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正卯:比孔子还会讲课,抢光孔子学生,孔子当权七天后就杀了他

少正卯:比孔子还会讲课,抢光孔子学生,孔子当权七天后就杀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065 更新时间:2024/2/7 5:32:13

[var1]

后来,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后的第七日,立即派人将少正卯诛杀于两观之下。不仅如此,孔子还戮了少正卯的尸体,并将其遗体在外面晒了三日。

孔子,一向强调“仁者爱人”。如《论语·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就很反感地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孔子也曾言:“不教而杀谓之虐”。

对于少正卯,孔子似乎并没有进行,而是直接加以诛杀。因此他的爱徒子贡问孔子: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var1]

在子贡看来,诛杀少正卯这个鲁国名人,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然而孔子却说: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简单翻译就是,人有五种罪过,与之相比,盗窃都不算什么。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张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能打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能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着别人的错误还为其掩过饰非。一个人即使有其中一种罪过,都免不了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同时兼具这五种恶行,乃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诛杀。

[var1]

“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在后世多有争议。在儒生们看来,第一是从思想上看,此事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不相容。第二是从历史上看﹐认为在春秋时代﹐孔子不可能作出此事。毕竟少正卯属于士大夫阶层,在那个“刑不上士大夫”的时代,孔子对于少正卯哪能说诛就诛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史学界掀起“批儒评法”的浪潮。在此期间,孔子被彻底打倒,而少正卯则成为“进步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从事武装起义的盗拓一起,备受推崇。

在笔者看来,少正卯到底持有什么思想,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他的学说一定与孔子大相径庭。如果孔子推崇道,恐怕少正卯一定推崇“霸道思想”,即宣传战争、苛法和权术。

[var1]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灵涂炭。随着农业发展,旧有的王田制土崩瓦解,而土地私有制则取而代之。因此诸侯不服从周天子,士大夫又篡夺诸侯权位。而少正卯的思想,大体就是鼓励和帮忙这种“下克上”的行为。

在对于崇尚周礼的孔子来首,少正卯的思想,恐怕只会对此乱局火上浇油,只会给天下带来更多的战争和死亡,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负担和痛苦。

同时,少正卯不仅“思想危险”,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学问以及口才,甚至可能超越了孔子。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孔子门庭三盈三虚,仅有颜渊岿然不动,甚至连子贡、子路都听过他的课。

[var1]

正所谓“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于少正卯的才干,孔子并不是嫉妒,而是惧怕。孔子时代的鲁国,卿大夫三桓专权,国君大权旁落。对于这种头足倒悬之事,孔子可谓深恶痛绝,因此才会说:庆父(庆父乃三桓之一)不死,鲁难未已。”

若三桓有少正卯相助,鲁国内讧恐怕将愈演愈烈。这种内乱,恐怕将为强邻齐国所趁。而君主丧失权柄,更不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笔者看来,孔子诛杀少正卯,确实不是出于私心。毕竟孔子论敌绝不止少正卯这一个,但是被杀的,为何只有他呢?

与此同时,孔子的行为,很可能有鲁国统治者的默许。否则以孔子的权职,绝不可能擅杀士大夫。最终,孔子以“君子之诛”为名,斩杀了少正卯。而孔子杀少正卯最终结果如何呢?根据史书记载:“鲁国大治,齐国震恐”。孔子利用诛杀少正卯,制止其“邪说”的流行,匡正了鲁国的意识形态。不仅敲山震虎震慑三桓和外敌,同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现代人看来,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做法十分不地道,有搞“字狱”,侵害言论自由之嫌。但以当时形势论,却是很有必要的。读者朋友们,您觉得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国伐齐后,谁才是最大的赢家?不是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国伐齐时齐国有多强,五国伐齐谁才是最大赢家,伐晋兴齐

    虽然齐襄王在位时,齐国成功复国。但是,自五国伐齐后,齐国一蹶不振,彻底从战国霸主的舞台上离去。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谁才是最大的赢家?对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燕国。但是,实际上,燕国和齐国一样,也没有获得多少好处。[var1]首先,就燕国来说,公元284年,乐毅就率领燕国大军攻占了齐国70多座

