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破解夏朝国都,错误的城郭概念害死了夏朝历史探究

破解夏朝国都,错误的城郭概念害死了夏朝历史探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711 更新时间:2024/2/16 20:03:16

(作者:赵辉)在讲述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特别是在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中,城池、城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历史问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基础概念,在历史学界的解读中,却发生根本性的错误,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夏朝历史研究破解工作引入歧途。

中国历史学界对城池的解释,一座城的城墙和城墙外的护城河,合称为城池,这是正确的。但把城郭解释为,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却发生了原则性的错误。甚至把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释为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三七比是战国时较通行的体例,属于较小的城池。以小城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更不用说大城之利了。对此事关中国历史文化基本概念的错误解释,笔者真是无言以对,中国历史学界的权威性竟然是这种状况。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语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孟子》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所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怎么会是一个小城呢?小城能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吗?这能是天子委身的国都小城吗?而且想当然地把它定义为,内外城三七比是战国时较通行的城郭体例。有哪位中国历史学家能举出2、3个这样比例的城池吗?笔者相信没有一个这样的历史研究成果。这反映了当前历史学研究中极不负责的状况。

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释为小城,那么,就是把三里理解为城的周长为三里,郭的周长为七里,换算成等边正方形,就是单边不到380米的城和880米的郭,那确实是各小城了。但这样的一个小城,还需要建设为内城和外城两道城墙吗?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任何一个城池的主管者都不会这么做吧?这是任何一个城池主管者都不会这样做的,与其这样花费重复劳力物力,还不如把一套城墙和护城河修的更具牢固性、防护性。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却可以被中国历史学家解读为一个小城的三七比例内外两道城墙,笔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也就是现在坐在空调房里思考中国历史问题的专家,才能得出如此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劳民伤财,可笑至极的研究成果。

而中国古代城郭的真正意思或者城郭是什么样的构成呢?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农业生产是任何一个城池存在和城池长期发展的基础,一个城池如果没有农耕生产为人口生活提供食物保障,那这个城池在受到攻击时是很难长期坚守,保护自身安全与生命的。一个完善的保障城池人民安全和农耕生产的防御系统,是将城池的护城河系统往外扩展,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包含有大面积的农耕土地,为城池提供粮食生产的土地。这样的一个由最外围的护城河保护沟渠、加上中间面积比较广阔的农耕生产土地、和城墙系统,共同构成的城池,就称为城郭系统。城郭系统是城池保护系统的扩展,拥有大面积的受到军事保护的农耕土地为城池的长期守护提供粮食生产。

因此,城郭是单纯军事保护城池的扩展,是一个拥有自给自足能力的城市系统,它的更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的需要。

那么,孟子所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就是城池东西单边有不少于三里的接近正方形城墙系统,南北最短不低于七里长的防护与水利灌溉系统的护城河系统。这样看来,孟子所描述的城郭系统就完全不是历史学界所说的小城,而是一个拥有庞大规模的天子之城。只有规模庞大的国国都,才可能具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拥有巨大规模的郭,才可实现“米粟非不多也”的粮食储备。

孟子所描述的这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虽然拥有完善、庞大的保护与生产系统,但真正能保护它的安全措施,却是要依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仁政,否则只能众叛亲离,逃之夭夭,丢失这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城郭。

而这个孟子极力赞美、感叹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郭,就是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失国的夏朝国都,也是城郭含义的原始来源。也许是因为夏朝国都城郭的独一无二,以及夏桀失国后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城郭的原始意义被曲解和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如要破解夏朝历史、华夏文明,城郭的真实概念必须要清楚而明确。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聚居地,城、郭、池分别具有人类生存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池是最原始的人类安全保护措辞,在村落周围挖掘环绕一圈沟渠,是避免野兽袭击的最好、最简单的设施,也提供了人类生活赖以的水源,雨水多时可以排涝,干旱时可以灌溉,可以说有人就有沟渠。城是群居人类对自身安全保护,避免被外部力量攻击毁灭的必要防护设施。一个富足的群体必有城墙来进行保护,否则它的群体安全随时会遭受外来群体的攻击、毁灭,人类文明也无法积累、形成、发展。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农耕生产为主,在安全保护下的农耕生产,是人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城与池之间的郭,正是这样的区域,为城里人提供粮食需要,用现代语来说就是在池的保护范围内的城郊。

做为建立华夏文明的夏朝国都,如果没有城、郭、池这三种人类文明稳定积累、形成、发展的必要保护措施,夏朝国都何以能产生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做为夏朝国都或者商朝国都为主要考古目标的二里头遗址,其最基本的城、郭、池都没有具备,没有发现它们存在的丝毫迹象与遗存,就把二里头遗址做为夏都或商都的考量对象,做为夏文化的代表,那么,笔者不仅要问,夏文化、夏文明真的是在如此简陋、原始的情况下建立的吗?在这样的原始村落情况下,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可以积累、形成、建立高度的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吗?其有资格代表夏文化吗?(作者:赵辉)

