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宰相狄仁杰也仅为三品,唐朝一二品都是什么官,为啥少有提及?

宰相狄仁杰也仅为三品,唐朝一二品都是什么官,为啥少有提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52 更新时间:2024/1/26 3:07:50

无论是哪个朝代,要想这个国家正常运行、万世长存,就得要有权力机关,机关里面又得有官员进行工作,这个国家才能一直平稳发展下去。相反,但凡这些权力机关中有人不好好干,那么政治就会出现腐败,国家也会慢慢走向衰落。

所以一直以来,那些帝王们非常注重权力机关的建设,更是注重人才的选拔,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的统治才会一直长久下去。但是古代的朝代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制都在不断变化,比如汉朝时,“宰相”属于三公,位于皇帝之下,是实际的一品大官。但是唐朝的神探狄仁杰已经是宰相了,才官居三品。那么唐朝的一二品究竟是些什么官员?他们为何职位如此之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详情。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创立

自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不仅在地方管理上设立了郡县制,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更是在国家官员制度上创造性的设置了“三公九卿”制,虽然这还是有前朝的影子,不过早期的封建皇帝集权形态基本形成,以至于后来的无数个朝代都延续了秦朝的三公制。

到了隋朝年间,隋文帝杨坚不仅设立了公平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更是在官制方面开创性的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而后的唐朝更是将这一官员制度运行的十分纯熟。其中,“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大机构,对应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他们都被称为“宰相”。而六部则分别是户、工、礼、吏、兵、刑六个部门,对应的最高长官都是各个部门的尚书。

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宰相多了起来,因为前朝各个时期,都只有一个宰相,所以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才会如此忌惮,不断的更换宰相。那么唐朝设立这么多宰相是为什么呢?为了分权,集中皇权。

到了李世民时期,为了再分宰相的权力,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官职,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的官员制度是: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三品官员,而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说未满正三品的官员也可以在这几个单位工作,并且有很大的权力。这一官制一直到唐高宗时期,又发生了改变。

唐高宗李治经常生病,因此权力就开始大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上。偏偏那时候的朝廷格局是有五个宰相分权,其中只有两个人站在武则天这边,于是武则天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便设置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然是没有中书令等官阶高了,所以自然也在正三品之外,但进入这三省工作,就意味着已经有了实际的宰相权力。如此缓缓图之,自然也就成了实际的宰相,而到了后期,这个职位直接升为正三品,并且还有一个历史名人就担着此职位,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唐朝官制级别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可以说是她的心腹,担任的职位虽然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但说白了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与位置都与宰相并齐,属于正三品。看到这里,很多人就十分好奇,狄仁杰都是心腹了,还是决策层的宰相,都只是一个正三品官员。那么在正三品以上的一品、二品又是一些什么权力大臣呢?

唐通典·职官二十二》和《旧唐书》很多唐史书籍都记载了唐朝的官制情况。据考证,唐朝的官员一共分为九个品阶。其中,正一品官职主要是“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说白了这是天子之师,官阶自然高。

不过这三个职位在早期的时候,权力很大,但是自汉代以后,就沦为虚衔,没有实权。正一品除了“三师”,还有司徒和司空两大官职,当然享受着高爵位的人也属于正一品,比如国公,写《悯农》的李绅就是赵国公爵,还有亲王爵位。

正一品之后,就是从一品官职,这个品阶上的官职主要有少师、少傅、少保,他们属于皇太子的老师,不过太师、太傅、太保都是虚职,只有荣誉,没有实权,皇太子的老师自然也没有实权了。当然,国公之下的爵位如郡王也属于从一品。

从一品之下的正二品官职主要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方面的正二品级别则是开国的郡公等。此外,在前朝中一直十分尊贵的上柱国,在这个时期属于正二品官职,并且在早期的时候,上柱国是中央最高武官统帅,具有领兵实权,这个时候也只有荣誉虚衔了。

根据《唐通典·职官二十二》记载,唐朝时期的从二品官职主要有光禄大夫,以及镇军大将军,并且在爵位方面已经降级到开国县公,同时还有柱国一职也属于从二品官职。西汉时期,光禄大夫属于皇帝的心腹,皇帝指哪儿,他们打哪儿,而且在早期的九卿官制中,光禄大夫就相当于明朝翰林院的庶吉士,“修炼”出来之后,直接通达权力中心。

不过东汉时期,由于宦官当道,光禄大夫慢慢变成了一个闲散之职。一般谁立了功,皇帝不知道奖励什么,就赐个光禄大夫。而在唐朝时期,这个职位上的人就是“吉祥物”的存在,更是没有实权了。综合看来,唐朝时期的正三品有着掌握朝廷中枢的实权,而正一品、二品和从一品、二品大多是虚衔,没有实权,所以这么看来,狄仁杰的位置也不低。

结语

时代在发展,因此中央官员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因为皇帝总是要想办法维护自己的集权,就要设置相应的职位来分权。即便不是为了集权,也是为了实现某个政治目的,比如平衡朝堂。武则天虽然一开始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位,只是为了揽权,但是她确实也平衡了群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不过,从唐朝的官员制度就可以看出来,君王很会约束群臣,有高官职的,基本没有实权,有实权的,又没有很高的官职,从而防止了权臣的出现,造成君权旁落,国家动乱。但是他们虽然一再规避,却也逃脱不了最后王朝被分裂的事实,因为发展到后面,所有的层级分明,群臣忠心,都只是理想主义,毕竟人都是追名逐利的,不可能囿于平庸。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291年,杨骏优柔寡断、兵变失败而亡,贾南风:饿死他的太后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骏西晋,杨骏与贾南风关系,贾南风和杨骏谁厉害