  • 智慧!楚庄王要以大夫之礼下葬爱马,大臣如此劝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大臣劝谏楚庄王,楚庄王的成功秘诀,楚庄王的智慧

    楚庄王芈旅(一作吕、侣),又称荆庄王、臧王,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第十三任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楚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史记》、《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庆,以枣脯。马病肥死,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

  • 春秋时的一小国,被楚国消灭,领土却被齐国占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弹丸小国,楚国齐国

    莒即莒国,莒国为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亡于公元前431年,周天子册封的第一任君主是己兹舆期。在春秋初期,莒国一度强盛,成为一个中等诸侯国。但是,在大部分时期,莒国都只能称之为一个小国。战国初期,莒国被楚国消灭,不过,其领土却被齐国占据。正是以莒国所在的莒城作为基础上,齐国在

  •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为何秦国以一打六,竟然还取得完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两线作战,秦国军队战斗力分析,秦国军队的作战经验

    [var1](秦灭六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普遍。可是为什么?战国末年的时候。秦国以一打六,竟然轻易就把六国给灭掉了呢?为什么秦朝没有顾此失彼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其一,秦朝的地域条件很优越。秦朝处在西边,而且有函谷关这样一个关口阻挡。这样的情况下,秦朝其实就不是以一对六,而是以一对一。

  • 廉颇在赵国为何一直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廉颇离开赵国去哪了,廉颇在赵国的地位,廉颇对于赵国的贡献

    [var1]长平之战前期,一直是廉颇进行对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廉颇认为对付秦军,先需要采取守势以避开秦军锋芒,待秦军疲惫松懈之时再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后来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当时的秦军,在经历自秦孝公之后的几代人努力后,秦国国力强盛,秦军战力也已经是战国时期的相当强悍存在,在加上秦军还有战

  • 大秦赋:吕不韦为何把嫪毐推荐给赵姬?3个原因,可谓机关算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嫪毐和吕不韦的关系,吕不韦为什么举荐嫪毐,吕不韦和嫪毐哪个厉害

    [var1]都说乱世出英雄,嬴政和吕不韦就是战乱时期闪闪发光的金子,他们有着一统天下的决心和智慧,就是他们呕心沥血,用毕生精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青史留名。吕不韦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他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他有一颗聪明的头脑,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商人,但是在那个时代,商人就是有再多钱财都是低人一等

  •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赵国换将?赵括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来长平讲述作战计划,赵括兵败长平主要内容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带领了多少军队

    秦国战略方向秦国坐落在关中平原,地理上三面险阻,虽然有好处但是也限制了秦国对外扩张。秦国要想扩张,那就只能东出,但是东出的方向有一个庞然大物(晋国)。秦国和晋国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秦国和晋国战斗力相持平时,两国亲的和一家人一样(秦晋之好)。但是一旦双方的战斗力不在一个层次,那就要爆发战争。为什么

  • 王翦领60万秦军攻楚,为何在大战前向秦王政要田宅?难怪他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军王翦,王翦有多少兵权,王翦用了多少兵去灭楚国

    [var1]王翦最为著名的一战就是公元前225年的攻楚之战,当时秦始皇还只是秦王政,秦王政在决定灭楚之后,就开始和臣子们商量如何灭楚,有谁去灭楚。当时秦王政首先想到了自之前战场上表现不俗的李信,问他需要多少兵力能够拿下楚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信说:“只需要20万人。”秦王政又问了问秦国的老牌名将王翦

  • 春秋战国并不是王朝更替,为何会分为两部分?二者又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战国为何分为两部分在《六国年表》的序文里,有两句可以作为主要依据:“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史记·六国年表·序文》第一句说的就是作为战国开端必不可

  • 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燕国和赵国实力对比,燕国与赵国的主要战力,赵国打过燕国吗

    赵用廉君,咸阳畏邻,及罢推毂,谁能抗秦,盛衰在运,兴替由人,房陵流落,为听谗臣。——(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晋国三分,七雄鼎立,中原大地正是开启了长达200余年的战乱时代,后世谓之曰:战国。但起初战国并不是指一个时代,是单纯地指相互攻伐的诸侯国。而在东周后期就出现了战国的概念,如《尉缭子·兵教