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然而从战后的发展和结局来看,马陵之战的两个当事国却并没有真正的赢家:三大顶级名将一死一逃亡,还有一个下落不明。魏国自不必说,齐国虽然称霸,但是齐威王称得上明主却并非雄才伟略之人,原本齐国可以走得更远,但是齐威王的若干举措却在一定程度上葬送了齐国的大好局面,今天就来看看马陵之战后,齐国为何没能走得更远?一把好牌在手却被自己打烂。
[var1]
马陵之战后魏国损失了十万魏武卒,名将庞涓自杀身亡,太子申被俘在齐国自杀,魏国的损失可谓极其惨重,可是齐国损失也不小:首先连续两次在桂陵和马陵之战击败魏军,为齐国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田忌因为和相国邹忌不和,此番大胜引起邹忌的嫉妒加上田忌自己的张杨,田忌被诬谋反只能逃亡到了楚国,虽然在齐宣王时回到齐国但田忌早已失去了锐气不复当年之勇。
[var1]
田忌的出走引起了连锁反应,原本齐国之所以能连续击败魏国,军事上依靠的主要就是田忌和孙膑,两人一个为主将,一个为军师配合默契堪称绝配,马陵之战后孙膑不知所踪下落不明,要么是随田忌去了楚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赏识他的人已经不在了,于是孙膑飘然离去隐居在某地,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如果齐威王不听信谗言,田忌不逃亡仍然受到重用的话,孙膑也肯定不会走。
[var1]
齐威王更大的昏招在于称霸中原后魏国、韩国等纷纷臣服,以至于齐威王有点飘飘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韩国率一些小国在徐州朝见齐威王(当时是齐威侯)尊其为王,齐威王也顺势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战国历史上有名的“徐州相王”事件。
在此之前除了被视为蛮夷之地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国、吴国、越国等国称王之外,中原大国无一称王(魏惠王是个例外,他是在前344年逢泽之会时在商鞅的游说下称王的,不过受到各国抵制,不得不说商鞅是没安好心),“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两个强国的不满和敌意,楚威王甚至出兵攻打齐国并在徐州大败齐军,齐国霸业受到重挫。
[var1]
可以设想一下的是,如果齐威王有秦孝公或者燕昭王的魄力和用人策略,继续重用田忌和孙膑,如此一来齐国内有邹忌,外有田忌和孙膑大杀四方,战略上再稳妥一点不受魏惠王劝其称王的诱惑,在当时魏国衰退下去,齐楚秦三大强国中齐国实力最强之时,齐国将大有可为,至少不会败于楚国之手。
齐威王起了一个不好的头,齐国自齐威王开始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屡屡图霸中原,事实上齐国地处东海之滨远离中原,它最应该做的是虎视一旁,谁强大起来就联合各国群起而攻之,而不是一头扎进争霸中原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以至于灭了宋国后引起五国伐齐差点亡国,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