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了吴国、东吴,历史上还有哪些国家以“吴”作为国号?

除了吴国、东吴,历史上还有哪些国家以“吴”作为国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32 更新时间:2024/1/17 5:59:21

[var1]

当然,吴王夫差吞并越国后,没有对越王勾践赶尽杀绝,导致后者卧薪尝胆,反而消灭了吴国。自此之后,吴国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但是,吴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深远的,这尤其体现在“吴”这一国号的沿用。

一、东吴

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但是,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不再臣服于曹丕了。黄武八年(229年)四月丙申(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了和春秋吴国相区别,孙权建立的吴国,通常被称之为东吴或者孙吴。

[var1]

公元263年,曹魏派遣大军进攻蜀汉。同年,蜀汉灭亡,这导致东吴的处境更加危急。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东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二、杨吴

唐朝末年,杨吴的创立者杨行密起家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受封淮南节度使,而后和割据两浙的钱镠形成对峙。

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到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不过,杨吴的大权后来被大臣徐温篡夺。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死,养子徐知诰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大和七年(935年)徐知诰(李昪)受封齐王,至天祚三年(937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杨吴遂亡。

杨吴为五代前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疆域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全据东南富庶之地。

三、吴国(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九四,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祐为年号。张士诚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拥兵数十万。

[var1]

至正十八年(1358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不再归顺元朝。值得注意的是,次年,朱元璋也称“吴王”。因此,在元朝末年,一度存在两个割据一方的吴国。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于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四、西吴(明朝前身)

1351年5月,也即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

[var1]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4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在明朝正式建立后,朱元璋加紧了一统天下的进程。同年,朱元璋派遣大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更多文章

  • 秦国为了称霸引进人才,却用五张羊皮换来一个奴隶任命为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五张羊皮换丞相,秦国历任丞相,历史上真实的秦国故事

    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部,也有这么一个新兴的诸侯国,对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多多益善。这个新兴的诸侯国就是秦国。[var1]秦国和其他的像齐国、鲁国、晋国等中原诸侯国不一样,它们都是老牌的诸侯国,和周朝的历史一样,而秦国是在周平王东迁时,充当了一次保镖兼仪仗队,才被周王封为诸侯,由此立国的。秦国立国之初

  • 身为儒家圣人的孔子,竟然“不知儒服”?是的他亲口承认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你不知道的孔子儒家真相,孔子儒家礼仪图片,儒家孔子的简介

    根据《礼记儒行》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夫,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鲁国君主鲁哀公问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穿的吧?”孔子回答说“我年少的时候住在鲁国,穿的衣服袖子比较宽;在我长

  • 赵括当真是纸上谈兵?从赵国把廉颇换下开始,长平之战赵国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括和廉颇协同作战,廉颇和赵括的水平对比,赵括在赵国的地位

    长平之战,是赵括一辈子最大的痛,因为他的失策,导致秦军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强大的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基本上是家家没了丈夫、父亲和儿子。作为长平之战的赵军总指挥,赵括是不是真的要承担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他果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小伙子吗?[var1]01赵括的无能,秦国是一眼就瞧出来了。长平之战胜负的关

  • 身高2米21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的身高是多高,孔子真实身高和体重,孔子身高和体重

    [var1]今观其形,皆是人想而来孔子距离我们时隔两千多年了,其实我们见到的孔子形象,都是人们想象而来的。因百家争鸣,在孔子逝世后的三百多年里,孔子一直都是一个布衣学者的形象,远远未曾登顶。直到汉武帝时“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与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地位越来越高,历代的统治者们为了表现自己对儒家的

  • 荆轲刺秦王,如果不是一场“复仇秀”有可能不失败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世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真实的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有可能成功吗

    可当荆轲来到燕国,就遇到了一生难得的知己,敲打乐器大师高渐离,并迷上了燕市的狗肉与烧酒,每日在小酒馆喝高之后,就一块唱着半忧伤半高亢的燕国流行民谣《蓟都》:“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易水河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和我在蓟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var1]

  • 诸葛瑾才华平庸,在吴国的地位却不低,孙权为何如此看重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瑾对孙权的贡献,孙权与诸葛瑾关系,诸葛瑾为什么去东吴辅佐孙权

    然而有一个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声名不显,如果不是因为他有个卧龙弟弟,恐怕很少人会知道这个人。他就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便是在东吴阵营中,他的名气也要远逊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当然了,他的一生相比这些人而言,也显得十分的平庸。[var1]即便名气不如人,但是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却是非常显赫

  • 商鞅的一条规定无意造就出秦国最铁血部队,成六国的“追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的一条规定无意造就出秦国最铁血部队,成六国的“追命符”说到秦朝,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它是秦始皇嬴政在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以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出现,正式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其实,早期的秦国并非是一个强国,其先祖秦非子只是因为养马

  • 越王剑是勾践佩剑,为何在楚国郢都出土?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合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越王勾践的剑在哪里出土,越王勾践的剑在什么地方出土,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确定是真的吗

    记得一个修复兵马俑的考古队员,在发现兵马俑身上有一个指纹的时候,立刻被感动哭了,为啥?因为这个指纹是两千多年的工匠留下来的,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越王剑出土的时候,也是非常让人惊叹,整把剑长55.7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身上布满了贵族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有蓝色玻璃,北面有

  • 能以文服人、也能以物理服人,儒圣孔子其实还是“武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以德服人孔子,名人怎样评价孔子,孔子是怎么以德服人的

    作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似乎有这样一副类似于古代大学教授的外表形象才算是正常。但事实上,这个形象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var1]关于这件事,孔子的弟子之一,“七十二贤”、中的子路可能会有话要说。子路本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原本是卞地有名的游侠,

  • 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遇到暴雨后为何不用弓箭?原因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司马懿上方谷大战,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失败的地理原因,诸葛亮跟司马懿斗阵超长视频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被烧死时,天空突降暴雨,浇灭了烈火,让陷入绝境的“冢虎”逃出生天。然而很多读者都感到疑惑,面对逃窜的司马懿,诸葛亮为何不下令放箭呢?战国初期,孙膑就是在马陵埋伏大量弓弩手,将庞涓射死于树下。很多读者认为,“火烧上方谷”不过是罗贯中的虚构情节,这个情节不过是为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