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唐玄宗不弃城逃亡,安禄山有能力打下长安城吗?

如果唐玄宗不弃城逃亡,安禄山有能力打下长安城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4/3/9 15:26:06

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安史叛军得以攻克潼关之后,整体局势似乎已经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攻克潼关之后,长安就是唾手可得的。

可万万没想到,安史叛军毫无远见(传统史书说法),居然在攻破长安之后驻足不前,眼看着唐玄宗逃到了蜀地,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逃到灵武。

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对于史书的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既然万里长征只差最后一步就走完了,无论多傻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必须走出这最后一步,否则前面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可在传统史书的记载中,安史叛军的万里长征都快走完了,大唐皇帝和太子近在眼前了,他们却始终不愿意走出最后一步。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看见了一粒漂亮的芝麻,于是决定丢掉手中的西瓜,先把芝麻捡起来。

你们信吗?

我的观点很简单:当我们发现历史当事人犯了无法理解的低级错误时,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嘲讽他们,这不仅无用,更显得我们水平不高。

能在一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人,无一例外全都是人雄。我们是什么人呢?一群普通人而已。

当人雄犯下了低级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警惕:连他们都会犯的错,如果换做我们,岂不是早就步步错了?

传统史书之所以会把安史叛军停止进攻长安一事归咎于他们目光短浅,完全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却并不是传统史书的编纂者真这样认为。

安史叛军没有选择乘胜追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我为什么敢这样肯定呢?因为传统史书的记录前后矛盾。

按照正常逻辑判断,当安史叛军把大唐皇帝打得仓惶逃离都城之后,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讲,都可以称得上是空前胜利。

但是在取得这种胜利之后,安史叛军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如何呢?非常差劲。

当安史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城后,曾试图夺取紧挨长安城的扶风,结果让一个县级官员(陈仓县令薛景仙)打得抱头鼠窜。

要知道,此时的太子李亨还没有抵达灵武呢。

太子李亨抵达灵武后,叛军再次率军攻打扶风,又被薛景仙打了个落花流水。

经过这两次事件,薛景仙获得了太子李亨的看重,从县级升至市级,后又升至省军级。

戊申,扶风民康景龙等自相帅击贼所署宣慰使薛总,斩首二百余级。庚戌,陈仓令薛景仙杀贼守将,克扶风而守之……以陈仓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兼防御使……以薛景仙为关内节度副使。

扶风距离长安只有两百里左右,组织抵抗的人物只是一个县令。

就这种次核心地区,这种人员配置,都能两次把安史叛军打得灰头土脸。如果唐玄宗愿意固守长安,安史叛军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

唐玄宗弃守长安,和太子南北分开,不是因为安史叛军势大,而是因为内讧。

换言之,安史叛军拿下的长安是大唐政府的馈赠,而不是他们有多么了不起。

也许有人会说:“扶风这种小地方,安史叛军并未放在心上,一时大意才被薛景仙击败两次而已。”

这种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扶风的战略价值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安史叛军夺取了扶风,就等于卡住了大唐西北军区的咽喉,因为整个江淮地区的物资,都要通过扶风进入西北。

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皆薛景仙之功也。

太子李亨为什么要北上灵武呢?因为他的基本盘在西北军区,他迫切需要取得西北军区的支持。

可如果安史叛军夺取了扶风,太子李亨就算抵达了灵武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久之后,扶风更名为凤翔。对于了解五代十国的朋友而言,这个地名应该不用我多介绍了,那真可谓是重中之重的一个地区。

扶风如此重要,安史叛军怎么可能不放在心上呢?又怎么可能会一时大意呢?

除了扶风之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西北地区,安史叛军占领的重要城池只有一个长安,那还是唐玄宗主动放弃的。

除此之外,西北地区相对重要的城池,安史叛军一个都拿不下来。

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安史叛军只占据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部分地区,面积大概有二百平方公里。

贼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

而在某一段时间内,只要出了长安,立刻就能在许多周边地区看到大唐的旗帜。要知道,此时的太子李亨还没有称帝呢,帝国的皇帝还是那个被污名化的唐玄宗呢。

自上离马嵬北行,民间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长安民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市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京畿豪杰往往杀贼官吏,遥应官军;诛而复起,相继不绝,贼不能制。其始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至是西门之外率为敌垒。

就凭安史叛军的这种表现,谁还敢说他们是凭借真本事拿下的潼关?谁还敢说他们不立刻攻打长安是因为目光短浅?

