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仆人,看司马光和他仆人吕直就知道了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仆人,看司马光和他仆人吕直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35 更新时间:2024/2/8 9:42:36

而且,若是运气好的话,他们的生活也是可以有很大保障的。

一般奴仆的地位都是跟随主人来的,他们只是主人的附庸。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不妨想一下皇帝身边的太监和一个臣子的杂役比起来,不说皇帝身边的人,就连替皇帝传话的人,其身份在低级官员,甚至,是老百姓面前,都是金贵无比的。这些奴才在外面都是代表着自己的主人行使权利,奴才有什么想法或是举动,都是暗含着主人意思的。

而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别人看到的或许都是你光鲜亮丽的一面,而仆人的着眼点却是主人的不足以及缺点。话说,在王安石当政时代,就有司马光这样的能臣被淹没了光辉,使得他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于是,他便偏安一隅,和好友一同建高塔避暑,以花草树木禽鸟游鱼的乐趣为自己的乐趣。

宋真宗天禧三年,即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宝元元年,司马光十九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

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一天,他让自己的奴仆去卖马,说到:他这匹马之前得过病,要求仆人把这个一定要事实告诉给买家。

这个仆人也十分有意思,直接按照司马光的指示做了。而这,在当时却不失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亦或者有很多人说这个奴才蠢笨,为什么要把马得过病的事情说出去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司马光的为人,就会知道他最喜欢正义用事实说话,更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虽然,把这样的事情如实说了,肯定卖不到好价钱,但是,如果吕直这样的仆人和自己的主人一样,都不看重钱财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么,这就不重要了。只是在古代,通常情况下的奴才每月都会领取少量的薪酬,或者靠主子的打赏攒钱过活,所以,碰到这样能给自己攒钱的机会,他们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并且,后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世人知道了司马光仆人的风骨。

话说,在牡丹花极为流行的时节,司马光的独乐园经常是达官贵人、名人游士必去的打卡点。那么,作为他的仆人,更是要替司马光守着园子,因此,吕直经常能得到赏赐。但是,他却用这些赏赐修建了一些公共厕所和亭子。司马光就问:“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

吕直却说道:“难道只能允许先生你不贪钱吗?先生你不爱钱,你是好人,我是你的仆人,我自然也要做一个好人。”更有甚者,司马光的独乐园里长出了灵芝,有人让吕直多多的施肥浇水,让其生长的更快更好,但是,却被吕直反驳了。

之后,他以揠苗助长来劝诫那些人,做事不需要想着有多大的成果,最重要的是,要本本分分才行。可见,主人的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仆人的素质。所以,古语有云:“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仆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多年后,司马光做了宰相的时候,他忠实的仆人吕直,自然还是相伴其左右的。吕直一直称呼司马光为“秀才”,直到被苏东坡教其改口,称呼已是宰相的司马光为“相公”。而这样阿谀奉承的转变,却让司马光听着很不习惯,差点对吕直改观,直到知晓事情原委之后,才原谅了吕直。

还有一次,是在洛阳美景正好的时候,文彦博邀请友人到乐园举办一些诗酒活动,而司马光作为主人,自然是要积极参与的。但是,细心的他,却发现吕直的神态不对,经常叹气,便对此非常好奇。吕直真的是人如其名,心直口快,他说到:“外面的景色十分美丽,也因此,扰乱了先生你的心神。从参加这些宴会活动到今天,已经十多天了,但是,先生你却没有一天看书学习。”

司马光听着吕直的话,心里十分惭愧,暗暗发誓不会再这样虚度光阴了。

所以,忠实的仆人像一面镜子,他能看到主人的优缺点,同样,更能反映出问题的不足。更能从无数的细节中,展示出其主人的教养、思想以及素质。最为重要的是,能和主人之间相互勉励,激励主人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发前进,且没有后顾之忧。而这,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仆人否是好仆人的标准。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邵氏闻见录》、《宋人轶事汇编》】

更多文章

  • 朱棣次子朱高煦究竟犯了什么错,被侄子朱瞻基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瞻基杀了朱高煦吗,历史上的朱瞻基和朱高煦,朱高煦如何评价朱瞻基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便是这样一位因“有勇无谋”而落得个凄凉下场的主儿!在奉行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朱高煦是很冤屈的,因为他上头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朱高炽。朱高炽的存在对于朱高煦而言如同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早死,要不然他想继位几乎是痴人说梦。影视剧朱高煦原本,做了老二的朱高煦也并未觊

