知晓。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画像,并非孔子的真实面貌;但古代画家将孔子画得那么滑稽,这显然有他的特别之处。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历代画家对孔子的描绘,其实都出自于《庄子》一书的记载中。因为《庄子》是记录孔子样貌最早也是相隔

  •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后,赵国的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国灭亡后蔺相如去哪了,廉颇和蔺相如哪个对赵国重要,赵国灭亡时廉颇蔺相如怎样了

    课文讲到这里就截止了,那么,2人和好后,赵国又走向何方?其结局又如何呢?这就是今天賨人客要给大家分享的。[var1]“将相和”的时候,廉颇、蔺相如的年龄都不小了,廉颇已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而蔺相如,也已进入暮年。在廉颇以前,赵国还有个更牛的名将,叫赵奢,就是后来长平之战战败的赵括的父亲。赵奢死后,

  • 秦将樊於期为何牺牲自己,也要帮助荆轲刺秦王?他为何要叛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樊于期为何要背叛秦国,荆轲刺秦王中樊于期为什么叛逃,樊于期简介

    [var1]虽然《史记》中对秦将樊於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分析论证,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为参与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之后秦王嬴政便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处死,并用黄金千斤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樊於期首级。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报复贵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打

  • 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还有第四国存在,被忽略的第四国是哪一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蜀吴三国在现今哪里,魏蜀吴三国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三国时期魏蜀吴哪个国厉害

    [var1] 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就是辽东霸主公孙家族 其实与魏蜀吴三国同时并立的第四国割据政权就是割据辽东地区的辽东霸主公孙家族,说起公孙家族割据辽东地区还得从东汉辽东太守公孙度说起。公孙度是辽东襄平(现今辽宁辽阳)人,他的老爹公孙延在他幼年时在家乡犯了法,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因此公孙延举家迁到了玄菟郡

  • 细数春秋战国百年以来,秦国史上有为的君主,秦国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尴尬的是,秦国这个在诸侯国中弱小又尴尬的角色,在中原人眼中,它是夷戎,而在夷戎眼中,它又是西周的诸侯,武公时期“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①,极大地扩大了秦国的疆土。到了公元前659年,秦国出现了一位深谋远虑,有枭雄之志的君王——秦穆公,穆公是德公之子,宣公成公之弟,他善用有才之人,领兵东

  • 三家分晋后,魏国历经8位君主,结果一代不如一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的四大君主,魏国哪位君主最强,魏国后期有几个国君

    [var1]一、魏文侯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特别是在魏文侯在位时的李悝变法,更是为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提供了借鉴。因此,魏国得以

  • 荆轲刺秦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太子丹还是太年轻了,信错了这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荆轲为什么答应太子丹去刺秦,荆轲刺秦成功了吗,历史上怎样评价荆轲刺秦

    [var1]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燕太子丹物色的刺客叫荆轲。荆轲为刺杀秦王作了精心的准备,他带上秦国的仇敌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一带地区的地图,这两样东西都是秦王非常想得到的。同时燕太子丹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后来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又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

  • 燕国都城,汉朝广阳郡,唐朝范阳,后为何称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范阳个人简历,燕国都城是现在哪里,燕国城池名称

    [var1]据《尚书》记载,大禹分天下九州,其中并没有幽州之名,但是在《周礼》中却记载,“东北曰幽州”。相对中原来说,幽州范围大致就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及辽宁一带。幽州地理位置优越,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周朝取代殷商后,分封天下,幽州为召公封

  • 看完武则天做的这三件事才明白孔子为什么让大家不要得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做的三件好事,武则天和孔子谁厉害,武则天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妃子,很多史料暗示在太宗尚在时,她就和太子李治发生过关系。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本应和太宗的其他妃子一样,出宫到佛寺中削发为尼度过余生。对武则天余情未了的李治在皇后王氏的撺掇下,把武则天从佛寺中接回宫中并封为“昭仪”。[var1]本想和武则天联手对付萧淑妃的王皇后始料未及的是武则天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