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努尔哈赤建立之后就有了不立太子的组训,不过有一个皇帝打破过这个祖训,这就是康熙。康熙在胤礽出生后不久就立他为太子,胤礽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个太子。之后的清朝再也没出现过太子。之所以没有太子,和清朝的国情还有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清朝在建立之初还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清朝的前身是后金,这绝对是奴隶社会时期,八旗制度就是奴隶制度的体现。奴隶社会时期,君主的权威并不是非常大,君主下面还有很多部落的领导,这些人也掌握大权。所以君主一般都是这些人选举产生的。这样才能获得这些人的支持,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最初的时候主要是靠八旗旗主和各位王爷选举产生的皇帝。也就是皇帝死后,由于没有太子,这些人在一起选举新的君主。这种制度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过也能说明一件事,大臣手中的权力太大。
其实不仅清朝是这样,之前的蒙古人君主也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大家在一起选举。有时候前一任君主可能已经制定了继承人,但还是要走个过场,这也是传统。更早的突厥、匈奴等都是这样。毕竟他们都是奴隶社会,君主没有绝对的权威。如果得不到大家支持的话,这个君主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康熙在位的时候,之所以能立太子是因为清朝这时已经入关多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制度。皇帝有绝对的权威,不需要和大臣联合起来执政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大臣不配合自己这件事。
其次是太子制度的弊端太明显。清朝建立后,吸取了之前历代王朝的很多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其实,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清朝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清朝避免了之前所有封建王朝的不足之处。比如地方割据、宦官乱政等。这都是清朝吸取之前王朝教训的结果,而清朝之所以不和之前王朝一样立太子,也是因为这个制度的弊端太严重了。
太子是储君,之后要继承皇位,成为皇帝。如果必须要立太子,就意味着很多有资格的人要争夺太子之位。很多朝中大臣为了自己利益考虑也会在背后支持这些人争夺太子。到时候就会出现朋党之争,这非常不利于朝政稳定的。其次,即使太子之位已经确定,很多人仍旧会参与争夺。因为太子既然能立也能废,这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这些人仍旧会争夺太子之位。
太子之位一旦确定,对皇权就造成巨大威胁。因为太子是唯一能继承皇位的人,如果皇帝一直不去世,对太子来说会有巨大威胁。一方面是很多人和自己争夺太子之位,另一方面自己待机时间越长被废的可能性就越大。到时候太子极有可能会发动政变。这在历朝历代都经常见。
也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清朝才不立太子。康熙立了太子之后,才发现这个制度的弊端太多了。毕竟九子夺嫡这件事贯穿着康熙的整个晚年。所以雍正继位后就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自己再留一份备案。皇帝一旦去世,当着大臣的面把两份都取出来,就能确定继承人了。这个制度和太子的制度比起来就好很多。
首先皇子们也不知道谁是继承人,所以不好再和某一个人争夺位子。其次,皇子们不敢乱来造反,毕竟自己没有储君的身份,谁都不敢冒险和自己造反。这样整个朝政非常稳定。不过这个制度并没有用几次。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个皇帝用过一次,之后的咸丰之后一个儿子,根本用不到。同治、光绪就没有儿子也用不到,宣统继位没几年清朝就灭亡了,更用不到。
不管怎么说,清朝不设立太子这件事还是很正确的。太子制度在封建制度来说虽然很有必要,但确实会带来很大问题。所以很多皇帝都在自己去世前才设立太子,都是为了避免太子制度带来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