更多文章

  • 甘肃发现西周古墓,或能揭开姜子牙的真实出身,专家称确实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周姜子牙的墓,经典传奇姜子牙古墓之谜,姜子牙古墓真实历史

    据史载,姜子牙遇见姬昌之前,在朝歌当过屠夫、卖过酒,年至七十岁还一事无成,闲居在家里面,不过姜子牙的日子过得清贫,但却是活到老,学到老,刻苦学习了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后遇上姬昌,把一身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其实关于姜子牙的出身是有争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曾是赘婿,由于不擅生计而被赶了出去。因此

  • 由“政由方伯”浅谈东、西周的根本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东西周的演变过程,周朝是怎样分为东西周的,周朝为什么分为东西周

    太史公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周朝变更的一个时期:“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是说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能力、威望、统治力逐渐下降,诸侯国之间开始强国吞并弱国,政权也由周天子号令变向了诸侯国自己说了算。对于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来说,烽火戏诸侯进而平王东迁至洛

  • 甲骨文的尴尬史:商代的历史,有多少被吃到了肚子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骨文在商代使用范围,商代的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文字吗

    中国商代的历史,就在中国人的肚子里——这不是打比方而是一桩事实。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是个偶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有个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老先生王懿荣,有次他生病,从中药店买回一剂叫“龙骨”的中药,却见到一块骨头上刻有奇怪的符号,老先生对金石学颇有研究,觉得非同寻常,就叫家人一口气把药店有字的

  • 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在哪一年的哪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多少年,牧野之战发生在哪里,牧野之战发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四十多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比如根据《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可推断此战发生在公元前1027年,而根据《国语》中的记载则可推断此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不过这些记载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离牧野之战发生相距好几百年,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因此,要

  • 武王伐纣前一个“下三滥”细节,揭开商朝灭亡真相,纣王太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与第一次孟津会盟后谨慎的下令撤兵相比,这一次军事行动堪称冒险。首先是此前的会盟已经“打草惊蛇”,让周文王时代以服事殷的韬光养晦换来的纣王信任荡然无存。其次,也是最要命的,周武王兵力不足。西周在鼎盛时期,主力军队共有2支,一支是镇守东方的“殷八师”,另一支则是守卫镐京的“西六师”,西周时期每师的兵力为

  • 比干去世后,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指地为姓,如今成南方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比干,比干之死完整视频,比干图片

    其实在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忠臣,这个人就是比干,在封神演义当中有比干挖心的这个典故,比干在历史上的确很厉害,而且也是以死谏君的忠臣,自己又出生于贵族,他的父亲是商王帝文定,所以商纣王是他的侄子,不管是封神演义还是封神榜,比干都是正直的代表,当初烧掉了狐狸洞,让妲己从此就记恨上了他,因此最后的结局

  • 闻太师明明知道纣王会覆灭,为何还扶持他,不杀妲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闻太师对纣王多重要,闻太师和妲己什么关系,闻太师和妲己谁重要

    纣王虽无道,但成汤在大臣心目中乃至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都难以撼动,况且闻太师是托孤重臣,他对纣王而言,与其说是一位老臣,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父亲,自己的孩子再怎样遭吗,父亲肯定是不会抛弃的。而且纣王父亲临死前交给了闻太师打王金鞭,该鞭上打君王,下打佞臣,并且见此鞭犹如见到先帝。如此被器重的大臣,试问闻太师又

  • 清华大学破解战国文物,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找不到夏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甲骨文记载的夏朝,甲骨文中有没有夏朝的记载,甲骨文中有夏朝记录吗

    历史虽然都是过去式,但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是从何而来的,我们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走向。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这是我们有史记载的历史起源。只是在2008年之前,国外有不少学者都不承认我们国家有夏朝的历史的。原

  • 活在传说中的青铜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青铜时代史,世界上有没有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和黄金时代

    禹传位于子启,家天下确立,开创中国近4000年世袭王位的先河;殷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是“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的指代。三代共约两千年的历史,使得华夏民族初具雏形。这段上古而神秘的岁月,被后世称之为“青铜时代”。一.通神兽骨——背负千年的文明印记甲骨文是我国古代的一

  • 周朝已经崩溃的办法,接着又影响了王莽和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莽和王安石什么关系,王安石40首诗,西周重要事件

    周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第一就是分封诸侯,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71个诸侯国中,有53个是周王室的姬姓诸侯,剩下的18个是异姓诸侯,最初的目的就是稳固周天子的统治,起到屏障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老百姓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和老百姓分封给卿、大夫,诸侯当然要对周天子效忠,但卿、大夫效忠的却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