这分明是实力不足,只能等对方主动放弃。真要把唐玄宗等人堵在长安,那接下来只能血战一场了。

安史叛军有这个能力吗?显然没有。

后来,太子李亨登基称帝,并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从九月二十五日开始反攻,三天之后就收复了长安,二十多天之后就收复了洛阳。

在大唐帝国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在封常清高仙芝临阵脱逃的前提下,在哥舒翰轻敌冒进的前提下,在大唐中央政府即将内讧的前提下,安史叛军的推进速度非常快。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个前提,安史叛军才能极其凑巧地拿下长安。

可我们看看西北军,他们哪有什么凑巧呢?一路硬桥硬马地拿下,所花的时间和当初的安史叛军差不多。

什么是实力碾压?这才是实力碾压!

看看这个速度,我们大概也能明白一点:唐玄宗为什么一直提防太子和西北军区?因为西北军区实在是太强了。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奇怪:“既然西北军区可以用实力碾压安史叛军,太子李亨又为什么要准备一年之后才大举反攻呢?更重要的是:他还向回纥借兵了!”

这件事的关键点就在于回纥和吐蕃这些外族身上。

大唐为什么要设置西北军区?为什么要把精兵强将全部往西北堆?就是为了防范回纥和吐蕃的入侵。

很多人在说起明朝的时候,总喜欢说“天子守国门”,把这种行为看做明朝专属。

事实上,哪朝哪代几乎都是“天子守国门”。

西汉王朝的大敌是匈奴,所以西汉的都城在长安;北宋的大敌是辽金,所以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唐朝的大敌是回纥和吐蕃,所以唐朝的都城在长安。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不能把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分开,否则一个国家两个中心,早晚会惹出大乱子。

长安的丢失原因,主要是大唐皇帝和太子即将产生内讧。当太子李亨决定反攻安史叛军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接受帝国西部版图即将大幅度缩水的现实,这才与回纥和吐蕃达成默契。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当太子李亨决定东进收拾安史叛军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被安史叛军、回纥和吐蕃联手打崩盘。

很多人都说,回纥的四千精兵进入中原,立刻就能让安史叛军闻风丧胆,可见他们的战力太强了。

这话对一半,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对。

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和盔甲很少出现代差,同兵种之间的战力差距不像热兵器时代那么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夸大回纥四千精兵的战力。

回纥四千精兵之所以能让安史叛军闻风丧胆,不是因为他们的战力,而是因为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战略意图。

对于安史叛军而言,当他们看到回纥四千精兵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大唐西北军区已经与回纥和吐蕃达成了默契,免除了后顾之忧。

在这种背景下,回纥四千精兵算得了什么呢?拥有绝对优势的西北军区才是狠角色啊。

现在,这个狠角色马上就要朝安史叛军出手了,他们怎么可能不怕呢?

我用二战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国外与苏联在西部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德军突然发现有一支挂着日军番号的部队与苏军共同作战,他们肯定也会立刻闻风丧胆的。

因为国外是国外的盟友,可现在这个盟友居然和敌军站在了一起,这意味着苏联的东部战线已无任何忧虑,随时可以调兵到西部收拾国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到底是这支日军的实力强大呢?还是透露出来的这个信息更可怕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有回纥和吐蕃的掣肘之外,太子李亨其实还有一个顾虑:他也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西北军区。

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一再说:唐玄宗根本不是老年痴呆,而是太自私,他把自己的皇位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可我们看看太子李亨的所作所为,其实和唐玄宗没什么两样。

唐玄宗在位时,一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所谓“奸臣”来制衡朝堂,太子李亨登基之后,立刻用大太监鱼朝恩来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军方大佬。

其实在大规模反攻之前,太子李亨也曾试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反攻,但他始终让一些文职官员节制西北军将帅,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

其实唐玄宗也好,太子李亨也罢,他们之所以迟迟无法平定安史之乱,绝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始终要分心他顾。

从唐玄宗到太子李亨,他们一会让文职官员指挥西北军将帅打仗,一会让大太监节制西北军将帅,一会又频繁干预前线行动。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标准的“外行指挥内行”,焉能不败?

可问题是:如果不这样做,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太子李亨,他们都担心前线兵变,因为西北军区实在是太强了。

不把这些军方大佬收拾妥帖,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太子李亨,晚上都是很难睡着的。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其实是对的,因为人这种生物,天生就是得寸进尺的。

当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之时,河北地区依然是乱糟糟的,为什么呢?

