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一词可能在西周便已出现,体现上古先民的天文成就

“中国”一词可能在西周便已出现,体现上古先民的天文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586 更新时间:2024/1/23 11:10:05

比如“中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云:“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魏书·宕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可以确定,近两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已经以“中华”自称了。

比如“中国”。

《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礼记》,被认为是小戴传授孔子经学的笔记,此语是对孔子的高度称赞。《汉书·陆贾传》:“皇帝……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汉初,古人就以“中国”自称了。只是,这个“中国”,并不是所谓的“强汉”抑或“大汉”的另一个“国号”。

或曰,“中国”这个词出现的还要早。

何尊

西周成王五年(前1033年),周王在成周营建都城,祭祀武王,丙戌日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了浔高的内容,其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今人称,“中或”,就是“中国”。这个解释说得通,后面具体解释。

一个解释是,“中国”的含义,就是“居中之国”或“中央之国”。这个说法不错。但不能止于此,不然,很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的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起源极早。其中,体现着建立在上古先民辉煌天文成就基础上的“天道之悟”;也反映着建立在时空统一观基础上的哲学认知和用事制度。

《周礼》记录了西周职官制度,又包含着众多长期积累的重要理论。其《天官·叙官》载:“惟王建国,辨证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辨证方位”,就是确认四方,端正方位。

郑玄

郑玄《注》:“辨,别也。……玄谓《考工》:‘匠人建国……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是别四方。……正位谓此定宫庙。”孙诒让《正义》引干宝:“辨方谓别东、西、南、北之名,以表阴阳。”贾公彦《疏》:“谓建国之时辨别也。先须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正位者,谓四方既有分别,又于中正宫室朝廷之位,使得正也。”

从典籍记载上古先王立国实践看,也确是如此。

《尚书·盘庚》载:“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孔颖达《正义》引郑玄:“正宗庙朝廷之位。”《逸周书·作雒》载:“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中国自古的“宗庙朝廷”,包括绝大多数民居,都端端正正,坐北朝南。

距今7000年前的安徽双墩遗址中,出土了若干“二绳”,即“+”符号遗物。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通过“立表测影”观测日升日落,将时空很好统一了起来。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对这种方法总结说:“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由此,上古先民有了“四方”和“中央”的观念。

甲骨卜辞中,商王居“中”祭祀“受年”,祈求天帝保佑“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皆“吉”,也就是风调雨顺年丰。这已经将统一的时空观念与政权治理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并不简单地因为居中,可以和四方等距,便于统治管理,更重要的,而是“中央”距天最近,便于与天地沟通,“奉天承运”。

黄帝

上古先民形成的第一个宇宙理论,是“天圆地方”。天的圆顶,是天极,也是最高天神的居所。在古人认知中,最早认为地是平的。但是,平的“地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和像盖子一样扣在地面上的“天圆”严丝合缝结合于一体。于是,古人改进了自己的理论,进而认为地面也是隆起的,中间高四周低,这是“昆仑”想象产生的根源。古人并且认为,最早的黄帝便居于昆仑之虚。

这个观念流传下来,就是古人哲学上的“允执其中”或曰“允执厥中”的理念,“中行”和“中庸”思想也由此而来。

在政治用事制度上的表现,则成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说回到何尊的“宅兹中或”。

《说文》曰:“或,邦也。”段玉裁说:“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他后面又说,或成为国,可能先经过域,再成为国。就是说,“或”是“域”之本字,的确发音亦为“yu”;“域”之含义为“邦”;然后才有“国”字,义也为“邦”,所谓“邦国”是也。

周成王

所以,周成王所说武王讲的“中或”,是“中间之邦”,或者“天下之中”,“告天”就是禀告天帝,本王住到那里以便受天大命以治天下。

荀子·大略》:“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个“礼”,是从古天文学发展中形成的天神崇拜,又进一步形成的政治礼乐制度。

这种制度,更具体表现在前引《淮南子》的那段话里。其中,对于国中之宫、宫中之庙等等,皆有“讲究”。

比如,《周礼·考工记·匠人》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在可知后世的王都中,唐长安城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设计;再有就是北京的紫禁城。当然,周代所说的“方九里”就太小了,比如北京紫禁城就不知比这大了多少倍,但形制上一如既往。

限于篇幅,不多赘述。只是,这种形制,同样来源于“观象授时”,基于时空统一系统,是独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例如“九经九纬”,是八方九宫的理念,在《礼记》中,孔子将其抽象化为伦理道德理论了。

