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坊间总是传言“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呢,这个主要是因为崇祯在以身殉国之前,亲自下令把魏忠贤的尸骨安葬在了京西的碧云寺,且崇祯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临终之际发出了“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的感慨。
另外天启皇帝在弥留之际也曾对年仅十七岁的崇祯说过“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忠告,而且崇祯临死之前,正是想起了大哥的这句话,才命人为魏忠贤重新安葬的,所以也才有了人们常说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事实上,大明的灭亡与否,与魏忠贤并无必然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即使魏忠贤活着,大明也依然会灭亡,且一定会亡在崇祯手里,为何这么说呢?
一是崇祯的性格所致,崇祯皇帝是地地道道的志大才疏型的帝王,其能力平庸,但却非常的勤勉,做事呢?多疑又迫切的追求速成,其在位十七年,却先后换了五十任内阁首辅,这哪里是在治国,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嘛。
二是大明帝国的气数已尽,事实上明王朝的财政在万历年间就已经破产,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支撑帝国庞大的养官成本(官僚机构十分臃肿),以及支付啥事不干坐等吃喝的上百万朱氏皇族的开支。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首先都是从财政系统垮台开始的,因为帝国的钱袋子坏了,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政府日常运转或军费的开支。
为何明王朝能够苟延残喘那么多年呢?
因为明王朝立国已经二百余年,社会阶层已经固化,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无论大明的国运如何衰落,是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况且受制于大明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隋唐时期的门阀势力一样自立山头;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被朱氏王朝统治,只要有口吃的,不挨饿就可以了。
后来李自成造反为何能够一呼百应,因为百姓实在是没法活了,灾民遍地,朝廷不但不去赈灾,还要向已经饿的只剩皮包骨的难民征税,这不是硬逼着百姓造反吗。
由于崇祯登基之时,年仅十七岁,毫无官场权利斗争的实际经验,更加的不懂皇帝的平衡之术,所以他一上台龙椅还未坐热乎,就听信东林党人的蛊惑,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给清除了。
所以在后来的执政生涯中,他每次遇到难关的时候,就屡屡受到东林党人的联合抵制,例如迁都,其还未正式提出,就直接被东林党人给否决了,还有后来的让群臣筹集军费,那是个个哭爹喊娘的叫穷,气的崇祯的暴跳如雷,但又无可奈何,总不能把他们全部都给杀了吧。
总而言之,崇祯为了巩固皇权,可以除掉魏忠贤,但你必须要培植出制衡东林党人的另一波势力集团,否则你动了魏忠贤,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断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