这绝不是西北军区没能力平定河北全境,而是他们开始养寇自重,当安史叛军希望有条件投降的时候,他们全部接受。

按照他们这种玩法,河北地区能安定才怪。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玩法,使得藩镇之乱很快拉开了帷幕。

更多文章

  • 张九龄:做人,在意名声你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九龄个人资料,张九龄有多聪明,张九龄最好的三首诗

    文:钟一(读史专栏作者)简陋的小屋中,异常的安静,只有张九龄与一名仆人在一起。不久前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来到了这个陌生得可怕的地方。仆人试图安慰张九龄不要为贬谪而难过,张九龄一脸从容地笑了笑。然后他披上外衣,来到了屋外。夜晚的风有点寒冷,不知远方的亲人此时如何呢。古时的车马慢,许多人离开家乡后,

  • 《世界军事战争史-103》唐朝的对外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的战争史,关于唐朝的军事的资料,关于唐朝对外军事方面的资料

    唐朝的对外扩张主要是征服朝鲜半岛。唐初,朝鲜半岛上乃是高丽、百济、新罗三权鼎立。唐初期曾5次大举东征,先后平定了百济、高丽。1.太宗时的东征高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百济位于西南部,新罗位于东北部。西晋时期,高丽侵占了辽东地区。隋炀帝曾3次进军高丽,企图收复辽东失地,并进而兼并高丽,均未成功。唐初与高丽

  •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将却不帮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谁的功劳最大,为什么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实力

    李世民他是太原太守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喜欢结交一些能人义士颇有信陵君的感觉。除了招揽这些人也善于把握每个人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招揽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能把他们招揽到一起为自己所用这也是需要本事的。就这样很快就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而大名鼎鼎的李靖就是其中一个,后期李世民能够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等人

  • 杨贵妃死后,有人用她的袜子发了财,方法让后人叹为观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高清视频,杨贵妃被埋了多久才被重新埋葬

    而之所以完美,就跟她漂亮有关,普通人一白遮百丑,杨贵妃呢,与普通人不同,就因为漂亮的缘故,不但遮住了她的狐臭,还遮住了她的德行。致使千秋,也别说千秋,即便是当时,也有人忘记了她尴尬的身份 ,忘记了她如何迷惑唐玄宗李隆基,如何纵容杨国忠、安禄山。如何安史之乱,流亡途中还纵情享乐,沉湎艺术,致使马嵬坡前

  • 太子加封秦琼等人为大将军,秦琼等人支持太子称帝,李渊只好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七,李世民正式被李渊册封当太子。同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就登基称帝了。李世民的太子生涯虽然短暂,但是紧锣密鼓干了许多大事。笔者今天得空,就讲一讲李世民的太子生涯。从李渊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开始紧锣密鼓抓权。李渊下诏把兵权交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马上就让长孙顺德和秦琼等人去接

  • 战略大师:李世民如何“轻松”击败薛延陀,平定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平定漠北,李世民为何要灭薛延陀,薛延陀简介

    为了对付这一威胁,历代中原王朝又是修长城,又是劳师远征,可谓竭尽全力。汉武帝的漠北大战气势恢宏,但却始终未能征服漠北。不过,唐初,李世民却以很小的代价就“扫清沙漠”,平定漠北!回顾这个过程,唐太宗对战略炉火纯青的把握,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薛延陀:棘手的对手。在唐朝攻灭东突厥的过程中,薛延陀是大唐的

  •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杀了很多大臣,为何不敢杀程咬金?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敢杀任何人但不敢杀程咬金,武则天杀程咬金的原因,武则天秘史里有程咬金吗

    武则天的手段有多残忍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为了权力,只无论是谁坐在她的位置都会使出这种手段的。即使是武则天的孩子,他们也因为权力而受到牵连。然而,程咬金却幸免于难了。这显然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程咬金有自己保命的底牌。根据“唐书”记载,程咬金自降了唐朝之后,他从未改变过他的忠诚。他帮助了四位皇帝。他的手

  • 唐王朝为何没把契丹人扼杀在摇篮里,反而任之成了北疆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与契丹,唐朝对契丹的态度,唐太宗对契丹的战争

    不过,强大的民族在萌芽之时往往是弱小而不起眼的存在,契丹人酝酿力量的时代恰恰是中原王朝力量最为强大的大唐,也正是大唐,错过了数次将这个北疆大患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机会。01 契丹初生契丹人的崛起于唐王朝基本同步。随着李唐王朝定鼎天下,契丹人也逐渐从南北朝隋末的部落离散状态中逐渐恢复。贞观年间,契丹人遣使

  • 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是何用意?她究竟想告诉后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的无字之碑什么意义,武则天的无字石碑,武则天无字碑的真正含义

    武则天的碑为什么是无字碑?她究竟想告诉后人什么专家这样解释!武则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以不亚于唐高宗的铁血手段和治国理政方针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式女性。其生平经历也被拍成多部电视剧,但这些电视剧却往往未演绎在她过世后,关于武后的无字碑的秘密,或许是因为这件事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许

  • 李治竟要废掉武则天!结果只能为自己的任性买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治临死前对武则天说的话,经典传奇李治武则天,为什么李治不废掉武则天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到了麟德元年(664)年,却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高宗李治竟要废掉武则天,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诏书。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来看看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作威作福,专权擅势,李治想干的事情经常受到武则天的牵制,非常愤怒。正在此时,有个叫郭行真的道士被宦官王伏胜告发,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