更多文章

  • 被当成“红颜祸水”典例的妹喜、妲己、褒姒中,谁是最无辜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妹喜褒姒妲己谁最漂亮,褒姒和妹喜有什么相同,褒姒最早的照片

    红颜祸水这个词当中,红颜出自《汉书》,指的是受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而祸水出自《赵飞燕外传》,是说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被认为是会浇灭“以火德而兴”的汉王朝的祸水。按照许多史书典籍的记载,导致夏、商、西周灭亡的分别是妺喜、妲己、褒姒三个女子。然而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种论调无疑是推卸责任,是用个别的人物来掩饰

  • 为博她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可他却不是她第一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妲己一笑,周幽王宠爱谁,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

    公元前781年,周朝发生了里氏七点八级地震,震中在岐山,史称岐山地震。《史记》记载:“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地震发生后,太史伯阳父第一时间唱衰歌:“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史记·周本纪》)伯阳父连时间都给预测

  • 现在的什么地方是《封神榜》中的西岐和朝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封神榜的西岐与朝歌是什么关系,封神榜西岐和朝歌哪个好,朝歌与西岐

    这里面的两个地名,我想肯定有不少读者朋友们都有过好奇,就是西周的首都西岐和商朝的首都朝歌,这两个地方在西周建立后,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在历史中很少再出现了,那么西岐和朝歌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我们先来说一说商朝的首都朝歌。朝歌这个所谓的商朝首都有点特殊,因为在我们印象里,商朝最有名的首

  • 神箭手后羿的师父:手拿宝弓箭法举世无双,可惜被人遗忘了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羿的神箭是从哪来的,后羿的神箭去哪了,后羿的师父

    资料图后羿射日的故事一直是我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说的是后羿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射掉了九个多余的太阳,故事不但表现了后羿的英雄气概而且还展示出了他的高超箭法。在人们印象中,后羿一直是位神箭手,他的箭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实后羿的箭法来自于他师父的真传。后羿的师父手拿宝弓,箭法

  • 周文王背姜子牙八百步周朝就能多存在八百年,为何不多背几步?因为他犯了个错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文王请了姜子牙几次,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故事简短,姜子牙与周文王的故事100字

    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的帮扶,此人便是姜子牙。看过《封神演义》的人估计以为姜子牙是个神话人物,但其实他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后期被人当成神一样而已。关于姜子牙被神化的故事,在民间是多不胜数。其中有一件关于西周的故事就被传得神乎其神。据说西周能存续八百年主要是因为当时姬昌背着他走了八百步,这

  • 历史故事:周文王请姜太公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姜太公如何辅佐周文王,姜太公遇周文王的故事,姜太公怎么帮助周文王的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本名叫吕尚,但后人都习惯叫他姜子牙。早在尧帝和舜帝那个时代,他的祖先就做过大官,辅佐君王来治理国家。后来,他们家祖上还有人跟着大禹一块儿走遍了大江南北去治理水患,为水患的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他家先祖的功绩,舜帝就把吕地封赏给了他的祖上,一家人也就都跟着姓了吕。但是到

  • 宋公稽的这些年:守不住的殷商礼乐,斩不断的利益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国公稽简介,殷商时期有什么礼乐文明吗,殷商是什么朝代

    《汉书》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地处中原腹地,河流汇聚,平原广阔,其最为富饶的三座城池,皆历史悠久,其中包括商丘、陶丘、彭城。《帝王世纪》载:“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乃封挚于高辛”,宋国都城商丘,乃是当年帝喾的都城所在,高辛是

  • 秦国两大名将,率领百万秦朝军队,横扫东方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年,白起又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斩敌二十四万人,又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为国尉。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为大良造。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拿了下来。此后的第五年上,

  • 白起真是被历史冤枉的?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活埋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长平之战白起杀了赵军吗,长平之战历史上真实的白起

    [var1]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白起确实坑杀了赵军,但是40万这个数字并不可靠。其实经过后人统计,20万这个数字比较接近真相。虽然一眼望去缩水一半,但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天文数字。肯定还有人会对这个数字有争议,但40万也好,20万也好,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白起如何做到一夜之间就活埋20万人的?就是20万头

  • “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百家争鸣最活跃时期是,百家争鸣学派代表阶层,百家争鸣什么阶级活跃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