    291年四月,李肇匆忙叫醒司马衷,谎称杨骏谋反。听闻消息后,司马衷大吃一惊,当即命令司马玮捉拿杨骏。在司马玮临行前,殿前机要段广却突然跪伏于地,拉住司马衷的衣角,哭泣道:“杨骏没有儿子,又怎么会有谋反篡位的心思呢,还请陛下明察。”然而,司马衷却不为所动。当杨骏得知宫内有变后,惊慌失措,不知所以。他的

  • 100年前,武则天书法真迹《金刚经》意外现身,被人200两银子卖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女皇书写的《金刚经》真迹,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被估值200亿!公元696年,已经登基为帝的武则天,为了超度父母亡灵,即将开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项巨大工程……女皇命书法家虞昶负责,在弘文馆中精挑细选书法高手一百多位,敕令他们抄录《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各3000卷。顺道说一句,这位虞昶也是个人物

  • 武则天服侍了李世民13年,却一直没要孩子,刚和李治结婚就有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对李治的帮助,武则天和李治相处,武则天对李世民和李治的态度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李世民膝下一共有三十六个孩子,所以身体肯定没有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年岁过高,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武则天入宫时只有十四岁,虽然李世民大她二十五岁,但也正值壮年。所以,他们俩没有孩子,问题肯定不在太宗李世民身上。之所以李世民没有与武则天有孩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武则天在李世

  • 武则天有一绝招,李治就对她深深着迷,慈禧照搬,果然很有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到底有何魅力能迷倒李治,武则天如何获得李治的宠爱,武则天怎么被李治看上的

    后宫的妃子怎么能够接触到国家的政务呢?首先得得到皇帝的宠爱,武则天一开始是唐太宗的才人,但由于唐太宗对于李治非常宠爱,即使李治已经成为太子,但是仍然可以住在宫中。这样也让李治遇到了武则天,并深深迷恋上。李治登基之后,就把武则天纳入了自己的后宫,后册封了皇后。而武则天为何让李治如此着迷呢?除了她貌美如

  • 袁天罡算大唐国运:猪上树而亡,李世民十分高兴,结果猪真的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玄学风水是古代帝王保持国祚的基本手段,利用神明掌控百姓的思想,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不过,古代身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事情,不只是百姓相信,就连当时的统治者也是深信不疑,因此国子监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是很高的。在唐朝时期,李世民看着自己治理下的太平盛世,想要知道大唐的国运如何。于是就找了

  • 李世民心爱的三个女人,帮助李治登上皇帝宝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有多喜欢李治,李世民最宠爱的小儿子李治,李世民和李治的故事

    笔者觉得这个话题非常有趣,就写了这个贴文,说一说李治为何会被立为太子。在我看来,李世民虽然对李治不太满意,但是李治有三位美女助力,是他能成为大唐太子的主要原因。这三位美女分别是同安大长公主李氏,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晋王妃王氏。李渊的父亲名叫李昺,李昺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李渊。李昺还有

  • 武则天出身低微,王皇后身份高贵,寒门为何能战胜贵族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美图100张,武则天是怎样成为皇后,武则天为啥能成功当上女皇

    王皇后剧照所以,在同安长公主的极力撮合下,王氏嫁给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成为王妃。李治成为太子后,王氏成为太子妃。李治登基后,正式册封为皇后。王皇后既年轻貌美,又系出名门,还是皇上的表妹,可谓前途似锦。武则天的身份与王皇后可谓天壤之别。文水武氏是寂寂无闻的地方小姓,父亲武士彟靠贩卖木材起家,慧眼识人

  • 安史之乱时最著名的战役:胜利的异常艰难,人性的丑陋令人心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史之乱简介及影响,安史之乱期间著名战役,安史之乱有哪些著名事件

    张巡在朝廷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叛军坚决不屈,死守城池,是有名的护国大臣。他组织百姓乡兵,进行操练,形成了一支铁军部队。在2年间,其率领着3000人,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400多次,坚守着大唐的城池,斩杀了将近12万叛军。也正是因为,张巡坚守雍丘和睢阳,阻挡了叛军攻入富饶的江淮之地。为击退叛军,平

  • 杨坚作为隋朝的开国之君为什么叫隋文帝,不叫隋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死的,杨坚与隋文帝的关系,隋文帝杨坚真实功绩

    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本着孝道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所以隋太祖是不能叫的。而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所以你可以叫他隋高祖!至于为什么历史上一般称他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这主要涉及到一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首先谥号乃是古人对于人

  • 为保全家族,李勣两个狠招坑了几百人,为何最后还是被灭族掘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绩后人现状,徐茂公李绩墓,李绩简历

    我们翻开新旧两唐书和《隋唐嘉话》,就会发现李勣的早年经历十分精彩: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岁加入瓦岗军,二十三岁投奔大唐,受封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后改封曹国公、英国公,原蔡国公杜如晦死后徙封莱国公)。杀人放火金腰带,这句话用在李勣身上,真是再恰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