  •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这一做法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如何对待崇祯遗体,大顺是李自成吗,大顺王李自成的一生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两位皇帝的优秀品行作出的评价。明朝初期朱棣皇帝把国都从南京到了北京,北京离北部边境较近,意在皇帝镇守国门,只是到了崇祯皇帝这里,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他也回天乏术,感觉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最后吊死在煤山的老槐树下,这就是“君王死社稷”的由来。可以说,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标,朱元璋为什么让朱标做太子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选择“接班人”时就很“痛快”,刚称帝时就立朱标为太子,没有丝毫犹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丝毫争夺之意,权力的传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没有任何波澜,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数,比如后来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那么这么多皇子为何就没人敢与

  • 流动作战和根据地,张献忠、李自成应如何选择才能最终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献忠与李自成谁的破坏力大,张献忠李自成实力,张献忠怎么投奔李自成

    张献忠 我们可以从张献忠的作战案例以及当时官方对其作战特点的评价可以看出这种流动作战的优点。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率军联合闯王高迎祥等人袭击凤阳时,便是长途奔袭,趁明军不备而攻击得手。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张献忠有着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张献忠的骑兵部队每人配备两到三匹马,保证了马匹长途奔袭的能

  • 年过古稀的李善长,每天勤劳务农,为何朱元璋仍然不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明朝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在后期重视了火器的发展,可是明朝末期出现了党争,结果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党争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隐患。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非常低微的,历史上记录在册的皇帝中,比朱元璋出

  • 西夏最有权谋的女人,原本是小皇帝的表嫂,结果却逆袭做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美女照片,西夏皇后一览表,西夏最有名的皇后

    梁皇后从小就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也就是因为她从小貌美如花的原因,所以早在她年仅12岁的时候,就被西夏的一位权贵大臣给看重,并且还娶回了家中当妻子。然而,很不巧的是这位西夏的权贵大臣是皇帝的大表哥,更不巧的是梁皇后除了天生貌美之外,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权谋的女人,并且她的野心还特别的大。当梁皇后看到小皇

  • 3任妻子,2顶绿帽子,无一子嗣!李自成的“无能”,得以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真实的李自成简历,李自成和他的后代,李自成有哪些未解之谜

    可惜,终是被自己狭隘的眼界所束缚,之前一事无成的李自成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是几年后他会站在权力的顶峰,俯瞰那些曾经欺负他的人。因此他冲进了北京城那座皇宫。但他仅仅做了42天的皇帝,就被迫下了台。他在为自己的胜利所陶醉时,却忽视了关外的满洲人这个大敌,终被人赶下台。而闯王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古以

  • 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是宋朝士人南北冲突的根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北地域矛盾,宋朝南北战争的史实,南北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他们的推动下,这一阶段的政治主题是“元祐更化”,有学者将其称为“元祐政治路线”。如众所知,是北宋后期政治纷争愈演愈烈的历史阶段,而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政治风波中,洛、蜀、朔党争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也是有宋一朝最为著名的地域性结党事件。洛蜀朔党争之说源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书,其略云:“哲宗即

  • 泼在张居正身上的一盆脏水:他的一顶大轿三十二人抬,未免太扯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居正合集,万历皇帝张居正,世间已无张居正

    但张居正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新政”,用积极努力的态度和高超的治国理政之道,试图对危机深重的明王朝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全面革新,给明朝打了一针“强心针”,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朝灭亡的步伐,被后人视为“救时宰相”。 在经济上,他首创并推行“一条鞭法”,严厉打击地主豪绅、王侯将相们隐匿田亩、偷漏

  • 皇帝要杀外甥,皇后穿一身补丁衣服,朱元璋当场湿了眼眶:回家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当场下令斩杀亲外甥,朱元璋怎么对待自己的外甥,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从小日子过得特别苦,受尽了贪官污吏的欺压,但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勉强能过下去。然而1343年,旱灾、蝗灾、瘟疫一齐发生,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统统去世。朱元璋穷到给家人买棺材的钱、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只能用破衣服把他们包裹起来,葬在邻居刘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